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講記(85)
禅者智隍,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庵居長坐積二十年。師弟子玄策,遊方至河朔,聞隍之名,造庵問雲:汝在此作什麼?隍雲:入定。策雲:汝雲入定,爲有心入耶?無心入耶?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策雲: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無對。
良久問曰:師嗣誰耶?策雲:我師曹溪六祖。隍雲:六祖以何爲禅定?策雲: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禅性無住,離住禅寂;禅性無生,離生禅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隍聞是說,徑來谒師。
師問雲:仁者何來?隍具述前緣。師雲:誠如所言,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無影響。其夜河北士庶聞空中有聲雲:「隍禅師今日得道。」隍後禮辭,複歸河北,開化四衆。
【禅者智隍,】他跟六祖是師兄弟。【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他在五祖的門下學習,自認已經得法。〔正受〕就是叁味,就是他已經不被影響。【庵居長坐積二十年。】所以他就離開五祖弘忍,自己搭個茅棚,每天長時間打坐,他當然是有修。【師弟子玄策,遊方至河朔,聞隍之名,】他就是有修,所以聲名遠播。玄策來到河北這個地方,聽說有個修行人修得很好,就決定去看看,參訪善知識。【造庵問雲:汝在此作什麼?】一開口就問他:「你在這裏做什麼?」【隍雲:入定。策雲:汝雲入定,爲有心入耶?無心入耶?】意思是:「你是有心入定還是無心入定?」他不問:「你到底有沒有入定?」就像《金剛經》說叁心不可得,那你是用什麼心?【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無心〕,你能夠比萬物更厲害嗎?【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大家都有心,你就是有心才有煩惱,否則怎麼會有煩惱?一開始就用雙關語來問他。【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他是勉強回答。問他是有心還是無心,他就說:「我不見有無之心。」故意用這句話避開,但他遇到了高人。【策雲: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當一個人已經〔不見有無之心〕,就代表他二六時中都是如此,這就是〔常定〕。【何有出入?】爲什麼這麼講?你一開始就跟我講〔入定〕,我才這樣問。【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那叫出入定,不叫〔大定〕。【隍無對。】本來打坐坐得很好,現在無言以對。
【良久問曰:師嗣誰耶?】他很尴尬,但醜媳婦總要見公婆。思考了很久,就問:「你的老師是誰?」這個問題真的很有問題,應該是問:「仁者,你可否給我開示?」這樣就好了。他卻問:「你的老師是什麼人?」意思是我要找你的老師不找你。第一個是面子問題,第二個真是答不出來。「我功夫練這麼久,老師又是五祖弘忍,而且我用功了二十幾年,但今天遇到這個雲遊僧,一問就答不出來。」大家注意,他問:「你的老師是誰?」就證明他並不服氣,至少他認爲玄策老師的功夫一定是勝過他,就好像我們常講:「你是跟誰學的?」【策雲:我師曹溪六祖。】六祖聲名遠播,只要是修行人都知道,就像現在修行的都知道虛雲老和尚。縱使智隍禅師一天到晚躲在山洞裏,他也知道六祖這個人。如果你想追尋什麼,事實上你對這方面的資訊就特別敏感。比如你想修道修行,哪幾個比較有修行的,你一般會知道。【隍雲:六祖以何爲禅定?】「六祖是用什麼方式教你們禅定呢?」我們不要妄自菲薄,假設你沒有很好的因緣福德,你今天要坐下來,好好地聽一本經很困難,你要把這本經從頭至尾聽完更困難。下面是六祖大師的心法。【策雲:我師所說:】要簡單地把老師的精髓講出來也不容易,他已經講出六祖大師怎麼教的。【妙湛圓寂,】這四個字講的就是自性。自性的狀態要怎麼講?它是很難形容的,它離開心意識,離開腦袋,離開所有的語言文字,包括你的思想概念都要離開。這對一般人講是很困難的,因爲我們就是活在意識形態當中,我們都是被這個概念所綁住。就像今天早上我看到瑞成書局的主任的小寶寶,他帶小孩來聽課。那個小孩子一歲之前,跟我和幾個同學很親近、不陌生,我坐在那邊,他會坐學步車滑過來,腳拉一拉,衣服扯一扯。這個小孩子越長越大,只是幾個月不見而已,他已經不太願意接近我們了,莫非是現在我們比較沒有修?