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吃了。所以破戒人就等于吐出来的东西。这个龙树菩萨还说……这个不引了,时间不够,就到这儿了。跟诸位说,这个戒很重要,所以我们要很好地研究。
慧,就是般若。般若有三个般若: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那么,这三般若: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我们现在这一些经,还是文字般若。般若的经典:《大般若经》、《金刚经》、《心经》、《圆觉经》都是般若的经典哪,它是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所以它是文字般若。可是这三个般若说是三,它又是一。这个文字般若怎么出来的呢?是从实相般若流出来的嘛,是实相般若流露而用这些符号、这些文字把它表达出来了,它是实相般若的“用”,它显它的用。实相般若告诉你什么呢?实相般若告诉你什么是本体、是实相啊!告诉你如何去观照啊!所以这三个,说是三个,实际是一个。所以文字般若,所表达的是什么?就表达实相般若是怎么回事,如何去观,如何去照这个实相般若。观照般若呢?就是我们根据文字般若底下就要去修持,不是念念就算完了,我们要这样观啊,这样照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这儿有这么一回事,有一个人来谈得很高明,出去之后碰到一个人,跟人吵起来,我说他刚出门就忘了。你要观照,不是想起来才有,你得老这么著看。有人骂你,平等平等嘛,这个骂黄念祖,黄念祖是什么?字典上都有黄念祖,凑到一块儿代表谁。比如哪个是我,看我年轻时的照片,(照片上的人)早都没有,早都死光了。现在这样,再过十年,假定还能活十年,还不定变成什么样。哪个是我?没有我!如梦幻泡影啊。所以刚才说那个,那个大家可以用,可以观照。你能把这个世间,今天考级了,加薪,别人加了自己加不著,哎呀很烦恼,你的般若哪去了?你念的经哪去了?是不是?所以观照般若就是依著这个文字般若而起观照,所以从文字般若而观照般若,从观照般若而契合实相般若,证实相般若。所以这就是我们学习所要的,这是我们的根本。但是错误(的是)有人以为什么呢?以为文字般若就是。有人议什么,就道我已经开悟了,我什么什么。那个是:你不知道你文字上懂得了,你只是看见了指路牌啊,指路牌通向颐和园,划个箭头,你按著这个方向走,你会走到颐和园的。你认为这个指路牌就是颐和园,那就不行啦,那就错误了。所以这个文字般若里头就通过它而观照,而证。
但是,这个偏差它并不是啊。经上常说,因标指月,就是给你说这些经、禅宗的那些语录,都是给你指一指月亮,月亮在哪儿?月亮在那儿,那是灯,给你指一指灯。大家有两种错误是什么呢?一种错误说我这个手指头是灯,一种错误是说“这”就是灯。我说这是灯吗?我指著这个手问,我这是灯吗?你认为这是灯,那你不但不看那个灯了,而且你对于灯的形象整个儿错了。这个是灯,那怎么会是灯呢?所以这是一种错误。他不但不能找到灯,他也就把手指头误认为灯了,你要是不给你指,这灯当然谁都看得到啊。月亮啊,打个比方,茫茫的太空之中给你指一指当然就好办得多了,有时天上很多的云,你不知道在哪儿,给你一指,在那边呢,云彩里头。这指一指给你很大方便,所以弃指找月,那是困难的。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这样,既要重视指头认月亮,也不可以执著说这个指头、手就是月亮。所以我们去学般若,般若的功用,刚才已经说过了,那么多生命布施,不如对于这个经能够信一点。这儿说的无住生心,六祖从这儿就开悟了。他一开悟,(他是一个文盲啊,)第一次就已经有个小悟,他就超过神秀。神秀在五祖座下是第一位大德,能讲多少经论啊!而六祖只是一个没有受戒、没有出家的一个普通人,只是听别人念了点《金刚经》,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这点资本。