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资粮

  

净土资粮

  黄念祖老居士述

  

初刊说明

  

念佛七起香开示

  

关于结七与圣号读音的书示

  

引言

  

明宗

  

生信

  

发愿

  

持名

  

妙果

  

后语

  

  

  初刊说明

  壬戌之秋,北京广化寺与居士林在该寺举办念佛七道场,由该寺方丈修明长老主七。四众弟子参加者一百余人,其中多是久修之大德善信。道场中,香光幡幢,明洁庄严。诵持唱念,诚敬肃穆。实为近三四十年所罕见,亦为文革后北京第一次念佛七道场。起香之日,蒙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正果老法师,莅临加持并开示。次日起由中国佛学院净土宗教师黄念祖居士讲解《弥陀要解》中的宗要—信愿持名,共四讲。本林根据录音,编为成文。复经原讲人修改审定,文约义丰,更趋完善。在整稿期间,又收五台山南山寺长老通愿老法师来信,开示结七与名号读音等重要问题。乃与前稿一并刊印,内部流通。三稿汇为一册,命名为《净土资粮》。册中包括当代法门龙象,两位老法师宣说净法之宝贵开示,言简意赅,抉释净宗奥要,更为希有。

  又此次刊印蒙五台山南山寺与福建中华山性海寺赞助,共力完成。特此一并致谢。

  北京居士林 八三年元月

  一、念佛七起香开示

  正果法师

  今天我想来讲三点。第一点,关于“打七”的问题。“打”是一个语助词,“七”是一个期限。从真正的意义上讲,打七就是克期求证。可以打一个七,两个七,三个七,乃至七个七。主要是克期求证的意思。就是我们自己限定在一个时间内,好好的放下外缘,清清净净的念佛。在这七天之中,希求能见佛闻法,或者得到其他种种殊胜功德的现象。要有所收获,得到功德。

  在打七法会中,有参禅的静七,或者是其他的诵经礼佛七。打起七来,必须要求开悟证会。我们念佛的人,在这七天之中希求能够见佛闻法,成就菩提心等等的无量功德。本来是念佛七,一般称作打七。七从字义上讲,当然是个数目字,但是也有这种解释,“七”代表西方,《中华大辞典》有一条:西方谓之“七”。所以说念佛七就是念佛希求临终往生西方。打念佛七,定期七日,是有经典为依据的。《阿弥陀经》里讲:“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古来的祖师,规定七日念佛,或七日参禅,或七日诵经等等,也都是在经典中有根据的。在经典上,如来常常说,我要三日入定,七日入定,四十九日闭关入定,弟子们不要来打扰我。都是以七日乃至几个七日为期。《观无量寿佛经》在说到上品上生的时候,提到“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所以说我们打念佛七是有经典上的根据的。当然有念佛两个七,三个七,七七四十九日的七个七,这统名叫“打七”。特别主要的事情是克期求证。祖师们规定,起码是七天,再多乃至几个月。如来在经中讲过,我七日入定,九日入定,三个月入定,这都是如来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第二点,为什么我们要打念佛七呢?经典上说的很清楚。释迦牟尼佛嘱咐我们要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究竟的归宿处。《无量寿经》里有这么几句话:“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愿都是伟大的,至极重要的愿力。其中特别是第十八愿,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最伟大的一愿。一般讲到建立净土法门,也是以这一愿为依据,是众生最可依靠的法门。为什么呢?讲到佛教的修持,有难行门,易行门的差别。所谓难行门,也无所谓难不难,不过在末法时代,例如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一个学佛的人,要想从戒定慧三学,依靠自己的修止观和参禅得到成就,就比较困难,所以叫难行门。因为我们的业障深重,环境条件不好,所谓环境不好就是说此婆娑国土是五浊恶世。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其他种种干扰就不消说了。从生命上来说,也是有一定的界限的。最多一百年以内,超过百岁的就很少了。但是在几十年内,要想依照其他法门去修持得到成就,比较困难,所以叫难行门。但是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比较容易,所以叫易行门。易在什么地方呢?像阿弥陀佛发的愿力乃至有十念就能往生。如果不能往生的话,阿弥陀佛说我绝对不能成佛。这个往生是带业往生。比如说你造了种种业,包括善业,恶业,还没有得到解脱的时候,但是你从今以后,断除恶业,专心念阿弥陀佛,修行净业,依照阿弥陀佛的愿力就可以往生,这叫仗他力往生极乐世界。我们之所以要念佛就因为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至心信乐,十念即可往生。因此从前的祖师乃至现在的人一直念阿弥陀佛求往生,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的原因,是以经典为依据的,净土三经里说的很清楚。

