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者的信念▪P23

  ..续本文上一页维摩经注》卷四说:“什曰波旬,秦言杀者,常欲断人慧命,故名杀者”。可知魔即佛智慧的杀手。常人心中往往涌动著种种欲望,包括权利欲、情欲、贪欲等等,都会起到阻碍智慧的作用,都属魔碍。战胜魔军,实际上就是战胜自己。世界上最难的事,就是战胜自己。修行成佛的过程,就是战胜自己的过程。

  成佛之前,魔王会带著一帮人来干扰、破坏。但是没关系,这时你的功德和智慧、功力已经达到很高的层次了,很快就能够降伏魔军。成佛后,要转妙*轮,为众生演讲佛法,使得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上的众生,都能听闻佛法,使他们都发菩提心,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性,因材施法教化他们,使他们修学成就。像这样的教化,不是一、二天的,而是长久到没有穷尽的时候。“广能利益一切众生”。是说普渡众生,使得一切众生都在你的所度之列,不能漏去一个,让每一个众生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这段经文,把修学《普贤行愿品》的功德,向我们作了一个总结。“若闻若信,此大愿王”,我们今天在坐的人,都有机会听到了普贤的十大愿王,大家都很幸运!但听到之后,还要相信接受它。假如你不相信,那你就没救了。相信接受以后,按照普贤的愿王去受持读诵,同时还要“广为人说”,是要对别人讲,广泛的宣传弘扬普贤行愿的内容,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法门的好处。如果你这样做了,你的功德到底有多大呢?这里告诉我们,我们的功德,只有佛能够知道,除了佛,就没有人能够知道了。

  “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听了上边所说这十大愿王的功德,不要产生怀疑。你们听到了,千万不要有一点疑惑的想法,以为不会有这样大的功德,应当相信这是真实不虚假的,没有错的。如果相信了,你就要真实的领受十大愿王。并且能够去读,在读的基础上,就能诵,背下来,就能记住,然后书写,到各处地方去,为许多许多的人宣传、演说。

  “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在法会听闻,相信十大愿王的人,如果在一念之中能够相信接受,然后再依十大愿王去行持,并逐渐达到圆满,这个人所获得功德,有无量无边的多。这种人能把众生从烦恼的苦海里边,一个一个的解脱出来,往生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中去。

  第十四章、略说前七愿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讲到这里,普贤菩萨对前边所说的内容,进一步“重宣此义”,就是重新用偈颂的方法,再把前面的内容,向大家作补充说明。普贤菩萨在没有说偈前,先用法眼、普遍地观察法会里边,十方世界的各类众生,然后根据众生的根基对机说法。普贤菩萨对前面所说的内容,用偈颂的方式再重新总结和归纳,这个重覆不是简单的重覆。它还包含著许多新意,是长行中不曾讲到的。长文说到这里,已经结束了,下边介绍偈颂的内容。

  在讲偈颂之前,现在把普贤行愿的十大愿王,在这里向大家先作一个简单的说明。从第一愿礼敬诸佛;二、称赞如来;三、广修供养;四、忏悔业障;五、随喜功德;六、请转*轮;七、请佛住世;八、常随佛学;九、恒顺众生;十、普皆回向。在十大愿王里边,其中有两个愿是核心!两个愿中,又有一个愿是核心的核心!你们听了半天,知道不知道是哪二个愿吗?这两个愿,就是八、九二愿。从第一愿礼敬诸佛开始,到最后普皆回向第十愿,整个内容是围绕:“常随佛学、恒顺众生”这两个大愿服务的。

  常随佛学是上求,恒顺众生是下化。普贤行愿品的思想精髓,就是四个字上──“上求下化”。上求,是上求佛道;下化,是下化众生。这是普贤行愿品的眼睛,如果再精辟、再核心,就剩下二个字--下化!下化就是整个普贤行愿品的灵魂所在!我们上求佛道,直到成佛的目的,还是为了恒顺众生!学佛成佛一切修行的功德,都是以众生为核心。我们修学佛法主要还是为了救渡众生。

