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五)▪P9

  ..续本文上一页非偶合,实因体同。故下引《法华》,以证经义。《法华经》云:「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上明诸佛唯因一大事因缘,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出现于世。佛之开示,既是「佛之知见」,故唯有诸佛,乃能如实知之。众生在情见中,起心动念,皆是妄想分别。故佛虽有种种譬说,但众生于「佛之知见」如聋如盲不能真实解了。《圆觉经》云:「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此显思量分别不能解了「圆觉」。南泉云:「说作如如,早变了也。」(说出个如如,其真实义早已变失了也。)故云「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当知此之一件大事,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法藏果觉,实非语言之所能宣,亦非众生生灭心、思量分别之所能及。在凡夫分上,语言不能知,无语亦不能知;分别不能知,无分别亦不能知。法藏究竟法身妙果,唯有如如与如如智。故非凡情所能测。

  所发誓愿圆满成就,如实安住,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清净佛土。

  「圆满」者,圆妙具足也。「成就」者,嘉祥《法华论疏》云:「具足无余,不可破坏,故云成就。」又《往生论注》曰:「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又《法华经普贤劝发品》云:「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当得是法华经。一者,为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上《法华》云成就四法,当得法华经。今则法藏大士,所发一切誓愿,悉皆圆满成就。故得「如实安住,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清净佛土」。

  「实」者,真实,亦即实相,真如与法身。「如实安住」即如实而安住于此真实之际。简言之,即安住于诸法之实相。实相者,正本经之体也。又实相即真如,故「如实」即是「如如」。「如实安住」即《金刚经》之「如如不动」也。又实相即法身,《往生论》曰:「又向说观察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功德成就。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今经「如实安住」,即是安住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即是入清净句。此清净摄二种清净:一者,器世间清净。二者,众生世间清净。此一法句,摄二种清净与上说三种庄严。故云:「具足庄严」。如《往生论注》云:「此庄严事,纵使毗首羯磨(毗首羯磨乃天帝名。此天善工艺,巧变化,司建筑。)工称妙绝,积思竭想,岂能取图(描绘也)。性者,本义也。能生既净,所生焉得不净。故经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威德」者,可敬畏曰威。可尊爱名德。《法华嘉祥疏》曰:「畏则为威,爱则为德。又折伏为威。摄受为德。」「广大」,《探玄记》云:「大以包容为义,广则体极(本体极圆)用周(妙用周遍)。」又「广大会」亦为阿弥陀佛名号之一,具广大会聚之德,故有此名。因十方众生往生极乐,法会盛大,圣众无量,全因弥陀盛德之所感。今经曰「广大」,正显此德。

  「清净佛土」。经中十一品云,极乐世界,「清净庄严,超踰十方」。又《汉译》中,阿弥陀佛为无量清净佛,或无量清净觉。盖极乐乃如来真心之所现,自性清净之所成。故无量清净。又极乐世界即是密严世界与华藏世界之异名。《大乘密严经》云:大日如来「依于难思定,现于众妙色。色相无有边,非余所能见,极乐庄严国,世尊无量寿。」经明大日如来住于难思之妙定,定中现极乐国土与无量寿佛,故知大日即弥陀,密严即极乐也。又云:「密严净土,超诸佛国。如无为性,不同微尘。」又《密严法藏疏》云:「密严土者即是诸佛他受用土。」又云:「今此密严但于清净如来藏心之所现。」又《往生论》曰:「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得入莲华藏世界。」又《金刚顶经》曰:「唯此佛刹,尽以金刚自性清净所成,密严华藏。」皆表极乐即密严、华藏。皆清净如来藏心之所现。金刚自性清净所成。是以「清净庄严,超踰十方」。故云「威德广大清净佛土」。

  (二)阿难兴问。

  阿难闻佛所说,白世尊言:法藏菩萨成菩提者,为是过去佛耶?未来佛耶?为今现在他方世界耶?

