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者的信念▪P22

  ..续本文上一页识五蕴积合而成,缺一不可。在这种积聚中,没有我的本质存在。如色身灭亡了,我也就消失了。那四种精神因素中,也同样缺一不可,人死了,“受”感觉没有了,“行”行为也不存在,那人就不是人了,我还算什么我呢?因此,人的生命是那么脆弱,是靠五蕴的因素暂时凑合,随时都有可能离散。再如今天大家坐在这里听经,这个法会里边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法会由听众、法师、经书、三者因素组成,缺一不可。当讲完经之后呢?大家各走各的,这个法会也就不存在了。这就说明,大家能够坐在一起,是因为条件暂时和合,它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而自性是空的。

  说到烦恼二字,引出这样的话题。目的是让大家明白,产生烦恼的根源来自我法二执。同时通过“缘起性空”之理,使大家懂得外界事物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聚合的一种表面的假相。我们不要被一切假相所迷惑,守住自己这颗清净心,让自己的般若智慧显现出来,观照一切法空,将我法二执连根拔除,除断烦恼,得大自在,了脱生死!

  我们修学普贤行愿品,能够消除一切烦恼。菩萨的最大特点,是要破除我执。改变以我为中心,如果一个人能做到无我,放下自我,当下就是菩提!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烦恼,放下自我,这人就像“狮子王摧伏群兽,堪受一切众生供养”。狮子,是兽中之王,它可以降伏一切群兽,而不被群兽所降伏。意思是说,修学普贤行愿之后,你就是人中之王,你可以降伏世间的一切人,而不被世间的一切人所降伏。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你有智慧,你有完善的人格和道德。这样的人就有资格接受一切人对你的恭敬、礼拜和供养。那你是什么人呢?你就是佛菩萨了。

  往生净土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一个人到他临死的时候,一切根身逐渐失去作用。比如眼睛看不见了,耳朵听不见,舌头不能动,不能说话,吃东西了,身体动不了,思想停止活动了。一切亲人都要离弃了,那怕是国王,到临死时,一切威风权力完全退失。所以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光著屁股来的,走的时候,两手空空。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尽管有些人活著的时候,他在社会上威风凛凛,耀武扬威,不可一世。你当官也好,作皇帝也罢,活著时前呼后拥,很得意!可是当临死时,你还能神气吗?叫你神气,你也神气不起来了。我们来看看,一个死人值钱?还是一头死猪值钱呢?如果把死人和死猪同时扔在外面去,看看人家捡的是猪还是人?肯定捡的是猪!不会是人。捡人去干什么?所以说想到人死还不如一头猪值钱,活著的时候,对任何事情都不要贪著,淡化功名利禄的追求,知足常乐,这样烦恼痛苦的事就自然减少,那我们就活得轻松愉快!

  记得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过:“在无限的空间中,在无限的时间中,在无限的宇宙中,产生了一个有机体的泡沫,这个泡沫持继了一会儿便破灭了。这个泡沫就是──我”。这句话的道理说明,光阴迅速,人生短暂,诸法无常。《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句话告诉我们,整个物质世界,人生所有的一切,像露珠一样,很容易消逝;像闪电一样迅速即灭。整个世界和人生如梦、影子、泡沫、露珠、闪电一样迅速无常。如果大家都能运用佛法的智慧去面对人生、面对社会,用佛的智慧去指导我们的修行,那么,大家就能放下自我,放下执著、得大自在!

  “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辅相大臣,是辅佐国王的文武大臣。宫城内外,是宫城内外的一切,在封建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作为国王是多么的富有。象马车乘,凡是属于国王所有的大象、马、象车、马车。还有很多值钱的奇异珍宝,国库里,有秘密藏放的金银、宝物之类的东西。伏藏,是藏在地里的矿物。这一切到了临死时,没有一件东西,能跟他一起去。

