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資糧

  

淨土資糧

  黃念祖老居士述

  

初刊說明

  

念佛七起香開示

  

關于結七與聖號讀音的書示

  

引言

  

明宗

  

生信

  

發願

  

持名

  

妙果

  

後語

  

  

  初刊說明

  壬戌之秋,北京廣化寺與居士林在該寺舉辦念佛七道場,由該寺方丈修明長老主七。四衆弟子參加者一百余人,其中多是久修之大德善信。道場中,香光幡幢,明潔莊嚴。誦持唱念,誠敬肅穆。實爲近叁四十年所罕見,亦爲文革後北京第一次念佛七道場。起香之日,蒙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正果老法師,莅臨加持並開示。次日起由中國佛學院淨土宗教師黃念祖居士講解《彌陀要解》中的宗要—信願持名,共四講。本林根據錄音,編爲成文。複經原講人修改審定,文約義豐,更趨完善。在整稿期間,又收五臺山南山寺長老通願老法師來信,開示結七與名號讀音等重要問題。乃與前稿一並刊印,內部流通。叁稿彙爲一冊,命名爲《淨土資糧》。冊中包括當代法門龍象,兩位老法師宣說淨法之寶貴開示,言簡意赅,抉釋淨宗奧要,更爲希有。

  又此次刊印蒙五臺山南山寺與福建中華山性海寺贊助,共力完成。特此一並致謝。

  北京居士林 八叁年元月

  一、念佛七起香開示

  正果法師

  今天我想來講叁點。第一點,關于“打七”的問題。“打”是一個語助詞,“七”是一個期限。從真正的意義上講,打七就是克期求證。可以打一個七,兩個七,叁個七,乃至七個七。主要是克期求證的意思。就是我們自己限定在一個時間內,好好的放下外緣,清清淨淨的念佛。在這七天之中,希求能見佛聞法,或者得到其他種種殊勝功德的現象。要有所收獲,得到功德。

  在打七法會中,有參禅的靜七,或者是其他的誦經禮佛七。打起七來,必須要求開悟證會。我們念佛的人,在這七天之中希求能夠見佛聞法,成就菩提心等等的無量功德。本來是念佛七,一般稱作打七。七從字義上講,當然是個數目字,但是也有這種解釋,“七”代表西方,《中華大辭典》有一條:西方謂之“七”。所以說念佛七就是念佛希求臨終往生西方。打念佛七,定期七日,是有經典爲依據的。《阿彌陀經》裏講:“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古來的祖師,規定七日念佛,或七日參禅,或七日誦經等等,也都是在經典中有根據的。在經典上,如來常常說,我要叁日入定,七日入定,四十九日閉關入定,弟子們不要來打擾我。都是以七日乃至幾個七日爲期。《觀無量壽佛經》在說到上品上生的時候,提到“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所以說我們打念佛七是有經典上的根據的。當然有念佛兩個七,叁個七,七七四十九日的七個七,這統名叫“打七”。特別主要的事情是克期求證。祖師們規定,起碼是七天,再多乃至幾個月。如來在經中講過,我七日入定,九日入定,叁個月入定,這都是如來爲我們做出了榜樣。

  第二點,爲什麼我們要打念佛七呢?經典上說的很清楚。釋迦牟尼佛囑咐我們要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爲究竟的歸宿處。《無量壽經》裏有這麼幾句話:“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願。阿彌陀佛發的四十八願都是偉大的,至極重要的願力。其中特別是第十八願,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最偉大的一願。一般講到建立淨土法門,也是以這一願爲依據,是衆生最可依靠的法門。爲什麼呢?講到佛教的修持,有難行門,易行門的差別。所謂難行門,也無所謂難不難,不過在末法時代,例如我們今天這個時代,一個學佛的人,要想從戒定慧叁學,依靠自己的修止觀和參禅得到成就,就比較困難,所以叫難行門。因爲我們的業障深重,環境條件不好,所謂環境不好就是說此婆娑國土是五濁惡世。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其他種種幹擾就不消說了。從生命上來說,也是有一定的界限的。最多一百年以內,超過百歲的就很少了。但是在幾十年內,要想依照其他法門去修持得到成就,比較困難,所以叫難行門。但是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比較容易,所以叫易行門。易在什麼地方呢?像阿彌陀佛發的願力乃至有十念就能往生。如果不能往生的話,阿彌陀佛說我絕對不能成佛。這個往生是帶業往生。比如說你造了種種業,包括善業,惡業,還沒有得到解脫的時候,但是你從今以後,斷除惡業,專心念阿彌陀佛,修行淨業,依照阿彌陀佛的願力就可以往生,這叫仗他力往生極樂世界。我們之所以要念佛就因爲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願:至心信樂,十念即可往生。因此從前的祖師乃至現在的人一直念阿彌陀佛求往生,就是這個道理。這就是我們爲什麼要念阿彌陀佛的原因,是以經典爲依據的,淨土叁經裏說的很清楚。