想起來會覺得很可怕,因爲知識層面越有概念,就開始産生了很多的分別,只有從一歲到一歲半哦!那你看我們這些人,發蒼蒼,齒動搖,思想概念就更複雜了。所以,從一個小孩子的變化你就會嚇一跳。人的意識形態,當我們在學習,到底是學對還是學錯,沒有辦法分別。所以跟你談到佛性,事實上是不可以說的,這個〔妙〕就是不可思議,〔湛〕就是清淨,〔圓寂〕,我們一般指出家人圓寂。這裏的〔圓寂〕是圓滿的覺性,自性是圓滿的,這個〔寂〕也可以叫做定。這是個簡單的形容,大家不需要在文字上去抓著不放,你要知道他想要形容什麼意思。這裏的〔妙〕就是《妙法蓮華經》的妙,〔湛〕就是蓮華、蓮花,蓮花就是清淨,出淤泥而不染。《妙法蓮華經》就是講自性的問題。你現在在學習自性的東西,你知道就好,但是你不要用你的意識形態強加解釋它,這是沒有意義的,這是要自己證悟的。你證悟的只有你知道,那個境界不可說,因爲每個人習氣業力不一樣,所以證悟到的不一定一樣。有些人就好像在黑暗當中看到一盞燈,有的人好像看到螢火蟲,有的人好像看到一道曙光,那是每個人層次的問題。但他們所看到的不是圓滿的佛道,那叫見道,但不是成道,你還沒有徹底圓滿的見到,就是你沒有辦法達到〔圓寂〕。大家不要以爲你開悟就不用修了,開悟才是修行的開始。你看到一道曙光,但你並沒有看到太陽。你看到烏雲開了一條縫,陽光灑下,但是你並沒有看到太陽。【體用如如。】〔如如〕就是平等,〔體〕跟〔用〕是平等。不要以爲〔體〕就是體,〔用〕就是用。你不要以爲〔體〕是常,〔用〕是無常,所以不平等。〔體用如如〕,就是體用不二,叫不二法門。我們今天不能開悟,就是因爲沒有辦法悟到平等的空慧,不能夠悟到諸法空寂,它是平等的。我們就是活在不平等,所以才有這麼多問題,世界上本來沒有什麼問題。前面這八個字是開場白,講的就是境界,就是說事實上自性是什麼狀態的。
【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五陰〕就是身心。你坐在蒲團上修行,就是用〔五陰〕在修行。你今天著重在身心,就要觀身不淨,觀心無常,四念處就這樣修的,很多人這樣修。六祖不是說這樣修不對,他是直接告訴你真相。他說:〔五陰本空〕,也就是「你的色受想行識,你的身、你的心,它真實的樣子是本來空。」你爲什麼要透過身心的修行才能夠漸漸去明白了解呢?你可以這樣修,這是漸修。比如你跟一個人有誤會,你可以慢慢化解,也可以一下子就釋懷。比如說你覺得別人對不起我,但當你知道真相的時候,「啊,原來他是在幫我!」或者「原來是我對不起他。」這叫真相大白。你今天爲什麼苦?你覺得身體苦,你覺得心苦,所以才希望離苦得樂。如果沒有苦,你幹嘛需要一個樂呢?有的人一心一意在他的身體,所以他的身體不好,他就不好,他很執著他的身體,他只是想著他的身體。你說:「師父,難道不把重點擺在身體,身體就比較輕松嗎?」我用個最簡單的譬喻:你這會兒去看一個朋友,他正在打點滴,哀哀叫:「我快要死了,兒子不來看我,妻子不理我。我要往生了…」假設他喜歡打麻將,你叫他起來打麻將,他馬上精神百倍、興致勃勃,那一刹那他身體的病痛減少,甚至忘了病痛。爲什麼有的人雖然身體不好,但他專心在道上,漸漸的身心都不會再受影響,不能夠再綁他,因爲他可以超越他的身心。所以大家在修行,沒有像好色之人,沒有像賭徒,如果把這樣的心拿來學佛,早就成就了。〔五陰本空〕的真相如果你知道,不就不被身心綁了嗎?再來看〔六塵非有〕,我雖然在講佛法,但很少講名相,〔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指的是這個世界,指的是外面的環境。〔六塵非有〕就是你不被一切的現象境界所影響。〔五陰本空〕,就是認識自己;〔六塵非有〕,就是你要了解環境。這就是佛法,這就是真相。我講的東西是沒有學佛的人也能夠聽懂的,問題你說它深它很深。〔五陰〕就是你自己,你不要抓著自己不放,因爲〔五陰〕不斷地生滅變化,隨著因緣不斷地生住異滅,成住壞空。外面的世界也盡是無常的,如夢如幻。你對人生沒有看透,真是很可惜。
我常常在講叁個問題,第一個是生命,第二個問題是人生,第叁個問題是生活。生命就是體,人生就是相,生活就是用,體相用。你今天苦在人生的現象。你這一輩子平不平順?「師父,我這一輩子很坎坷,我人生的這一條路高低起伏。」人生就是你這一輩子啦,這一輩子的現象幾乎找不到一個人是平靜的,只要是現象,它一定有高低起伏,就像日升日落是很正常的。從現象界來講,你根本找不到一個平平安安、順順利利的。縱使說小時候出生,嘴巴就含著銀湯匙,有一天銀湯匙不是吐出來就是卡在喉嚨,縱使不是這樣,含在嘴裏半夜也會被偷走。你抱怨過去怎麼樣,現在怎麼樣,未來又是怎麼樣。比如說你過去是悲哀的,現在是潦倒的,未來是沒有希望的;不然,過去是輝煌騰達的,現在是虎落平原被犬欺,未來就不知道了;不然,過去是很潦倒的,現在如日中天,未來呢,日落西山。你要告訴我人生的現象,你們哪一個會快樂?所以說你不了解人生的現象。
再來,講生活,你怎麼用你的生命活在這…
《六祖壇經講記 第85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