  在下面偈颂的内容里边,从偈颂第一愿,礼敬诸佛到第七愿望,请佛住世。这些内容仅仅是把前面的内容作了一些归纳和说明。从它的意思上来看,内容, 基本跟长行的部分相类似,甚至可以说得更简单些。但在“请佛住世”以后,从“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就是从偈颂第八愿开始,用大量的偈颂来说明常随佛学和恒顺众生这二个部分的内容。我开始也搞不清楚,后面用大量的偈颂,到底是干什么用的?我看了很多的注解,像谛闲法师的注解、演培法师的注解。他们都把这些偈颂的内容,又分为十个愿。但我看来看去,对他们的注解,总觉得不太恰当。然后自己琢磨琢磨,发现后边偈颂的内容,其实主要还是总结说明二个问题。一个是“常随佛学”,还有一个就是“恒顺众生”。这两个愿就是整个普贤行愿品的核心所在!在普贤十大行愿中,“恒顺众生”是核心的核心!因此,学习《普贤行愿品》必须要围绕著这个核心去学,才不会出偏差。

  礼敬诸佛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这里的两个偈颂,主要是对礼敬诸佛的内容总结和归纳。“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在十方世界中,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诸佛。人狮子,是指佛陀。狮子是兽中之王。那么佛则是人中之王。当然,这是从道德上来说的,因为佛陀的人格是最圆满的!道德是最高尚的,不愧为众生的精神领袖,因而尊称为人狮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一遍礼尽无余”。面对十方三世诸佛,我要用我清净的三业去礼拜。当我们拜佛时,口念著十方三世诸佛的名号,思想中观想这些佛,我这一拜,拜的是三世一切诸佛。清净三业,就是在拜佛的时候,心要专一,不能有妄想杂念。拜佛时,心里只想著佛,身拜佛,口念佛。“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怎么拜呢?要借助普贤菩萨行愿的这种威力和思想境界来拜。拜的时候观想:十方世界三世诸佛面前都有一个我,我的面前有十方三世无数的佛,在接受我的礼拜。“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这就是说,每一个我呢,同时可以变化成千百亿的我,化现出无量无边的化身来,并且所现出的化身,去礼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不让一尊佛漏掉我对他的礼拜,每一尊佛都周遍礼拜到了。礼敬诸佛的意义主要是制伏我慢,同时对佛陀产生怀念之情,目的能够依教奉行,不要忘记佛陀的大恩大德。

  称赞如来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这是总结称赞如来的内容。“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当天气晴朗,太阳光透过窗子照进来,我们会看到空中有无数的微尘在不停地运动。想来大家都曾看见过了吗?那么我们可以观想,宇宙中有许多的微尘,每一个微尘就像一尊佛。宇宙中有多少微尘,就有多少佛存在。在佛的周围,还有微尘那么多的菩萨围绕著。因为任何一位佛陀的出世,他都不会是单独的。“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无尽法界,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有多少微尘,就有多少诸佛。

  有的人会认为,佛陀已经入灭了。其实佛陀并没有入灭,佛陀离我们并不遥远。南朝善慧大师有这样一首诗:诗名是“夜夜抱佛眠”: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

  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

  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

  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善慧大士,俗姓傅,本名名翕,浙江东阳郡义乌县双林人,隐居本地松山双林寺。南朝梁武帝曾请他讲《金刚经》。这首偈文的意思是:每天夜晚抱著佛睡眠,每天早晨与佛同时起床。站著坐著与佛常相随,说话沉默与佛相一致。佛每时每刻都没有离开过自己,如同身体连著影子一样。想知道佛的去处吗?这说话的声音就是佛啊。这首诗的道理是说明什么呢?它告诉我们自性是佛,修道者当从自身中求佛。不必外求,向外寻求反而丢失。所以,我们跟佛是融为一体的,一秒钟也没有离开过佛,佛跟众生一张纸也不相隔的。只要你的功夫修到家了,佛随时都在我们的身边显现。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我们面对这么多的佛,要用不同语言和声音去称赞诸佛。在长行里边已经打个比喻,我们现在赞叹如来,要超过辨才天女的五百个舌头。要超过她用五百音声去称赞如来,就像广播电台的播音员一样。虽然只有一个人在一个地方说话,但在很多的地方,同时都能听到播音员的声音。我们在赞叹佛的时候,要借助这种方法去观想。用最美好、美妙的言词去称赞如来。这种称赞并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一直要接连不断的,赞叹到所有未来的一切时劫。未来的时劫是永远没有穷尽的,那么称赞也就永远没有穷尽的时候。

  赞佛的意义在哪里呢?因为如来的功德极深极大,无法用数目来计算,所以用“甚深海”来比喻佛的功德胜过大海。因为佛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果我们不赞叹佛的功德,我们会去向佛陀学习吗?称叹如来的意义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向佛学习。

  广修供养

  以诸最胜妙华蔓,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这三颂是总结广修供养的内容。如何供佛呢?“以…

《学佛者的信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