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五)▪P10

  ..續本文上一頁處,故曰凡聖同居土。今娑婆世界亦名凡聖同居,但此土濁重多惡,不淨充滿,荊棘瓦礫,丘陵坑坎。是乃同居穢土。至于極樂同居,池流八德,樹盈七珍;寶蓮佛光,遍滿國土;水鳥樹林,演說妙法;諸上善人,入正定聚,永離衆苦,唯受大乘法樂。是爲同居淨土。又極樂同居淨土,圓明無礙,亦通于常寂等上叁土。《彌陀疏鈔》雲:「隨其機異,所見亦異。有于同居見寂光土;有于同居見實報土;有于同居見方便土;有于同居但見本土。如《像法決疑經》雲:“今日坐中無央數衆,或見此處山林、地土、砂礫;或見七寶;或見是諸佛行處;或見即是不思議諸佛境界。”皆隨機異見也。」故《彌陀要解》雲:「今雲極樂世界,正指同居淨土。亦即橫具上叁淨土也。」又雲:「今約信願行叁。彌陀名號不可思議,故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極樂,最極清淨也。此則十方佛土所無,極樂同居獨擅,方是極樂淨土宗旨。」以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萬德莊嚴,一句清淨,以此最極清淨、不可思議一句彌陀名號之真因,自然感得不可思議、最極清淨之極樂同居國土。極樂世界之同居淨土,超越十方,故常曰極樂之妙,首在同居也。

  「法藏成佛,號阿彌陀」。上明國土,是依報,土爲身之所依,故名依報。佛是能依,故名正報。佛有叁身:(一)法性身,簡稱法身,居常寂光土。(二)報身,居實報莊嚴土。(叁)應化身,常現方便有余及同居等土。又佛之叁身,實非一非叁,而叁而一,如伊叁點,不縱不橫,不並不別,不可思議。又化身有二:一者示生化身,即示現八相成道之身,二者應現化身,應衆生機,而現勝應或劣應之身。又可分爲:(一)佛界化身。現佛界之身。(二)隨類化身。隨九界之類,而現其身。《彌陀要解》雲:「今雲阿彌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複即報即法也。」謂今經中,正在說法之佛,是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佛。同時即是報身佛與法身佛。此語精妙。《圓中鈔》雲:「隨土感見,叁身有異。隨機感見,四土不同。」是故若于同居,但見同居本土者,則說法之佛,只是示生化身佛。若見實報土,則見報身佛。若見常寂光,即見法身。佛之叁身,譬如摩尼寶珠。珠體、珠光、珠影,叁者不相舍離。法、報、應化叁身,亦複如是。同居橫具上叁土,亦是此義。表上叁土,亦即在同居。故往生極樂同居,功德殊勝,不可思議。

  又阿彌陀佛即是毗盧遮那如來。如《彌陀疏鈔》曰:「智覺雲:“總持教中,說叁十七佛,皆毗盧遮那一佛所現。謂遮那內心,證自受用,成于五智。自當中央法界清淨智。次從四智,流出四方四如來。其妙觀察智,流出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如來。”則一佛而雙二土也。」因彌陀即毗盧,故雲:「一佛」。「土」者淨佛國土。「二土」者,華藏與極樂。「雙」者兼也,義爲兼領,蓋謂一佛兼領兩淨土也。

  又東密(日本密宗)亦謂阿彌陀佛即是大日如來。日興教大師《阿彌陀秘釋》雲:「一者無量壽。法身如來居法界宮,不生不滅。是故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壽佛。二者無量光。法身如來妙觀察智光,遍照無量衆生,無量世界,常恒施利益。故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光佛。等等」(大日即毗盧。)。