但是他作偈子的时候他超过了神秀。所以这个悟和不悟啊,悬殊很大。刚才我说了我们要去学,要去研究《金刚经》,我们要去观照。刚才那“如梦幻泡影”是一句。底下,“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要是光是无我、无人了,没有去修善法,不对;光修善法,你这个很执著,又不对;(要)无我、无人而修善法。大家写一百块钱给居士林,自个儿觉得:“哎,我要写一百块钱,比别人多一点,我显得我做功德,我有面子”,你这个就是执著了,而且发心不纯哪,你这个一百块钱拿出来,内不见拿钱(出来)的我,没有这个我;外不见得钱的居士林,中间不看见钱,脑子思想里没有这个。你这个就是布施波罗蜜,你有了般若就到彼岸,所以般若非常重要。那么联系净土宗的(时间)不够了,底下是下一次了,今天没有谈到净土。
底下用一件公案来总结刚才我们谈的东西,这是宋朝佛照禅师(佛照禅师是大慧的弟子),他对皇帝宋孝宗说的。这个内容在《古尊宿语录》里头,(《古尊宿语录》现在台湾印了,)(注:现在中华书局94年5月已出)所以这是有根有据的。刚才咱们说的许许多多,咱们可以通过这个公案我们把它好好地体会一下。他那时候对皇帝这么说,他是不敢有一点点不真实啊,那个道教、儒教都在那儿看著呢,你这里要是有一点自己的东西在里头,那你是欺君之罪啊。这个宋孝宗,可以说是过去的皇帝到宋孝宗为止,他是佛法中第一的一个人。他学得很深入,但他不如雍正,清朝的雍正又超过宋孝宗,这两个皇帝水平很高。这是佛照禅师对宋孝宗谈的一个问题。他说以前在印度有一个黑齿梵志,名字叫黑齿——黑牙,梵志,“梵”是梵天,现在婆罗门还叫做梵。欧美他们对于印度的学问他们两个是并重的,佛教他也重,梵他还是重,他们还在学,有很多经典,他们有他们的经典。这个梵志就是婆罗门里头,这个教里头很有地位、很有修养的人,有学问的人,名字叫黑齿,他已经得到了五神通,五种神通都得到了,天眼、天耳、宿命、他心、神足,不是咱们的奇异功能,咱们的奇异功能连一根毛也比不了。得了五神通了,这样一个梵志。那么他常常在雪山上说法,印度跟咱们中国之间的喜马拉雅山是雪山,他常在雪山说法,他那个说法的水平很高,(因为)梵也是很有水平的。(我们中国的东西也很有水平,孔子、老子也很有水平的。)什么人来听啊?帝释,就是咱们俗说的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来听法,还有比玉皇大帝还高的,玉皇大帝是欲界天的天王,还有梵天、梵王,梵王是色界天的。天上我们这个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他这个色界的天王也来听讲,(是)代表啊,他不是一个人啊,(都是)一类。色界的天王、欲界的天王、阎罗王—幽冥界的阎王,还有种种天神,常常到雪山听他说法。你看这位梵志的水平就高了,自个儿有了五神通,他说他的法的时候,天上的天帝、色界天的天帝都来听。(过去谛闲老法师到北京来的时候,那也是诸天在这儿听法。)
有一天(梵志)说完了法,这个梵志看见了阎罗王,阎罗王看看这个梵志,又流眼泪,又看看他,又流眼泪。这个梵志奇怪啊,平常没有这个现象啊,他怎么今天看见我哭啊?他就问:“大王”,(阎罗王是大王啊)“大王,何得视吾而泣?”为什么你看著我,你哭啊?“王爷”,阎罗王说了:“吾观于汝”,我看你啊,老来听嘛,我看看你啊,“善能说法”,你很能说法,说得很好,可是“七日后命终”,七天之后你就要死了,所以人生无常啊。说话说得好好的,他不知道七天之后就要命终了。幽冥界可以先知道一点,就是这样,他先知道一点,“七日后命终,当来吾界”。这坏了,这个 “吾界”是阎罗王他的界啊,幽冥界啊,“七日后当来吾界受诸苦痛”,受种种的苦痛。所以这也是因果,佛法就是难闻啊。这些事我们听了之后很惊动,这一则公案很深入,初修老修都用得上。这个梵志吓坏了,他没有想到他要入地狱。他有五神通,地狱他都知道,那(是)受苦痛的,不是开玩笑的事。哎呀,他害怕呀,“惶怖求免”,惶是惶恐啊,怖是恐怖啊,这求饶啊,阎罗王你救救我吧,不要让我去了。