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记(85)
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隍云:入定。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无对。
良久问曰:师嗣谁耶?策云:我师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隍闻是说,径来谒师。
师问云:仁者何来?隍具述前缘。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着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隍后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
【禅者智隍,】他跟六祖是师兄弟。【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他在五祖的门下学习,自认已经得法。〔正受〕就是三味,就是他已经不被影响。【庵居长坐积二十年。】所以他就离开五祖弘忍,自己搭个茅棚,每天长时间打坐,他当然是有修。【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他就是有修,所以声名远播。玄策来到河北这个地方,听说有个修行人修得很好,就决定去看看,参访善知识。【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一开口就问他:「你在这里做什么?」【隍云:入定。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意思是:「你是有心入定还是无心入定?」他不问:「你到底有没有入定?」就像《金刚经》说三心不可得,那你是用什么心?【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无心〕,你能够比万物更厉害吗?【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大家都有心,你就是有心才有烦恼,否则怎么会有烦恼?一开始就用双关语来问他。【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他是勉强回答。问他是有心还是无心,他就说:「我不见有无之心。」故意用这句话避开,但他遇到了高人。【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当一个人已经〔不见有无之心〕,就代表他二六时中都是如此,这就是〔常定〕。【何有出入?】为什么这么讲?你一开始就跟我讲〔入定〕,我才这样问。【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那叫出入定,不叫〔大定〕。【隍无对。】本来打坐坐得很好,现在无言以对。
【良久问曰:师嗣谁耶?】他很尴尬,但丑媳妇总要见公婆。思考了很久,就问:「你的老师是谁?」这个问题真的很有问题,应该是问:「仁者,你可否给我开示?」这样就好了。他却问:「你的老师是什么人?」意思是我要找你的老师不找你。第一个是面子问题,第二个真是答不出来。「我功夫练这么久,老师又是五祖弘忍,而且我用功了二十几年,但今天遇到这个云游僧,一问就答不出来。」大家注意,他问:「你的老师是谁?」就证明他并不服气,至少他认为玄策老师的功夫一定是胜过他,就好像我们常讲:「你是跟谁学的?」【策云:我师曹溪六祖。】六祖声名远播,只要是修行人都知道,就像现在修行的都知道虚云老和尚。纵使智隍禅师一天到晚躲在山洞里,他也知道六祖这个人。如果你想追寻什么,事实上你对这方面的资讯就特别敏感。比如你想修道修行,哪几个比较有修行的,你一般会知道。【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六祖是用什么方式教你们禅定呢?」我们不要妄自菲薄,假设你没有很好的因缘福德,你今天要坐下来,好好地听一本经很困难,你要把这本经从头至尾听完更困难。下面是六祖大师的心法。【策云:我师所说:】要简单地把老师的精髓讲出来也不容易,他已经讲出六祖大师怎么教的。【妙湛圆寂,】这四个字讲的就是自性。自性的状态要怎么讲?它是很难形容的,它离开心意识,离开脑袋,离开所有的语言文字,包括你的思想概念都要离开。这对一般人讲是很困难的,因为我们就是活在意识形态当中,我们都是被这个概念所绑住。就像今天早上我看到瑞成书局的主任的小宝宝,他带小孩来听课。那个小孩子一岁之前,跟我和几个同学很亲近、不陌生,我坐在那边,他会坐学步车滑过来,脚拉一拉,衣服扯一扯。这个小孩子越长越大,只是几个月不见而已,他已经不太愿意接近我们了,莫非是现在我们比较没有修?想起来会觉得很可怕,因为知识层面越有概念,就开始产生了很多的分别,只有从一岁到一岁半哦!那你看我们这些人,发苍苍,齿动摇,思想概念就更复杂了。