  阿彌陀具無量義。一譯無量壽。二譯無量光。叁譯甘露王。密教以此叁名,依其次第,表法報化叁身。又可譯爲無量莊嚴、無量清淨等等。又十二光名,亦皆彌陀名號。

  又阿彌陀叁字,每字亦具無量義。阿字爲本不生之義,故是空谛。彌字爲吾我之義,故是隨緣之假谛。陀字爲如之義,故是中谛。又《阿彌陀秘釋》雲:「阿字,一心平等本初不生義。彌字,一心平等無我大我義。陀字,一心諸法如如寂靜義。又阿字佛部義。示理智不二,法界體相故。彌字,蓮華部義。妙觀察智,生法二空,實相本來不染六塵,如蓮花故。陀字金剛部義。如來妙智,自性堅固,能破一切妄想怨敵故。又阿字,空義。一心法體本自虛妄相空無故。彌字,假有義。一心平等,諸法如幻假有故。陀字,中道義。一心平等,諸法離二邊,無定相可得故。又阿字,有義。一心體相,本有不生,無滅盡故。彌字,空義。一心諸法,自性不可得故。陀字,不空義,一心諸法,本來法身功德,無斷絕故。又阿字,因義。佛界衆生,因一心覺,因一心迷故。彌字,行義。斷人法二我,證生法不空,至佛果故。陀字,果義。示不二一心如如理智,是則佛果故。如是差別法門,即名字相。又如是字相,互無定相。如帝網珠,不可取舍。一心平等,不可得故。」又曰:「是故唱阿彌陀叁字,滅無始重罪。念阿彌陀一佛,成無終福智。如帝網一珠,頓現無盡寶珠。彌陀一佛,速滿無邊性德也。」以上《秘釋》之說頓開諸佛秘藏,直顯持名一法,攝蓋一切法功德。專念彌陀,即可迅速圓滿自性本具之無邊妙德。如上妙谛,直示佛之知見。正顯此法,實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又《阿字觀》曰:「自阿字出一切陀羅尼,自一切陀羅尼生一切佛。」佛號中一個阿字功德如是,故佛號之功德不可思議,明矣。

  「成佛以來,于今十劫」表四十八願圓滿成就,成等正覺,號阿彌陀佛。從法藏成佛至釋尊說經時,已曆十劫。但應著眼,此雲十劫,正是爲酬願度生,示現之事相。此乃一期應機之權說。若究其實,則彌陀實久已成佛,彌陀即大日如來,已見于上所引證之《大乘密嚴經》,茲更引叁證:

  一、《法華經化城喻品》雲:「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祗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又「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爲沙彌」,「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十方國土,現在說法。…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是第九子)。……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于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上明彌陀乃十六王子中之第九王子,釋迦是第十六王子。釋迦成佛以來,已無量劫,如《法華壽量品》雲:「爾時佛告大菩薩衆,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爲塵,一塵一劫,我成佛以來,複過于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祗劫。」又「如來見諸衆生,樂于小法。德薄垢重者,爲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然我實成佛以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衆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釋迦于印度成佛,成佛以來,于今二千余年,實爲方便之權巧示現。故彌陀于極樂成佛,「于今十劫」亦複如是。實皆久遠成佛。

  二、靈芝《彌陀經疏》雲:「《楞嚴勢至章》雲:“我于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准大本(指《無量壽經》)中,即彌陀也。(其意爲:根據《無量壽經》,《楞嚴》中之無量光如來即阿彌陀佛)今經(指《阿彌陀經》)大本,皆言十劫。乃是一期赴機之說,不足爲疑。」上爲靈芝師引《楞嚴》恒沙劫前有佛名無量光,證明彌陀久已成佛。十劫只是權說。

  叁、《箋注》雲:「依真宗(指密宗)之教意。則西方之阿彌陀,于胎藏界主證菩提之德,于金剛界主大智慧門。妙觀察智之所成也。然則大日如來成道之年劫,不可說,不可思議。彌陀之成道,亦不可說,不可思議。」以彌陀即大日故。