阎罗王哪有这个权啊,但是求免无门啊,没有办法,谁也救不了他。当时雪山诸天神很多都在听,一块告诉他,“欲免斯难”,你要想免除这个难哪,“唯有大觉世尊”,只有大觉悟的世尊,“乃能为汝免得此难”。只有一个人,就是这个大德的世尊,他能为你、叫你免除这个难哪。这个人不知道,什么叫世尊哪?什么人哪?他光学外道嘛,他不知道。他要早知道,也许去皈依了。你不知道吗?这是净饭王的太子啊,十九岁出家了,三十岁成道,是人天之师,不但是人之师,天都是以他为师啊。他转*轮度一切众生啊,他有办法,你去求他。(梵志)听见之后就说:“我要去不能空手去,我拿什么供养啊?”他有神力,(带了)荷花、梧桐花两棵树,他一手拿著一棵树,天空,飞去的。你看看他说经能说到这个水平,神通能够到这个水平,一手拿一株树还飞,可是七天之后要死,七天之后要入地狱。所以这个轮回之说,大家都说,我没做坏事,我不怕,这很荒唐,这是不明白这个六道轮回的事。有一个帝释,他这个“五衰相”现。(天,他寿命快完时,现五种衰相。)头上戴的花,花就蔫了,萎谢了;这个腋下出汗了,(共)五种,这种相一出现,就告诉你快死了,你的天的寿命尽了。那么他有通啊,他(说)我要死了,我到哪儿去?他一看到下界,一个驴的耳朵里头,驴的耳朵长了一个疮,疮烂了,烂了里头好些蛆,他要投生里头变个蛆。所以你怎么知道你下生是什么。他因为许多的因缘都给你排定了,你今生的事将来报,有的是现报,(很特殊的情况),一般都是将来报嘛。我欠人,人欠我,你必须都到这个世界来了,都到北京来了,都到这个地方来了,你才能还帐要帐。不然你怎么还,怎么要啊?我来这,他也来,我要欠他,我才把帐还了。不同来,就永远没办法,所以都是排定了的。许多事情在这儿就有定了,所以佛教有的就称,有人这一生遇见什么人,碰见什么人,这个排著什么东西,自己谁也不知道,那么这个就很值得我们深思了。
底下就更好了,他就飞到世尊那儿去了,他拿著这个花来供养嘛。他来了,来了之后佛看见了,就叫他,他答应了。佛就说:“放下”。他用心听啊,话不多。佛说:“放下”。他就把左手拿的这棵树放下,本来是来供佛的,飞天上下来,到了这儿就把这树放下,搁到佛前头,佛还说:“放下”。他就把右手这棵树也搁在佛前头,两个手空了。佛又说:“放下”。放下?他说我拿了两棵来都放下了,我现在空空一个人,没什么可放的了,是不是?还有什么可放的,没什么可放的。佛说:“五通梵志”,他会五通,所以称他五通梵志,“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我不是教你把花放下)你应该放舍你的六根啊,眼、耳、鼻、舌、身、意;六尘啊,色、声、香、味、触、法呀;六识啊,眼识、耳识一直到意识。内面有六根,外面有六尘,中间有六识,一时都放下,把这个都放下,放到没有可舍的地方了,就是你免生死处。”听一听,把六根、六识都放下,放到没有可放的时候,在这个没有可舍的时候……不是要很多很多,就这几句话,就解决问题了。这也就是我这个题目啊,“洗涤垢污,显明清白”,这个六根、六尘、六识都是垢污,你都放下了,垢污都洗掉了,洗掉了本来面目就出来了,本来面目出来了,你这个智慧、德相就出来了,佛,你就是了。哪儿还有什么生死啊?所以这个梵志,就在这句话之下大悟了,就证了无生法忍了,成了菩萨了。无生法忍,那是地上菩萨呀,所以“花开见佛悟无生”,就是往生以后到极乐世界,花开之后听弥陀说法,在那个时候就可以悟无生了。这个梵志是利根哪,他听佛这么一说,放下,放下,还放下,放下什么?一起放,放到无可放的地方,就是你免生死处啊,就悟了,(他是)伶俐人。所以这个就是禅宗的精神了。事实上各宗最后都是这一条路。
所以我刚才说,今天说的这个对于咱们初机都有用啊,我们应该怎么持戒,应该怎么皈依啊?哈哈哈……到了这老修行也有用,哈哈哈……怎么放?把他放光,放到无可放舍之处,就是你免生死之处,你也证无生法忍。希望我们在座诸位,都证无生法忍!
阿弥陀佛!
(一九九零年九月二十三日讲)
(根据黄念祖老居士录音整理)
《洗濯垢污 显明清白》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