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者的信念▪P15

  ..续本文上一页“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段经文的意思跟前面还是一样的,所以,不再重覆解释了。请佛住世,第七个大愿的内容,就讲到这里。

  第十章、常随佛学愿

  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生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生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如是虚空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学佛与佛学

  学佛与佛学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学佛的人里面,有的人偏重于信仰,有的人偏重于闻思。有些偏重信仰的人,不太重视闻思,也就是不注重经教的学习;有些偏重闻思的人,虽然注重经教的研究,但又不太注重信仰。注重信仰的人,往往会出现迷信现象,是非不分,沦于盲修瞎练。佛法以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学佛要信仰,但是不能仅仅停留在信仰的基础上,要正信,不能迷信。我们学佛是为了解脱烦恼,证得涅槃,得大自在;靠得是智慧,不是光靠信仰。佛教里边讲:“有信无智长愚蠢”。这句话告诉我们,光有信仰而没有智慧,就会增长愚痴。真正学佛的人还是要从闻思经教入手,闻,是听闻正法。依经教引发如理思惟,树立正知见,然后依法修行。

  有的人说,我只要念好佛就行了,懂那么多佛理干什么?其实,要念好一句:“阿弥陀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君不见有许多人,念佛念了几十年,烦恼执著一点都没有减少,终日还是妄想纷飞,念到后来越念越没信心,一旦遇上气功师,三言两语就能把他带跑了。这与缺乏经教的闻思,没有正知正见,盲目念佛有关系。

  有的人学佛偏重于学术上的研究。当然这种人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是不可以称为学佛的,他们把佛学当做世间众多学问中的一种,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做所谓“客观”的研究,他们以为研究佛学一旦介入信仰,研究的成果就会失去“客观”。因此,他们在研究佛学上,始终与做人分开。结果,有很多的学者研究佛学几十年,虽然在佛学研究上,发表过许多“高见”,但佛法还是佛法,自我还是自我。烦恼、痛苦,缺陷的人格,一点都没有得到改善。这种缺乏信仰的研究,研究过来,研究过去,总是在文字上做功夫,永远都得不到佛法的真正受用。而所谓的研究成果,也只是一种我见罢了。

  另外还有一种人学佛,喜欢追求神秘玄妙的东西。希望出现特异功能什么的,他们学佛后喜欢讲一些离奇古怪的东西。有些人过份追求神奇的体验,这种人弄不好,就容易走火入魔。其实,神通只是学佛修行的付产品,一个真正学佛的人,是学会做人的智慧,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佛的智慧。用佛法的智慧去观照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然后把佛法的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因此,修学佛法的过程,是闻思修的过程。

  向佛、菩萨学习

  我们现在学佛法,比释迦牟尼修学时方便多了。因为佛陀把自己证悟成佛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和盘托出。关键的问题,是看我们能否照他所说的话去实践、去修持、去证悟的问题。《普贤行愿品》的第八个愿,“常随佛学”,就是教我们如何去学佛。学佛,就是以佛菩萨乃至高僧大德们的行为,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怎么做,我们也照样去做。

  譬如我们在念观音菩萨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以观音菩萨,作为我们修学上的典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在坐的人多数都念过了吗?普门品的内容,体现了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广大圆满的宏伟的愿力和悲心!可是当你念《普门品》的时候,你想的是什么呢?你想的是观音菩萨,请保佑我一生平安吧!保佑我事业顺利、找一个理想的职业、伴侣、发财……,是不是这样呢?可是大家在求观音菩萨保佑你的同时,你是否想过自己应该向观音菩萨学习呢?你是否想过照《观世音菩门品》里边的话去做,去学习观音大慈大悲的精神呢?如果你想成佛,先得从菩萨做起,要以观音菩萨的行为来要求我们自己,我们才有可能成为菩萨、成为佛。

  有的人喜欢念:“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曾发过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那你在念地藏王的圣号时,想的是什么?耽心我有一天下地狱了,能得到菩萨的关照;还是你想学习地藏菩萨的精神,为众生下地狱,代众生受苦,让众生生活在这个世界呢?你想过为众生去死、去受苦,给众生带来幸福和欢乐吗?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比如有的人,看见自己喜爱的心上人快要死的时候,心里痛如刀绞,恨不能为对方去下地狱,受苦受累。这样的慈悲,在热恋的情人中,或母亲中是有的。但这不是菩萨精神,因为一旦换了环境,这种慈悲就没有了。