  「今現在說法」,言「今現在」則非過去與未來,直指當下。故雲「今現在」,表阿彌陀佛是現在佛。當下此時正爲衆生說法。故應發願往生,禮觀聽法,依法修行,速補佛位。又彭際清居士曰:「不唯爾時(釋尊說法時),名爲現在。乃至于今,以及後後無盡,同名現在。以佛壽無量也。」故知此非叁世遷流之現在。而言後後無量,直是常住,故永稱現在。且無論今後若幹久遠時劫,凡有人讀到「今現在說法」,則正指此時此刻,彌陀正在說法。因彼佛說法無間也。

  至于說法者是何身。據《彌陀疏鈔》意,說法者,當是應身。然亦兼報。如《觀經》雲:「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沙由旬之身」,則是報身說法。《疏鈔》又雲:「有謂說法是應身報身。有謂叁身齊說。各隨機宜。」「叁身齊說」則說法者雖是應身報身,實亦兼法身矣。

  「有無量無數菩薩、聲聞之衆,恭敬圍繞」,因彼土聖衆無量,複有十方前往禮觀聽法之聖衆,亦皆無量。悉皆圍繞彼佛座下,一心恭敬,聽佛說法。

  皆願作佛第十

  本品唯見于漢吳兩古譯。品中有兩要義:一者,阿阇王子等聞經歡喜,發願成佛,如阿彌陀佛,釋尊即爲證明,是爲啓發我等,今日得聞此經,亦當如阿阇王子,發起大願也。二者佛說是諸王子,已于無量劫中行菩薩道,過去生中即佛弟子,故今複相值,此表一切諸法不離因緣。故知我等今日得遇此經,聞是淨宗妙法,亦必多生以來,蒙受兩土導師教化濟度,故于今日方能有如是殊勝因緣也。

  佛說阿彌陀佛爲菩薩求得是願時,阿阇王子,與五百大長者,聞之皆大歡喜。各持一金華蓋,俱到佛前作禮。以華蓋上佛已,卻坐一面聽經。心中願言:令我等作佛時,皆如阿彌陀佛。

  此王子與五百長者,正是現在與當來一切含靈之典範。「聞之皆大歡喜」,此歡喜非一切世樂可比,乃因彌陀究竟圓滿、超世希有之大願而喜;爲彌陀圓證菩提,大願成就而喜;爲彌陀證此究竟方便,以持名妙法普度一切而喜;爲我等與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以度生死而喜;並爲我等亦可輾轉教導衆生,普令度脫而喜。是故此喜,世所未有,故曰「大歡喜」。「蓋」者寶蓋。以之獻佛。「作禮」者禮拜。禮敬供養,表衷心敬信。故上諸句,表「至心信樂」。「卻坐聽經」以下,表希求佛智,聞法無厭足也。並皆發願作佛,「皆如阿彌陀佛」。見賢思齊。願我之大願、大行、大慈、大悲、大智、大力,如是一切,皆能如阿彌陀佛,住真實慧,攝淨佛國,普利有情。是即真發菩提心也。故我等聞經之人皆應如是,信樂禮敬,發無上心。

  佛即知之。告諸比丘:是王子等,後當作佛。彼于前世住菩薩道,無數劫來,供養四百億佛。迦葉佛時,彼等爲我弟子,今供養我,複相值也。時諸比丘聞佛言者,莫不代之歡喜。

  「佛即知之」者,「如來悉知悉見」也。《觀經》曰:「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以人心與佛心,無毫厘許間隔。故感應道交,不可思議。大衆發心,「佛即知之」,並立即證明曰:「是王子等,後當作佛」,乃爲授佛記也。是表願力不可思議。普賢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彌陀以四十八願接引衆生。一切皆賴信願行爲資糧而登彼岸。是故省庵師雲:「修行急務,立願居先。」

  「供養四百億佛。迦葉佛時,彼等爲我弟子。今供養我,複相值也」。表善根與因緣之不可少也。本經《福慧始聞品》曰:「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聞。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今我等能遇是經,複能信受,則決非小緣。蓋由于過去生中,非于一佛二佛而種善根,實于無量佛所,種諸善根也。故亦應如阿阇王子等,聞經發願,持六字之德號,入一乘之願海,輾轉教授,同證彌陀也。

  (第二卷終)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