  (三)世尊正答。

  世尊告言: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去阎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曰极乐。法藏成佛号阿弥陀。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今现在说法。有无量无数菩萨、声闻之众,恭敬围绕。

  阿难从事起问,世尊如理正答。理事无碍,妙显中道(本段前六句,见《宋译》)。世尊告阿难曰:「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此与《金刚经》中「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一味无差。灵峰大师《金刚破空论》解之曰:「以真如无别处所,可从彼来。生死无别处所,可从此去,故以有缘则现,譬如水清月现,月实不来。缘尽则隐,譬如水浊月隐,月实不去故。」此亦正是本经此三句经文之解。盖如来法身遍一切处,更何能言,法身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一切处皆是自性法身故。唯以过缘而现来去,是故经云:「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即此义也。以上经句「来无所来」,答所问国界,此属空间。表十方虚空不离当处。下则答所问之时间曰,「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如《涅槃》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又《首楞严观音圆通章》云:「生灭灭已。寂灭现前。」盖盵入无生,无生则无灭。「非过现未来」,盖时有过现未者,妄念相续故。前念灭,是过去,下念生,是未来。妄念不生则亦无灭,则时无过去与未来。现在念念不住,故无现在。又既无过去与未来,则何有现在。是以《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又《信心铭》最末一句为「无去来今」。正显三世古今不离于当念。

  上显法身理体,真实之际。下明方便普度,真实之利。理不碍事,寂而常照,悲心无尽,垂迹度生。故下云:「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等等。「酬」者,报也,答也。「酬愿」即俗语之还愿,谓实践其本愿。「愿」即指因地中之四十八愿。今既成佛,则本愿中无量光寿等等三种庄严,无一不实现也。四十八愿一一之愿,皆为法身。今则法报化三身成就矣。又一一之愿,皆为众生。是故必然「酬愿度生」也。

  「现在西方」。「现」者,今也,又示现也。佛身遍一切处,身土不二,故佛土亦遍一切处。云西方者,方便示现也。如《法华经寿量品》云:「若有众生,来至我所。我以佛眼,观其信等,诸根利钝。随所应度,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亦复现言,当入涅槃。又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能令众生发欢喜心。」今云「现在西方」,即「随所应度…方便说微妙法」也。因此正是「指方立相,即事而真」之殊胜方便。善导大师剖示其义,谓娑婆众生,妄心瀑动。指方立相,尚未能专注,况无方无相耶?又《上都仪》云:「归命三宝,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心,尚不可得,况离相耶?」

  「去阎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曰极乐」。上句是《宋译》文。《魏译》为十万亿刹。《唐译》为十万亿佛刹。《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同《宋译》。《阿弥陀经》同魏唐两译。诸译不同,其故有二:一者,如《法华》所说,随众生根器,所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是故两土距离亦可不同。实者极乐娑婆皆遍一切处,互融互摄,本无距离之可言。二者,「亿」、「俱胝」、「那由他」之数,所表大小不一。亿有四说:(一)十万,(二)百万,(三)千万,(四)万万。俱胝其译为亿,故亦可为十万、百万、千万,乃至万万。但前三者,则为常用者。那由他,可为十万,或千万。亦有解为万万者。其义不一,是故难校。今于十万亿取亿数之最大者,则为十万万万。百千俱胝那由他,取俱胝与那由他之最小者,则为千万万万。较十万亿大一百倍,故不必局限于数量。诸经互参,则可知所示现之极乐世界,距此土至少在十万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之外(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之国土)。凡夫闻之,常感极乐甚远,惧不能去,此实由于迷自心量故。据《楞严》,则十方虚空生我心中,如片云点太清里。何远之有。故《观经》曰:「阿弥陀佛,去此不远。」实因本在众生各各自心之内也。又《弥陀疏钞》曰:「分明在目前,亦何尝远。」莲池大师之说,透彻心源。

  「有世界名曰极乐」。「世」指时间,过去、现在与未来,所谓三世也。「界」者疆界,指空间,即四维上下,所谓十方也。合时与空,故称世界。「极乐」梵语须摩提,译有多名,亦云安乐、安养、清泰等。《弥陀要解》谓「极乐」乃「永离众苦,第一安隐之谓」。《弥陀疏钞》曰:「显至极之乐,非人天一切诸乐之比。」故名极乐。

  诸佛国土,随机所感,有四种土。《弥陀疏钞》曰:「四土者,一曰常寂光土。经云:“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是极果人所居。二曰,实报庄严土。行真实法,感殊胜报。七宝庄严,具净妙五尘故。亦云无障碍土。以色心不二,毛刹相容故。是法身大士所居。三曰,方便有余土。断四住惑,属方便道。无明未尽,名曰有余。是三乘圣人所居。四曰,凡圣同居土。是四圣六凡之所共居。」凡是凡夫,圣指圣人。圣人应迹世间,与凡夫同居一…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