  我们念佛往生西方,可是当你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向阿弥陀佛学习,将来自己成佛以后,也为众生建立一个净土,让世界上的人也到你的净土里面去,让众生在你的净土里边得到幸福和安乐呢?也许没有人想过这样的问题,但是我要告诉你,作为一个学佛的人来讲,要有这种心襟、愿力和气魄,那我们才能向佛学习。我们学佛就是要行佛所行,证佛所证!这才是常随佛学的意义所在。

  我们学佛如果仅仅停留在求佛菩萨加被,求佛菩萨保佑,一天到晚总想得到佛菩萨帮助,那你的学佛是不会有出息的,你永远都是可怜的被保佑的物件。所以,常随佛学就是要以佛、菩萨、古代圣贤、高僧大德、及诸善知识,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如像近代的几位高僧大德:虚云老和尚、弘一大师、印光大师……都是我们学佛的楷模。我们要学虚云和尚的苦修;学弘一大师的严持律仪;学印光大师的精进念佛。

  释尊因地的修行

  “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娑婆、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是堪忍两个字,就是忍受苦恼的意思。娑婆世界,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这个世界。毗卢遮那,也是梵语,翻译中文有几种说法,大家习惯用的,是遍一切处四个字,是说佛的光遍照一切地方。毗卢遮那如来,就是指本师释迦牟尼佛。

  我们这个世界为什么称作娑婆世界呢?许多学佛的人,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但它的真正含义,也许大家不是很清楚。《弥陀经》里边告诉我们:“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生活在这种世界上的众生,有很多痛苦和烦恼,原因是这个世界本身太污浊了!这是称为五浊恶世的所以。五浊恶世的内容如下:

  一、劫浊:劫,是时间单位,人类的世界,有成劫、住劫、坏劫、空劫。也就是说:世界有形成的时间、安住的时间、毁坏的时间、消失的时间。就世界安住时期,也有种种自然灾难:像地震、火山爆发、台风、发洪水、冰雹、泥石流,这些灾害随时都危及到人类生命的安全,给人们的生存带来痛苦和不安。

  二、见浊:是人类对宇宙人生的错误认识,而又自以为是,结果造成了思想界的混乱。佛教中说有五种恶见:即身见,执五蕴身为我。边见,执我为常一不变;或人死如灯灭。邪见,否定因果,否定圣贤的存在。见取,执上面的这些观念为正确。戒禁取,在错误认识,错误信仰的前题下,持各种牛戒狗戒。世间上的许多宗教、哲学、以及通常人们的许多错误观念,都是属于恶见的范畴。像有的人本来是为了求解脱,但没有明师的指导,盲目投入邪魔外道的门下,结果反而落入火坑,苦上加苦,求解脱反而不解脱。犹如伤口上又散上了盐巴,你说见浊可怕不可怕啊!

  三、烦恼浊:是指人间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困惑。我们每一个人都被一捆烦恼的乱麻,把自己的身心紧紧地捆住。我们的烦恼到底有多少呢?有这样的两句歌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说明我们的烦恼,就像江中的流水一样,永远也没有停止过。

  我们烦恼些什么呢?没饭吃的人烦恼,山珍海味吃腻了的人也烦恼;富贵之人烦恼,贫贱之人也烦恼;有事烦恼,没事烦恼。如《红楼梦》里描写贾宝玉的心情:“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其实,这不仅描写贾宝玉一人,我们每个凡夫都是如此!所谓“无故”,就是没有任何人招你、惹你,没有原因,莫明奇妙的自寻烦恼;有时候心里烦恼,但又讲不出烦恼的原因。这本来是描写贾宝玉吃饱了没事干,心里空虚无聊,坐在那里感到心烦,做出一些装疯卖傻的事,写得实在恰当!其实,我们在坐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体会和感受。烦恼浊,使我们无处逃避。

  四、命浊:就是人命无常,今晚睡下去,不知明天早上,是否还能够爬得起来。任何一个人都不知道哪一天,死亡会降临在自己的头上。《四十二章经》里边,佛陀问他的弟子:“人命几何?”弟子们有的说“饭食间”;有的说“数日间”。佛陀都不同意。正确的答案是“人命在呼吸间”。一口气提不上来,生命就完蛋了。那有的人,端著碗在吃饭,筷子掉在桌下,在捡筷子这一瞬间,一口气不来就死了。这种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可见,生命无常,人生短暂。

  五、…

《学佛者的信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