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五)▪P9

  ..續本文上一頁非偶合,實因體同。故下引《法華》,以證經義。《法華經》雲:「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舍利弗:是爲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上明諸佛唯因一大事因緣,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出現于世。佛之開示,既是「佛之知見」,故唯有諸佛,乃能如實知之。衆生在情見中,起心動念,皆是妄想分別。故佛雖有種種譬說,但衆生于「佛之知見」如聾如盲不能真實解了。《圓覺經》雲:「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此顯思量分別不能解了「圓覺」。南泉雲:「說作如如,早變了也。」(說出個如如,其真實義早已變失了也。)故雲「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當知此之一件大事,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法藏果覺,實非語言之所能宣,亦非衆生生滅心、思量分別之所能及。在凡夫分上,語言不能知,無語亦不能知;分別不能知,無分別亦不能知。法藏究竟法身妙果,唯有如如與如如智。故非凡情所能測。

  所發誓願圓滿成就,如實安住,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

  「圓滿」者,圓妙具足也。「成就」者,嘉祥《法華論疏》雲:「具足無余,不可破壞,故雲成就。」又《往生論注》曰:「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故曰成就。」又《法華經普賢勸發品》雲:「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于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爲諸佛護念。二者,植衆德本。叁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衆生之心。」上《法華》雲成就四法,當得法華經。今則法藏大士,所發一切誓願,悉皆圓滿成就。故得「如實安住,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

  「實」者,真實,亦即實相,真如與法身。「如實安住」即如實而安住于此真實之際。簡言之,即安住于諸法之實相。實相者,正本經之體也。又實相即真如,故「如實」即是「如如」。「如實安住」即《金剛經》之「如如不動」也。又實相即法身,《往生論》曰:「又向說觀察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功德成就。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此叁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故。」今經「如實安住」,即是安住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故即是入清淨句。此清淨攝二種清淨:一者,器世間清淨。二者,衆生世間清淨。此一法句,攝二種清淨與上說叁種莊嚴。故雲:「具足莊嚴」。如《往生論注》雲:「此莊嚴事,縱使毗首羯磨(毗首羯磨乃天帝名。此天善工藝,巧變化,司建築。)工稱妙絕,積思竭想,豈能取圖(描繪也)。性者,本義也。能生既淨,所生焉得不淨。故經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威德」者,可敬畏曰威。可尊愛名德。《法華嘉祥疏》曰:「畏則爲威,愛則爲德。又折伏爲威。攝受爲德。」「廣大」,《探玄記》雲:「大以包容爲義,廣則體極(本體極圓)用周(妙用周遍)。」又「廣大會」亦爲阿彌陀佛名號之一,具廣大會聚之德,故有此名。因十方衆生往生極樂,法會盛大,聖衆無量,全因彌陀盛德之所感。今經曰「廣大」,正顯此德。

  「清淨佛土」。經中十一品雲,極樂世界,「清淨莊嚴,超踰十方」。又《漢譯》中,阿彌陀佛爲無量清淨佛,或無量清淨覺。蓋極樂乃如來真心之所現,自性清淨之所成。故無量清淨。又極樂世界即是密嚴世界與華藏世界之異名。《大乘密嚴經》雲:大日如來「依于難思定,現于衆妙色。色相無有邊,非余所能見,極樂莊嚴國,世尊無量壽。」經明大日如來住于難思之妙定,定中現極樂國土與無量壽佛,故知大日即彌陀,密嚴即極樂也。又雲:「密嚴淨土,超諸佛國。如無爲性,不同微塵。」又《密嚴法藏疏》雲:「密嚴土者即是諸佛他受用土。」又雲:「今此密嚴但于清淨如來藏心之所現。」又《往生論》曰:「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得入蓮華藏世界。」又《金剛頂經》曰:「唯此佛刹,盡以金剛自性清淨所成,密嚴華藏。」皆表極樂即密嚴、華藏。皆清淨如來藏心之所現。金剛自性清淨所成。是以「清淨莊嚴,超踰十方」。故雲「威德廣大清淨佛土」。

  (二)阿難興問。

  阿難聞佛所說,白世尊言:法藏菩薩成菩提者,爲是過去佛耶?未來佛耶?爲今現在他方世界耶?

