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段經文的意思跟前面還是一樣的,所以,不再重覆解釋了。請佛住世,第七個大願的內容,就講到這裏。
第十章、常隨佛學願
複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生命而爲布施;剝皮爲紙,析骨爲筆,刺血爲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爲重法故,不惜生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余種種難行苦行。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衆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衆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衆會道場;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衆會道場;或處刹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衆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衆會道場。處于如是種種衆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衆生;乃至示現,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隨學。如是虛空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學佛與佛學
學佛與佛學是什麼樣的關系?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在學佛的人裏面,有的人偏重于信仰,有的人偏重于聞思。有些偏重信仰的人,不太重視聞思,也就是不注重經教的學習;有些偏重聞思的人,雖然注重經教的研究,但又不太注重信仰。注重信仰的人,往往會出現迷信現象,是非不分,淪于盲修瞎練。佛法以信爲能入,智爲能度。學佛要信仰,但是不能僅僅停留在信仰的基礎上,要正信,不能迷信。我們學佛是爲了解脫煩惱,證得涅槃,得大自在;靠得是智慧,不是光靠信仰。佛教裏邊講:“有信無智長愚蠢”。這句話告訴我們,光有信仰而沒有智慧,就會增長愚癡。真正學佛的人還是要從聞思經教入手,聞,是聽聞正法。依經教引發如理思惟,樹立正知見,然後依法修行。
有的人說,我只要念好佛就行了,懂那麼多佛理幹什麼?其實,要念好一句:“阿彌陀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君不見有許多人,念佛念了幾十年,煩惱執著一點都沒有減少,終日還是妄想紛飛,念到後來越念越沒信心,一旦遇上氣功師,叁言兩語就能把他帶跑了。這與缺乏經教的聞思,沒有正知正見,盲目念佛有關系。
有的人學佛偏重于學術上的研究。當然這種人從嚴格的意義上說,是不可以稱爲學佛的,他們把佛學當做世間衆多學問中的一種,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做所謂“客觀”的研究,他們以爲研究佛學一旦介入信仰,研究的成果就會失去“客觀”。因此,他們在研究佛學上,始終與做人分開。結果,有很多的學者研究佛學幾十年,雖然在佛學研究上,發表過許多“高見”,但佛法還是佛法,自我還是自我。煩惱、痛苦,缺陷的人格,一點都沒有得到改善。這種缺乏信仰的研究,研究過來,研究過去,總是在文字上做功夫,永遠都得不到佛法的真正受用。而所謂的研究成果,也只是一種我見罷了。
另外還有一種人學佛,喜歡追求神秘玄妙的東西。希望出現特異功能什麼的,他們學佛後喜歡講一些離奇古怪的東西。有些人過份追求神奇的體驗,這種人弄不好,就容易走火入魔。其實,神通只是學佛修行的付産品,一個真正學佛的人,是學會做人的智慧,這才是最重要的!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佛的智慧。用佛法的智慧去觀照人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然後把佛法的智慧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這樣我們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因此,修學佛法的過程,是聞思修的過程。
向佛、菩薩學習
我們現在學佛法,比釋迦牟尼修學時方便多了。因爲佛陀把自己證悟成佛的具體內容和方法和盤托出。關鍵的問題,是看我們能否照他所說的話去實踐、去修持、去證悟的問題。《普賢行願品》的第八個願,“常隨佛學”,就是教我們如何去學佛。學佛,就是以佛菩薩乃至高僧大德們的行爲,作爲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們怎麼做,我們也照樣去做。
譬如我們在念觀音菩薩的時候,我們就應該以觀音菩薩,作爲我們修學上的典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在坐的人多數都念過了嗎?普門品的內容,體現了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廣大圓滿的宏偉的願力和悲心!可是當你念《普門品》的時候,你想的是什麼呢?你想的是觀音菩薩,請保佑我一生平安吧!保佑我事業順利、找一個理想的職業、伴侶、發財……,是不是這樣呢?可是大家在求觀音菩薩保佑你的同時,你是否想過自己應該向觀音菩薩學習呢?你是否想過照《觀世音菩門品》裏邊的話去做,去學習觀音大慈大悲的精神呢?如果你想成佛,先得從菩薩做起,要以觀音菩薩的行爲來要求我們自己,我們才有可能成爲菩薩、成爲佛。
