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二)

  黄念祖

  「与大比丘」。与者,共同之义。表佛与大众共在会中。「比丘」是梵语,名含三义故不翻。三义者:(一)乞士。谓乞食乞法。乞食谓,既出家已,乞求自活,不事经营,无所贮积。万缘俱放,一意清修,故曰,乞食养身。乞法者,参师访道,露宿风餐,询求妙法,期成圣果,故曰,乞法养心。(二)破恶。正慧观察,破烦恼恶,见思惑(指见惑与思惑)尽,超出三界。(三)怖魔。如《涅槃》说:「魔性姤(据《中华大字典》,」「姤」有八义,今取其一,「姤」者恶也。)弊,忌他胜己,见彼胜己,故怀恐怖。又惧其人,多化众生,同出生死,空其境界(魔之境界空虚,),故生恐怖。」若人出家受戒,羯磨成就,地行夜叉,空行夜叉,天行夜叉,辗转赞叹,声传欲界六天,魔闻心怖。

  「大」者,梵语为摩诃。具有三义:谓大、多、胜。大者,《弥陀疏钞》云:「天王大人所共敬仰,非小德也,名大。」《净影》云:「旷备高德,过余近学,故名为大。」多者,内典外籍,无不博通,非寡解也,名多。胜者,胜过余学,超于九十六种外道之上。再者,《佛地论》另有三义。(一)最极利根,波罗密多种性。(二)得无学果位。(三)得小果已,趋大菩提。以上三义,故名曰「大」。又嘉祥师谓「大」有三义:一生大解。二破大恶。三证大果。由上可见大比丘者乃德高望重,回小向大之比丘,乃比丘众中之尊宿。

  「万二千人俱」标比丘之人数。日《会疏》曰:「诸经多标千二百五十人。今经与《法华》标万二千人,盖是出世本怀,一代胜会,故十方大德皆云集乎。」上说甚是,会众之盛,正表世尊说法之胜也。又「俱」者共集之义。

  「一切大圣,神通已达」。上二句,赞诸大比丘之德。「一切」,乃该罗事物之称,又「一切」普也。「一切大圣」,赞叹之辞。《嘉祥疏》:「游心空理,隐显难测,故称圣人。」《会疏》曰:「初果已上,悉名圣者。以究大阿罗汉,故名大圣。亦可虽外现声闻,内秘菩萨之行,故名大圣。」《净影疏》曰:「大有两义:一位高名大,一德胜名大。会正为圣。」综上可见,或从德而言,契于空理,会合正道曰圣;或从位而言,初果以上称圣。唯回小向大,行菩萨道,直趣佛果者(乃名究大阿罗汉),或大权示现者,方名大圣。

  又净影曰:「神通」已达,叹其德胜。所为神异,故名曰「神」。无壅曰「通」。所谓身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及与漏尽。故知「神」为不测之义,「通」为无碍之义。「达」者,嘉祥曰:「达者言证,证六通三明等是也。」阿难当时,虽未得漏尽,但以当机,应须并列。又净影释曰:“阿难增上利根,虽居学地(未得无学果位),而成无上胜妙功德。故曰大圣。于神通中,解了毕竟(彻底了解),亦名已达。「是故阿难亦得名列」一切大圣,神通已达」。

  「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梵语阿梨耶,译为圣者、尊者,谓智德具尊者。乃阿罗汉之尊称。净影曰:「有德可尊,故曰尊者。」《会疏》曰:「尊谓尊贵,有德可贵,故曰尊者。」「憍陈如」梵文全名,作阿若憍陈如。阿若是名,憍陈如是姓。译为华文是「了本际」、「知本际」,或作「已知」、「无知」(无知之义,非无所知,是知无之义)。净影曰:「阿之言无,若之言智,证无成智,故曰无智。「无」是一切诸法本性,名为本际。于此本际知见明了,名了本际。」憍陈如于世尊初转*轮,度五比丘时,首先悟道。《法华文句》曰:「是释迦法中第一弟子。」《增一阿含经弟子品》中,佛称之为「我声闻中第一比丘,宽仁博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不失威仪。」今经首列尊名,正表能闻受此经法者,皆是第一弟子。本经《非是小乘品》曰:「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瞻礼,如说修行。……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尊者舍利弗」。梵语舍利,译为鹙鹭。梵语弗,译为子,故曰鹙子。因母得名。其母身形端正,眼净如鹙鹭,乃名鹙子,谓是鹙鹭之子。又名珠子,亦表其母眼净如珠。又名身子,表母身端正。舍利弗在佛声闻弟子中,智慧第一。在母胎时,能令母得妙辩,胜于乃舅俱絺罗(后亦证阿罗汉)。八岁登座,十六出国,议论无双。七日之内,遍达佛法。本经说此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惟大智者,始能深信不疑。故列上首,仅次憍陈如。

  「尊者大目犍连」即《阿弥陀经》中摩诃目犍连。摩诃即是大义。目犍连是姓,译为(一)赞诵;(二)采菽;(三)莱菔根等。其族出家人多,故于尊者姓氏冠以大字,曰大采菽(大目犍连)以拣别之。其名为拘律陀,父为相国,从拘律陀树神祈求得子,因以名之,于佛弟子,神通第一。《智度论》曰:「如舍利弗,于智慧中第一,目犍连神足第一。」又「舍利弗是佛右面弟子。目犍连是佛左面弟子。」尊者神通甚广。例如举一城释种,上升梵天;外道移山,制之不动,及降服毒龙等等。难以具述。