  第三点,讲一讲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因请法人韦提希夫人的关系,说到往生净土的问题。当时释迦牟尼佛就告诉她:“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呢?五十年代在《现代佛学》上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就是要看皈依三宝或不皈依三宝。皈依三宝就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不皈依三宝,尽管研究佛教很好,说的很好,但是实际上很难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因为他不皈依三宝,首先就是我慢心没去掉。所以学佛的人首先要受持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并且要具足众戒,根据个人的身份立场,环境关系,都守其净戒。受五戒,受十戒,受比丘戒,乃至菩萨戒,要具足众戒,各守其戒。并在生活,行动等一切方面,不犯戒,不犯威仪。念佛的人也有一定的生活方式,行怎样行,住怎样住,坐怎样坐,卧怎样卧,吃饭怎样吃,穿衣所以穿等等,都各有其规范形式,都应各守其规矩,就是不犯威仪。

  再者,前面引说《观无量寿佛经》所说关于发菩提心的问题,这一点特别重要。什么是菩提心呢?就是“为利有情愿成佛”。菩提心是以大悲心为因,实际上我佛的体性就是以大悲心为他的体性,如来是观察了众生的痛苦,发起了大悲心,由后得智去教化一切众生,如佛菩萨所起的一切化度众生的作用,都是由后得智所起的。如来对众生的看法,在经典上教导我们:菩萨行菩萨道,等于是鱼水的关系,等于是树木的茎和花果的关系。菩萨之所以成为菩萨,到最后之所以能够成佛,总因为有菩提心,去化度众生,用福德智慧两种光焰圆满功德去成就佛果。假如一个学佛的人没发菩提心,就只能成为自了汉,所以只有深信因果,并且发了菩提心,才是往生净土园成佛道的正因。菩提心在《观无量寿佛经》中,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夫人说:“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此三种心实际即为菩提心。今天我们在此打佛七,希望大家都要发这三种心,也就是发菩提心,克期求证。功德圆满时,大家可能看到瑞象。现前能够万缘放下,达到一心清净念佛,这本身就是一种殊胜功德。

  今天就讲这些,祝愿大家净心念佛,现前得大利益,将来临终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二、关于结七与圣号读音的书示

  通愿法师

  (一)止语(亦名忌语)“佛不许止语”。在四分大律,自恣犍度中,律中佛呵责为“哑羊法”,本外道所行,如是如“打饿七”,行无益苦行,皆此类也。比丘行此法,结罪。以佛法,法法皆合中道,无奇特惑众之法故。愿初出家,曾有老尼教行此法,为慈老呵责。此或为修行人用功恐打闲岔,自想方法,实则不如少言,更为相应也。

  (注:慈老指慈舟老法师,乃近代华北三大高僧之一)

  (二)“阿”字,字义非常重要。华严四十二字,第一字为“阿”,表诸法无生。亦是由此出生一切法之义也。据华严四十二字母原文“唱阿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以菩萨威力,入无差别境界”。其含义至圆至广,惜今汉族教徒,多读成“额”或有读“诺”,其音一差,作用亦偏。又有更差者,多有人将“阿”字去掉,单念“弥陀佛”者,此则无量光寿成为有量矣,关系重大。(如大赞“弥陀佛大愿王”,而不如“阿弥陀大愿王”,为准也。)又阿字在密教中,亦多胜解,兹不具述。

  (整理拙稿之际,欣接通愿老法师寄来书教。老法师精研华严,解行俱优,严持戒律,轨范人天。现驻锡五台山南山寺,实为当代华严,律,净三宗之大德,所示正是应病伽陀,修行关要。特公于众,同沾法味。)(黄念祖谨志)

  《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

  三味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

  (一)引言

  《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何止在座的百位左右。但是,有人或因欠缺因缘不能来,或缺少善根而不肯来。又有人虽有因缘善根,但缺少福德,想来…

《净土资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访美杂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