  我们平常的人,虽然没有这些,但每一个人家里或多或少总有一些值钱的东西,对吧?如像你的存拆啊、金银首饰啦、珍贵的物品之类的东西,还有儿女、妻子、丈夫、孙子、媳妇……?这些东西,活著时,都使人贪著留恋。但是当人要死的时候,哪一样东西能够随自己走呢?有的人,一生都在为钱,拼命地去奋斗。就算你拥有一百万,但是你死时,一分钱也带不走。所以佛教里告诉我们要修布施,布施如救火。我们这个身体从出世开始,就在无常的烈火燃烧之中,这个色身每时每刻都是无常变化,随时都在走向死亡。如果活著时,有了钱,舍不得拿去布施,拼命地享受,享福的同时也就是在消福!你知道不知道?你的福报享完了之后,你就会提前死。所以,人活著时,要惜福,有钱要舍得布施,为自己未来的生命种下善业。一个人离开世界时,什么东西都不能带走,只有业力跟随自己一起走。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古代有一个富翁,他有四个老婆。一天,他快要死了。他把四个老婆叫到自己的跟前。大老婆嘛,人又老,样子不如二老婆,他平时很少过问她。二老婆年纪稍微小一点儿,样子比大老婆长得好看一点,平时偶尔也跟在一起。三老婆呢?又比二老婆更年轻漂亮一点,对她的关照要多一点。小老婆嘛年纪最小,样子长得最好看,平时这个富翁最喜欢小老婆。他先对小老婆说:我快要离开这个人世了,孤孤单单一人走,感到很伤感,我平时对你最好,如今我要死了,你能陪我一起走吗?她说:我知道你对我最好,但我这么年轻,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富翁把这话告诉了三老婆,三老婆说,你最爱小老婆,她都不愿意跟你走,我凭什么要跟你一起走呢?然后问二老婆,二老婆说:你平时对我的关照不如她们好,要我跟你去,我不干!最后大老婆说:她们几人都不愿意跟你走,那我们好歹结发夫妻一埸嘛,我不能眼睁睁看著你一人走,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嘛,还是让我跟你一起去吧!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呢?故事中的四夫人,代表著一个人的家庭、财产、社会上美好的东西,但临死时这些东西,都无法让你带去。反过来说,这个大老婆是最丑的东西,我们平时不太注意,她代表一个人的业力。虽然自己从来不爱去理睬过问她,但当你离开世界时,只有业力随你一起走。除了业力,还有一种力量,它就是愿力。

  支配我们生命流转有两种力量:业力把众生送到六道轮回中去,接受果报。那我们能不能选择谁做我们的父母,选择你喜欢的家庭呢?我们没有这个能力选择。所以,众生处在生死流转的业力之中是非常被动的。我们如果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发愿!发愿按普贤的十大愿王去修行,把普贤的十大愿王作为我们自己的愿力。所以说,当一个人临死时,什么东西都能够舍离、放下!唯有普贤的愿王,我们不能放弃,不能丢下。那么不管业力把我们送到哪里,但唯此愿王能够引导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普贤行愿品》跟净土宗的关系非常密切。净土宗有五经?五经指的是:一、《阿弥陀经》,二、《观无量寿经》,三、《无量寿经》,四、《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五、《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那么五经之一就是《普贤行愿品》。所以修净土宗的人,有不少人把普贤行愿品作为功课去读诵。将来到极乐世界去品位才高。一个人到那里品位的高低,往往跟一个人的发心和愿力的大小有关。你的心量大,发心大,你的品位就高,相反的品位就低。

  “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花中,蒙佛授记”。修学普贤行愿品的人,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马上就能够见到阿弥陀佛。还有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佛接班人,是我们娑婆世界的下一任佛陀。往生到极乐世界去的人品位有九等的分别,品位最高的,可以即见到佛,品位最低的,要经过个十二大劫,莲花才能够开放,这个人才能见到佛。修学十大愿王的人,品位一定是很高的。所以,一到极乐世界,就能够马上见到阿弥陀佛等各位大菩萨。这些各位大菩萨的相貌,都长得很端正庄严的,功德也都圆满的,这些大菩萨都围绕著阿弥陀佛。

  往生的人,看见自己从莲花里边生出来,承蒙佛的大恩大德,亲自为自己授记。授记之后呢,不是坐在那儿享福去的。下边告诉我们:“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这就告诉我们,成佛菩萨后,不能忘记众生,不能离开众生。得到佛的授记,就像到那里进修,拿到一张文凭,然后可以到十方世界,哪一个世界有痛苦,你就要到那儿去度众生。度众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经过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的时间,就是经过长时间,普遍到十方不可说不可说那么多的世界去,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还有慈悲心,随著众生的心意,为了众生的利益,然后给他们说法。自己成佛觉悟以后,让更多人也成佛觉悟。你说这样的人生多好!佛法是不是很伟大啊?

  “不久当坐菩提道埸,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经过漫长的时间度众生之后,就可以坐到菩提道埸,菩提道场是佛陀悟道的处所。在成佛之前,还要通过最后一关,就是降伏魔军。当年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前,也曾受到过魔军的破坏、干扰。魔,其实并不是外来的,而是潜伏在我们心中的烦恼。魔是梵文“波旬”的音译,是指阻碍人之善事的魔。《…

《学佛者的信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