有的人喜歡念:“地藏王菩薩”。地藏王菩薩曾發過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那你在念地藏王的聖號時,想的是什麼?耽心我有一天下地獄了,能得到菩薩的關照;還是你想學習地藏菩薩的精神,爲衆生下地獄,代衆生受苦,讓衆生生活在這個世界呢?你想過爲衆生去死、去受苦,給衆生帶來幸福和歡樂嗎?當然在現實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比如有的人,看見自己喜愛的心上人快要死的時候,心裏痛如刀絞,恨不能爲對方去下地獄,受苦受累。這樣的慈悲,在熱戀的情人中,或母親中是有的。但這不是菩薩精神,因爲一旦換了環境,這種慈悲就沒有了。
我們念佛往生西方,可是當你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向阿彌陀佛學習,將來自己成佛以後,也爲衆生建立一個淨土,讓世界上的人也到你的淨土裏面去,讓衆生在你的淨土裏邊得到幸福和安樂呢?也許沒有人想過這樣的問題,但是我要告訴你,作爲一個學佛的人來講,要有這種心襟、願力和氣魄,那我們才能向佛學習。我們學佛就是要行佛所行,證佛所證!這才是常隨佛學的意義所在。
我們學佛如果僅僅停留在求佛菩薩加被,求佛菩薩保佑,一天到晚總想得到佛菩薩幫助,那你的學佛是不會有出息的,你永遠都是可憐的被保佑的物件。所以,常隨佛學就是要以佛、菩薩、古代聖賢、高僧大德、及諸善知識,爲我們學習的榜樣!如像近代的幾位高僧大德:虛雲老和尚、弘一大師、印光大師……都是我們學佛的楷模。我們要學虛雲和尚的苦修;學弘一大師的嚴持律儀;學印光大師的精進念佛。
釋尊因地的修行
“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娑婆、是梵語,翻譯成中文,是堪忍兩個字,就是忍受苦惱的意思。娑婆世界,就是我們現在所住的這個世界。毗盧遮那,也是梵語,翻譯中文有幾種說法,大家習慣用的,是遍一切處四個字,是說佛的光遍照一切地方。毗盧遮那如來,就是指本師釋迦牟尼佛。
我們這個世界爲什麼稱作娑婆世界呢?許多學佛的人,經常把這句話挂在嘴邊,但它的真正含義,也許大家不是很清楚。《彌陀經》裏邊告訴我們:“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生活在這種世界上的衆生,有很多痛苦和煩惱,原因是這個世界本身太汙濁了!這是稱爲五濁惡世的所以。五濁惡世的內容如下:
一、劫濁:劫,是時間單位,人類的世界,有成劫、住劫、壞劫、空劫。也就是說:世界有形成的時間、安住的時間、毀壞的時間、消失的時間。就世界安住時期,也有種種自然災難:像地震、火山爆發、臺風、發洪水、冰雹、泥石流,這些災害隨時都危及到人類生命的安全,給人們的生存帶來痛苦和不安。
二、見濁:是人類對宇宙人生的錯誤認識,而又自以爲是,結果造成了思想界的混亂。佛教中說有五種惡見:即身見,執五蘊身爲我。邊見,執我爲常一不變;或人死如燈滅。邪見,否定因果,否定聖賢的存在。見取,執上面的這些觀念爲正確。戒禁取,在錯誤認識,錯誤信仰的前題下,持各種牛戒狗戒。世間上的許多宗教、哲學、以及通常人們的許多錯誤觀念,都是屬于惡見的範疇。像有的人本來是爲了求解脫,但沒有明師的指導,盲目投入邪魔外道的門下,結果反而落入火坑,苦上加苦,求解脫反而不解脫。猶如傷口上又散上了鹽巴,你說見濁可怕不可怕啊!
叁、煩惱濁:是指人間各種各樣的煩惱和困惑。我們每一個人都被一捆煩惱的亂麻,把自己的身心緊緊地捆住。我們的煩惱到底有多少呢?有這樣的兩句歌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句話說明我們的煩惱,就像江中的流水一樣,永遠也沒有停止過。
我們煩惱些什麼呢?沒飯吃的人煩惱,山珍海味吃膩了的人也煩惱;富貴之人煩惱,貧賤之人也煩惱;有事煩惱,沒事煩惱。如《紅樓夢》裏描寫賈寶玉的心情:“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其實,這不僅描寫賈寶玉一人,我們每個凡夫都是如此!所謂“無故”,就是沒有任何人招你、惹你,沒有原因,莫明奇妙的自尋煩惱;有時候心裏煩惱,但又講不出煩惱的原因。這本來是描寫賈寶玉吃飽了沒事幹,心裏空虛無聊,坐在那裏感到心煩,做出一些裝瘋賣傻的事,寫得實在恰當!其實,我們在坐的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這樣的經曆、體會和感受。煩惱濁,使我們無處逃避。
四、命濁:就是人命無常,今晚睡下去,不知明天早上,是否還能夠爬得起來。任何一個人都不知道哪一天,死亡會降臨在自己的頭上。《四十二章經》裏邊,佛陀問他的弟子:“人命幾何?”弟子們有的說“飯食間”;有的說“數日間”。佛陀都不同意。正確的答案是“人命在呼吸間”。一口氣提不上來,生命就完蛋了。那有的人,端著碗在吃飯,筷子掉在桌下,在撿筷子這一瞬間,一口氣不來就死了。這種例子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可見,生命無常,人生短暫。
五、…
《學佛者的信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