  「尊者迦叶」。迦叶姓也。此译为龟或饮光。名毕波罗,亦树名,因父母祷于该树神而生,故用以为名。尊者乃大富长者之子,能舍大财,修头陀大行,为大人所识,故名为大迦叶,以别于同时之三迦叶:(一)十力迦叶;(二)童子迦叶;(三)童女迦叶等。

  又迦叶译为龟,《法华文句》云:「其先代学道,灵龟负仙图以应。从德命族,故云龟氏。」又云饮光。因于毗婆尸佛时,为冶金师。与一贫女,共以黄金,庄严佛像。自尔以来,九十一劫,身如黄金,光色晃耀,掩蔽余色,故名饮光(饮指吞,光吞诸色,即饮光义。)。

  尊者,头陀行第一。头陀者梵语,此云抖擞或云淘汰,以十二行淘汰尘劳烦恼。十二行者:(一)住阿兰若(寂静处);(二)常行乞食;(三)次第乞;(四)日中一食;(五)节量食;(六)过中(午时)不饮浆;(七)着粪扫衣;(八)但三衣;(九)冢间坐;(十)树下宿;(11)露地坐;(12)但坐不卧。以斯苦行,扫除尘累,澄净身心。迦叶年老,不舍头陀。佛悯其衰,劝命休息。迦叶头陀如故。佛乃深赞云:「有头陀行,我法久存。」故云头陀第一。

  尤应深省者,大迦叶尊者,即传佛心印之禅宗初祖。《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第三卷云:「梵王至灵山,以金色钵罗华献佛,拾身为座,请佛为众生说法。世尊登座,拈华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此即世传之拈华公案。世尊传心于迦叶,为禅宗初祖,迦叶再传于阿难,为二祖。今上首中,标举大迦叶,正表禅净不二之深意。

  「尊者阿难等」。唐宋译作阿难陀,略称阿难。译曰庆喜、欢喜。又云无染。乃白饭王之子,佛之堂弟也。生于佛成道日。净饭王既闻太子成佛,又闻宫中诞子,更增欢喜。乃曰,今日大吉,是欢喜日。语来使言,是儿当字为阿难。又尊者端正清净,如好明镜,见其相者,闻其声者,睹其威仪者,莫不欢喜,故以为名。又尊者随佛入天宫龙宫,心无乐着,故名无染。佛寿五十五岁时,阿难出家,侍佛二十五年,佛所宣说,悉能忆持,不忘一字。《涅槃》称阿难多闻士。又迦叶赞曰:「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故曰,多闻第一。

  「等」者,魏译中列三十一人,今会本仅列举其中上首五人之名,故曰阿难等,以概其余。

  「而为上首」今称首座为上首。大众一座之上位,称为上首。各经中上首人数不同。例如《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于大苾刍一千二百五十人,列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阿泥律陀等四人等为上首。今经则憍陈如五人等为上首,是乃一切大圣,神通已达之大尊者中之上首。

  按「一切大圣,神通已达」之句,本为菩萨叹德。如《密迹金刚力士经》云:「与大比丘众四万二千俱,菩萨八万四千,一切大圣,神通已达。」今此经中以赞叹菩萨功德之语,以赞声闻。正表此等常随圣众,本法身大士,隐本垂迹,或他方圣众,助佛宏化,为影响众。「一切大圣」,指其本地,本是究竟菩提之人故。「神通已达」者,示权迹。游戏神通来此土故。故知所列之声闻众,皆是大权示现,助我世尊,开显净土法门也。

  综上五圣,了本际,谓了知其久远之本际,故首列之。身子智慧第一,表弥陀之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之深广无涯。目连之神通第一,显游戏神通之誓愿。大饮光,显弥陀殊胜光明,无不照见,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庆喜表闻名欢喜,悉得度脱。又迦叶是宗门初祖,阿难为二祖,阿若憍陈如表当人之本际,舍利弗表众生本具之智慧,目连即众生本有之神通,饮光表灵光独耀,回脱根尘,庆喜表庆快平生,心心相继。故知一部大经,正是付法传心;一句名号,直显本来面目。于此荐得,始称带角之虎。但当蓦直念去,便是无上深禅。无论定持散念,决定功不唐捐。

  本经先列声闻后彰菩萨。正如《佛地论第二》云:「先说声闻,后说菩萨。声闻众者,近对世尊,亲受化故。又诸声闻,常随佛故,形同佛故。」是故诸经多是先声闻,而后菩萨。

  「又有普贤菩萨」。菩萨乃梵语之略存。具足应云:「摩诃菩提质帝萨埵。」「摩诃」译为大,「菩提」译为道,「质帝」译为心,「萨」译为众生或有情。合之则应为大道心众生。简称菩提萨埵,义为觉有情。同佛所证之谓觉。无明未尽之谓情,又觉是所求佛道,有情是所化众生,利生为急,广度群生同登大觉,故谓觉有情。菩萨二字则是最略者也。

  云何为大道心众生?以具四种大故。四种者《清凉疏》谓:「一者愿大,求大菩提故。二者行大,二利成就故。三者时大,经三无数劫故。四者德大,具足一乘诸功德故。」此亦含摄《法华》之六大:(一)信大法;(二)解大义;(三)发大心;(四)趋大果;(五)修大…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