  第叁點,講一講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在《觀無量壽佛經》裏面,因請法人韋提希夫人的關系,說到往生淨土的問題。當時釋迦牟尼佛就告訴她:“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叁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淨業正因。”

  怎樣才能成爲一個真正的佛教徒呢?五十年代在《現代佛學》上曾經討論過這個問題,就是要看皈依叁寶或不皈依叁寶。皈依叁寶就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不皈依叁寶,盡管研究佛教很好,說的很好,但是實際上很難說他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因爲他不皈依叁寶,首先就是我慢心沒去掉。所以學佛的人首先要受持叁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並且要具足衆戒,根據個人的身份立場,環境關系,都守其淨戒。受五戒,受十戒,受比丘戒,乃至菩薩戒,要具足衆戒,各守其戒。並在生活,行動等一切方面,不犯戒,不犯威儀。念佛的人也有一定的生活方式,行怎樣行,住怎樣住,坐怎樣坐,臥怎樣臥,吃飯怎樣吃,穿衣所以穿等等,都各有其規範形式,都應各守其規矩,就是不犯威儀。

  再者,前面引說《觀無量壽佛經》所說關于發菩提心的問題,這一點特別重要。什麼是菩提心呢?就是“爲利有情願成佛”。菩提心是以大悲心爲因,實際上我佛的體性就是以大悲心爲他的體性,如來是觀察了衆生的痛苦,發起了大悲心,由後得智去教化一切衆生,如佛菩薩所起的一切化度衆生的作用,都是由後得智所起的。如來對衆生的看法,在經典上教導我們:菩薩行菩薩道,等于是魚水的關系,等于是樹木的莖和花果的關系。菩薩之所以成爲菩薩,到最後之所以能夠成佛,總因爲有菩提心,去化度衆生,用福德智慧兩種光焰圓滿功德去成就佛果。假如一個學佛的人沒發菩提心,就只能成爲自了漢,所以只有深信因果,並且發了菩提心,才是往生淨土園成佛道的正因。菩提心在《觀無量壽佛經》中,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夫人說:“上品上生者,若有衆生,願生彼國,發叁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爲叁?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具叁心者,必生彼國。”此叁種心實際即爲菩提心。今天我們在此打佛七,希望大家都要發這叁種心,也就是發菩提心,克期求證。功德圓滿時,大家可能看到瑞象。現前能夠萬緣放下,達到一心清淨念佛,這本身就是一種殊勝功德。

  今天就講這些,祝願大家淨心念佛,現前得大利益,將來臨終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二、關于結七與聖號讀音的書示

  通願法師

  (一)止語(亦名忌語)“佛不許止語”。在四分大律,自恣犍度中,律中佛呵責爲“啞羊法”,本外道所行,如是如“打餓七”,行無益苦行,皆此類也。比丘行此法,結罪。以佛法,法法皆合中道,無奇特惑衆之法故。願初出家,曾有老尼教行此法,爲慈老呵責。此或爲修行人用功恐打閑岔,自想方法,實則不如少言,更爲相應也。

  (注:慈老指慈舟老法師,乃近代華北叁大高僧之一)

  (二)“阿”字,字義非常重要。華嚴四十二字,第一字爲“阿”,表諸法無生。亦是由此出生一切法之義也。據華嚴四十二字母原文“唱阿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以菩薩威力,入無差別境界”。其含義至圓至廣,惜今漢族教徒,多讀成“額”或有讀“諾”,其音一差,作用亦偏。又有更差者,多有人將“阿”字去掉,單念“彌陀佛”者,此則無量光壽成爲有量矣,關系重大。(如大贊“彌陀佛大願王”,而不如“阿彌陀大願王”,爲准也。)又阿字在密教中,亦多勝解,茲不具述。

  (整理拙稿之際,欣接通願老法師寄來書教。老法師精研華嚴,解行俱優,嚴持戒律,軌範人天。現駐錫五臺山南山寺,實爲當代華嚴,律,淨叁宗之大德,所示正是應病伽陀,修行關要。特公于衆,同沾法味。)(黃念祖謹志)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叁味耶戒優婆塞黃念祖敬述

  (一)引言

  《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現在也可以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來參加今天廣化寺念佛七道場,在北京的佛教徒,何止在座的百位左右。但是,有人或因欠缺因緣不能來,或缺少善根而不肯來。又有人雖有因緣善根,但缺少福德,想來…

《淨土資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訪美雜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