  (叁)世尊正答。

  世尊告言: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曰極樂。法藏成佛號阿彌陀。成佛以來,于今十劫。今現在說法。有無量無數菩薩、聲聞之衆,恭敬圍繞。

  阿難從事起問,世尊如理正答。理事無礙,妙顯中道(本段前六句,見《宋譯》)。世尊告阿難曰:「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此與《金剛經》中「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一味無差。靈峰大師《金剛破空論》解之曰:「以真如無別處所,可從彼來。生死無別處所,可從此去,故以有緣則現,譬如水清月現,月實不來。緣盡則隱,譬如水濁月隱,月實不去故。」此亦正是本經此叁句經文之解。蓋如來法身遍一切處,更何能言,法身從何處來,到何處去?一切處皆是自性法身故。唯以過緣而現來去,是故經雲:「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即此義也。以上經句「來無所來」,答所問國界,此屬空間。表十方虛空不離當處。下則答所問之時間曰,「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如《涅槃》雲:「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又《首楞嚴觀音圓通章》雲:「生滅滅已。寂滅現前。」蓋盵入無生,無生則無滅。「非過現未來」,蓋時有過現未者,妄念相續故。前念滅,是過去,下念生,是未來。妄念不生則亦無滅,則時無過去與未來。現在念念不住,故無現在。又既無過去與未來,則何有現在。是以《金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又《信心銘》最末一句爲「無去來今」。正顯叁世古今不離于當念。

  上顯法身理體,真實之際。下明方便普度,真實之利。理不礙事,寂而常照,悲心無盡,垂迹度生。故下雲:「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等等。「酬」者,報也,答也。「酬願」即俗語之還願,謂實踐其本願。「願」即指因地中之四十八願。今既成佛,則本願中無量光壽等等叁種莊嚴,無一不實現也。四十八願一一之願,皆爲法身。今則法報化叁身成就矣。又一一之願,皆爲衆生。是故必然「酬願度生」也。

  「現在西方」。「現」者,今也,又示現也。佛身遍一切處,身土不二,故佛土亦遍一切處。雲西方者,方便示現也。如《法華經壽量品》雲:「若有衆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隨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複現言,當入涅槃。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衆生發歡喜心。」今雲「現在西方」,即「隨所應度…方便說微妙法」也。因此正是「指方立相,即事而真」之殊勝方便。善導大師剖示其義,謂娑婆衆生,妄心瀑動。指方立相,尚未能專注,況無方無相耶?又《上都儀》雲:「歸命叁寶,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心,尚不可得,況離相耶?」

  「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曰極樂」。上句是《宋譯》文。《魏譯》爲十萬億刹。《唐譯》爲十萬億佛刹。《稱贊淨土佛攝受經》同《宋譯》。《阿彌陀經》同魏唐兩譯。諸譯不同,其故有二:一者,如《法華》所說,隨衆生根器,所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是故兩土距離亦可不同。實者極樂娑婆皆遍一切處,互融互攝,本無距離之可言。二者,「億」、「俱胝」、「那由他」之數,所表大小不一。億有四說:(一)十萬,(二)百萬,(叁)千萬,(四)萬萬。俱胝其譯爲億,故亦可爲十萬、百萬、千萬,乃至萬萬。但前叁者,則爲常用者。那由他,可爲十萬,或千萬。亦有解爲萬萬者。其義不一,是故難校。今于十萬億取億數之最大者,則爲十萬萬萬。百千俱胝那由他,取俱胝與那由他之最小者,則爲千萬萬萬。較十萬億大一百倍,故不必局限于數量。諸經互參,則可知所示現之極樂世界,距此土至少在十萬萬億個叁千大千世界之外(叁千大千世界爲一佛之國土)。凡夫聞之,常感極樂甚遠,懼不能去,此實由于迷自心量故。據《楞嚴》,則十方虛空生我心中,如片雲點太清裏。何遠之有。故《觀經》曰:「阿彌陀佛,去此不遠。」實因本在衆生各各自心之內也。又《彌陀疏鈔》曰:「分明在目前,亦何嘗遠。」蓮池大師之說,透徹心源。

  「有世界名曰極樂」。「世」指時間,過去、現在與未來,所謂叁世也。「界」者疆界,指空間,即四維上下,所謂十方也。合時與空,故稱世界。「極樂」梵語須摩提,譯有多名,亦雲安樂、安養、清泰等。《彌陀要解》謂「極樂」乃「永離衆苦,第一安隱之謂」。《彌陀疏鈔》曰:「顯至極之樂,非人天一切諸樂之比。」故名極樂。

  諸佛國土,隨機所感,有四種土。《彌陀疏鈔》曰:「四土者,一曰常寂光土。經雲:“毗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是極果人所居。二曰,實報莊嚴土。行真實法,感殊勝報。七寶莊嚴,具淨妙五塵故。亦雲無障礙土。以色心不二,毛刹相容故。是法身大士所居。叁曰,方便有余土。斷四住惑,屬方便道。無明未盡,名曰有余。是叁乘聖人所居。四曰,凡聖同居土。是四聖六凡之所共居。」凡是凡夫,聖指聖人。聖人應迹世間,與凡夫同居一…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