所以,从一个小孩子的变化你就会吓一跳。人的意识形态,当我们在学习,到底是学对还是学错,没有办法分别。所以跟你谈到佛性,事实上是不可以说的,这个〔妙〕就是不可思议,〔湛〕就是清净,〔圆寂〕,我们一般指出家人圆寂。这里的〔圆寂〕是圆满的觉性,自性是圆满的,这个〔寂〕也可以叫做定。这是个简单的形容,大家不需要在文字上去抓着不放,你要知道他想要形容什么意思。这里的〔妙〕就是《妙法莲华经》的妙,〔湛〕就是莲华、莲花,莲花就是清净,出淤泥而不染。《妙法莲华经》就是讲自性的问题。你现在在学习自性的东西,你知道就好,但是你不要用你的意识形态强加解释它,这是没有意义的,这是要自己证悟的。你证悟的只有你知道,那个境界不可说,因为每个人习气业力不一样,所以证悟到的不一定一样。有些人就好像在黑暗当中看到一盏灯,有的人好像看到萤火虫,有的人好像看到一道曙光,那是每个人层次的问题。但他们所看到的不是圆满的佛道,那叫见道,但不是成道,你还没有彻底圆满的见到,就是你没有办法达到〔圆寂〕。大家不要以为你开悟就不用修了,开悟才是修行的开始。你看到一道曙光,但你并没有看到太阳。你看到乌云开了一条缝,阳光洒下,但是你并没有看到太阳。【体用如如。】〔如如〕就是平等,〔体〕跟〔用〕是平等。不要以为〔体〕就是体,〔用〕就是用。你不要以为〔体〕是常,〔用〕是无常,所以不平等。〔体用如如〕,就是体用不二,叫不二法门。我们今天不能开悟,就是因为没有办法悟到平等的空慧,不能够悟到诸法空寂,它是平等的。我们就是活在不平等,所以才有这么多问题,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问题。前面这八个字是开场白,讲的就是境界,就是说事实上自性是什么状态的。
【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五阴〕就是身心。你坐在蒲团上修行,就是用〔五阴〕在修行。你今天着重在身心,就要观身不净,观心无常,四念处就这样修的,很多人这样修。六祖不是说这样修不对,他是直接告诉你真相。他说:〔五阴本空〕,也就是「你的色受想行识,你的身、你的心,它真实的样子是本来空。」你为什么要透过身心的修行才能够渐渐去明白了解呢?你可以这样修,这是渐修。比如你跟一个人有误会,你可以慢慢化解,也可以一下子就释怀。比如说你觉得别人对不起我,但当你知道真相的时候,「啊,原来他是在帮我!」或者「原来是我对不起他。」这叫真相大白。你今天为什么苦?你觉得身体苦,你觉得心苦,所以才希望离苦得乐。如果没有苦,你干嘛需要一个乐呢?有的人一心一意在他的身体,所以他的身体不好,他就不好,他很执着他的身体,他只是想着他的身体。你说:「师父,难道不把重点摆在身体,身体就比较轻松吗?」我用个最简单的譬喻:你这会儿去看一个朋友,他正在打点滴,哀哀叫:「我快要死了,儿子不来看我,妻子不理我。我要往生了…」假设他喜欢打麻将,你叫他起来打麻将,他马上精神百倍、兴致勃勃,那一刹那他身体的病痛减少,甚至忘了病痛。为什么有的人虽然身体不好,但他专心在道上,渐渐的身心都不会再受影响,不能够再绑他,因为他可以超越他的身心。所以大家在修行,没有像好色之人,没有像赌徒,如果把这样的心拿来学佛,早就成就了。〔五阴本空〕的真相如果你知道,不就不被身心绑了吗?再来看〔六尘非有〕,我虽然在讲佛法,但很少讲名相,〔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指的是这个世界,指的是外面的环境。〔六尘非有〕就是你不被一切的现象境界所影响。〔五阴本空〕,就是认识自己;〔六尘非有〕,就是你要了解环境。这就是佛法,这就是真相。我讲的东西是没有学佛的人也能够听懂的,问题你说它深它很深。〔五阴〕就是你自己,你不要抓着自己不放,因为〔五阴〕不断地生灭变化,随着因缘不断地生住异灭,成住坏空。外面的世界也尽是无常的,如梦如幻。你对人生没有看透,真是很可惜。
我常常在讲三个问题,第一个是生命,第二个问题是人生,第三个问题是生活。生命就是体,人生就是相,生活就是用,体相用。你今天苦在人生的现象。你这一辈子平不平顺?「师父,我这一辈子很坎坷,我人生的这一条路高低起伏。」人生就是你这一辈子啦,这一辈子的现象几乎找不到一个人是平静的,只要是现象,它一定有高低起伏,就像日升日落是很正常的。从现象界来讲,你根本找不到一个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的。纵使说小时候出生,嘴巴就含着银汤匙,有一天银汤匙不是吐出来就是卡在喉咙,纵使不是这样,含在嘴里半夜也会被偷走。你抱怨过去怎么样,现在怎么样,未来又是怎么样。比如说你过去是悲哀的,现在是潦倒的,未来是没有希望的;不然,过去是辉煌腾达的,现在是虎落平原被犬欺,未来就不知道了;不然,过去是很潦倒的,现在如日中天,未来呢,日落西山。你要告诉我人生的现象,你们哪一个会快乐?所以说你不了解人生的现象。
再来,讲生活,你怎么用你的生命活在这…
《六祖坛经讲记 第85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