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的發展不外乎兩大內容:一是經濟,一是科技。
的確,經濟發展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僅僅在二十多年前,我們的生活所需還是定量供應:需要糧票才能購買食物,需要布票才能購買衣服……兩相對照,其間的變化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變化不僅表現在衣食住行上,同時也反映在城市建設方面,特別是一些沿海城市,其現代化程度和任何一個國際大都市相比都不會遜色。
科技所帶來的便利也使我們不再感覺到時空的距離,尤其在網絡風靡全球的今天,天下一家的夢想已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實現。這一方面使我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在另一方面,現代生活方式和傳統價值觀念之間所形成的沖突,正日益困擾著我們的心靈。
發展又導致了激烈的競爭,並由沿海波及到內陸,由城市波及到村鎮。在今天的鄉村,田園牧歌式的恬靜風光已難以尋覓,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鄉鎮企業。競爭使今天的人變得特別浮躁,生活條件雖然有了提高,但真正感到幸福的人並不多。相反,工作中帶來的壓力,社會轉型中出現的無序,都使我們內心充滿了焦慮和困惑。
如何才能使這些問題得到解決?我們面臨的煩惱,固然起源于現實的問題,但關鍵還是取決于我們的觀念。作爲組成社會的個體,我們的所作所爲不僅關系到個人幸福,更影響著整個社會。今天,我想從佛法的角度,和大家談一談如何看待及使用財富的問題,這也是人生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怎樣看待財富
生活中,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創造並享用財富。尤其在今天,個人生活的改善,自我價值的體現,社會效益的達成,都是以財富的增長作爲衡量標准。但正如俗話所說的那樣:“人爲財死,鳥爲食亡。”如果我們不能正確認識財富的作用和過患,往往就會被它所傷害。
那麼,佛教又是怎樣看待財富的呢?
1、毒蛇
在佛經裏,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某日,佛陀率弟子阿難外出乞食,看見路邊有一壇黃金,佛陀立刻對阿難說:“看,毒蛇。”阿難亦應聲答道:“果然是毒蛇。”師徒倆的對話恰巧被附近一對農民父子聽到,便懷著好奇心前來觀看。一看之下,不由欣喜若狂,趕緊將黃金帶回家中,以爲這從天而降的幸運將改變他們的貧困生活。改變的確是發生了,但完全不是他們希冀的那樣。當父子倆帶著金子去市場兌換時,卻被人告到了官府。原來,他們撿到的金子是竊賊從宮中盜出,在逃跑時棄于路旁的。他倆人贓俱獲,有口難辯。這對樂極生悲的父子在臨刑時,才領悟到“毒蛇”的真正含義。
類似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也比比皆是。近年來,甚至有部分領導幹部也由人民公仆淪爲以權謀私的罪犯。剖析他們蛻變的軌迹,我們可以發現,金錢是如何一步步腐蝕著他們的靈魂。如不久前發生在廈門的特大走私案,直接牽涉到各級部門的工作人員達叁百多人。當那些昔日地位顯赫的特權階層身陷囹圄時,想到的是什麼?當他們爲此付出生命的代價時,想到的又是什麼?“物必自腐,而後蟲生”,正是對金錢的貪婪導致了他們的墮落,使他們的價值觀發生了嚴重扭曲。種種教訓足以使我們警醒到:金錢雖然誘人,但也有著致命的殺傷力。所以致命,一是人類的貪欲使然,一是沒有認識到財富背後隱藏的陷阱。
金錢何以會成爲萬惡之源?首先是來源問題,這在拜金主義盛行的今天尤其值得重視。以往的生活條件雖不富足,但在安貧樂道的傳統觀念影響下,人們依然能夠知足常樂。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西方物質文明以其巨大的沖擊力,將中國從道德社會迅速推向了功利社會。金錢的誘惑和貧富分化帶來的危機感,雙重地困擾著人們。在利益的驅動下,許多人喪失了理智,置法律及道德于腦後,不擇手段地謀取財富。或造假賣假,以不法手段來騙取錢財;或铤而走險,以走私販毒來牟取暴利;或以權謀私,利用工作之便來貪汙受賄……當這些不法行爲和金錢結合在一起時,人們往往就一葉蔽目,知法犯法,在所不辭。
其次,是不正確的使用。如果擁有財富而沒有健全的心智,沒有處之泰然的超脫,就很可能在金錢的蠱惑下失去理智。如果說貪、嗔、癡叁毒是潛伏在我們生命中的危機,那麼,使用不當的財富往往是引發它們的導火索。很多驟然暴富的人,或是吃喝嫖賭,或是揮霍無度,結果使身心受到極大的摧殘……這是因爲財富使用不當引起的過患。
第叁,是對財富的執著。據有關報道,東南亞金融風波之際,香港精神病院病人猛增。院方爲治療這批特殊的病人,以模擬的股票交易使下跌的股票上升,借此緩解他們因破産而帶來的心靈創傷。由此我們也可以認識到,如果將積聚財富作爲生活的唯一目標,那麼一旦失去財富,就會失去整個精神支柱,這樣的人生無疑是可悲的。
2、淨財
佛經中也把財富當做淨財。所謂淨財,就是清淨的財富。淨財不但是維持生計的必要條件,同時還能利益社會、造福人類。那麼,什麼樣的財富屬于淨財呢?
首先,來源是正當的。俗話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所謂道,就是正當的謀生之道,也就是八正道中的正命。只有通過勤勞、智慧獲得的財富,我們才能心安理得地享用,不必有任何後顧之憂。
其次,要懂得合理使用。佛陀一再告誡我們要奉行簡樸的生活原則,因爲欲望一旦鼓動起來,往往就難以控製;奢侈的生活習慣一旦養成,往往就難以放棄。和地球的資源一樣,人的福報也是有限的,過分放縱自己的欲望,不僅對身心有百害而無一益,更會將幸福提前支取。
第叁,對財富不能有貪著之心。無論我們貪著什麼,它都會成爲傷害我們的利刃。所謂“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如果我們貪著財富的話,那麼沒錢時我們會因貧困而煩惱;有錢時又會因爲擔心財富失去而煩惱。所以我們要認清財富的實質,了知財富的無常不定,而不是把它看成是永恒的;了知財富在人生中的局限性,而不是把它看成是唯一的。當我們真正能夠將財富視爲身外之物時,我們就不會被它所傷害。
“水能覆舟,也能載舟。”財富同樣如此。財富本身並無所謂善惡之分,而是取決于它的實際用途。爲富不仁者以它來作惡,慈悲衆生者以它來行善。因此,我們大可不必“視金錢如糞土”。只要是通過正當渠道獲得的財富,我們又能合理地分配使用,以此造福社會,並且沒有貪著之心,那我們就是財富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隸;我們所擁有的財富就不是毒蛇而是淨財。
二、財富與道德、修行
對于佛教徒來說,如何將學佛與現實生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或許很多人都曾面臨過這樣的困擾。在多年的弘法過程中,常常有信衆就類似的問題前來請教。我覺得,作爲學佛的人,首先要澄清兩個觀念:一是追求財富和道德是否對立?二是追求財富和修行是否對立?
1、追求財富與道德是否對立
在傳統的儒家哲學中,往往將義和利對立起來,因此很少談及利益。至少在表面上,大多數人都恥于言利,似乎金錢就是庸俗的代名詞。應當看到,盡管君子固窮的清貧思想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曆史,但落實到生活中,還是不乏言行不一的僞君子。因爲利益是如此地實際而富有魅力,使人很難抵擋它的誘惑。
而西方人本思想則肯定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只要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對利益的追求就是道德的。正如思想家狄德羅所說的那樣:“一切人類社會的經濟都依賴一普遍而又單純的原則:我願意幸福,但是我和別人一起生活,他們和我一樣,也願意幸福;讓我們尋求使自己、同時也使別人幸福、至少不能妨礙別人幸福的方法。”
佛教所說的善,也就是道德的內涵,同樣是結合利益來說明的。《成唯識論》卷五曰:“能爲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爲善。”就自身而言,善行不僅對現世有益,更能惠及未來生命;就自他雙方而言,善行不僅能使自己獲利,同時也能利益社會大衆。相反,如果只顧眼前利益而無視法律的存在,只顧個人利益而不管他人的死活,這種行爲不僅和道德相沖突,從究竟意義而言,和利益也是根本對立的。佛教中這樣的一首偈:“善似青松惡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見青松不見花。”生活中,非法行爲往往也能給人們帶來眼前的利益,或許有些無知者會感到羨慕,但真正有智慧的人卻不會動心。因爲通過非法行爲而得到的利益只是暫時的,這種風光決不會長久。
作爲在家居士來說,我們的行爲首先要符合法律規範,同時還要符合戒律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爲我們帶來真正的利益。無論經商還是爲人,信譽都是極爲關鍵的,用現在的話說,信譽就是品牌,就是無形的資産。信譽從哪裏來?就是從道德行爲而來。在激烈的商戰中,能夠保持持久生命力的,都是那些擁有良好信譽的企業。而唯利是圖的投機者,必然會落得“害人終害己”的下場。
因此,追求財富和道德並不是矛盾的。如果說道德是追求利益所應遵循的准則,那麼,利益就是道德行爲帶來的果實和收獲。
2、追求利益和修行是否對立
很多人學佛後覺得世俗生活毫無意義,而從事世俗勞作更是在浪費生命。這也使得社會對佛教形成了諸多誤解,以爲學佛是消極厭世的表現,是對人生責任的逃避。學佛和追求財富真的不可兼得嗎?
佛教將正當的謀生手段稱爲正命,反之即爲邪命。假如我們放縱自己的欲望,非法求財,損人利已,這樣的行爲和修行自然是對立的。我們常常可以發現生活中有那麼一些人,學佛的同時還在繼續造作惡業,以爲只要拿出部分錢財布施或供養叁寶,就可以抵消自己的罪孽,可以從中獲得心理平衡。其實那只是他們的自我安慰而已。我們要知道,布施和供養雖然會給我們帶來福報,但並不能因此抵消惡業,更無法改變生命中累積的煩惱習…
《佛教的財富觀(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