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識五蘊積合而成,缺一不可。在這種積聚中,沒有我的本質存在。如色身滅亡了,我也就消失了。那四種精神因素中,也同樣缺一不可,人死了,“受”感覺沒有了,“行”行爲也不存在,那人就不是人了,我還算什麼我呢?因此,人的生命是那麼脆弱,是靠五蘊的因素暫時湊合,隨時都有可能離散。再如今天大家坐在這裏聽經,這個法會裏邊的人,來自四面八方,法會由聽衆、法師、經書、叁者因素組成,缺一不可。當講完經之後呢?大家各走各的,這個法會也就不存在了。這就說明,大家能夠坐在一起,是因爲條件暫時和合,它是一種暫時的現象,而自性是空的。
說到煩惱二字,引出這樣的話題。目的是讓大家明白,産生煩惱的根源來自我法二執。同時通過“緣起性空”之理,使大家懂得外界事物的一切現象,都是因緣聚合的一種表面的假相。我們不要被一切假相所迷惑,守住自己這顆清淨心,讓自己的般若智慧顯現出來,觀照一切法空,將我法二執連根拔除,除斷煩惱,得大自在,了脫生死!
我們修學普賢行願品,能夠消除一切煩惱。菩薩的最大特點,是要破除我執。改變以我爲中心,如果一個人能做到無我,放下自我,當下就是菩提!如果一個人,沒有了煩惱,放下自我,這人就像“獅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衆生供養”。獅子,是獸中之王,它可以降伏一切群獸,而不被群獸所降伏。意思是說,修學普賢行願之後,你就是人中之王,你可以降伏世間的一切人,而不被世間的一切人所降伏。原因是什麼呢?因爲你有智慧,你有完善的人格和道德。這樣的人就有資格接受一切人對你的恭敬、禮拜和供養。那你是什麼人呢?你就是佛菩薩了。
往生淨土
“又複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刹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複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一個人到他臨死的時候,一切根身逐漸失去作用。比如眼睛看不見了,耳朵聽不見,舌頭不能動,不能說話,吃東西了,身體動不了,思想停止活動了。一切親人都要離棄了,那怕是國王,到臨死時,一切威風權力完全退失。所以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是光著屁股來的,走的時候,兩手空空。真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盡管有些人活著的時候,他在社會上威風凜凜,耀武揚威,不可一世。你當官也好,作皇帝也罷,活著時前呼後擁,很得意!可是當臨死時,你還能神氣嗎?叫你神氣,你也神氣不起來了。我們來看看,一個死人值錢?還是一頭死豬值錢呢?如果把死人和死豬同時扔在外面去,看看人家撿的是豬還是人?肯定撿的是豬!不會是人。撿人去幹什麼?所以說想到人死還不如一頭豬值錢,活著的時候,對任何事情都不要貪著,淡化功名利祿的追求,知足常樂,這樣煩惱痛苦的事就自然減少,那我們就活得輕松愉快!
記得俄國作家托爾斯泰說過:“在無限的空間中,在無限的時間中,在無限的宇宙中,産生了一個有機體的泡沫,這個泡沫持繼了一會兒便破滅了。這個泡沫就是──我”。這句話的道理說明,光陰迅速,人生短暫,諸法無常。《金剛經》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句話告訴我們,整個物質世界,人生所有的一切,像露珠一樣,很容易消逝;像閃電一樣迅速即滅。整個世界和人生如夢、影子、泡沫、露珠、閃電一樣迅速無常。如果大家都能運用佛法的智慧去面對人生、面對社會,用佛的智慧去指導我們的修行,那麼,大家就能放下自我,放下執著、得大自在!
“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複相隨”。輔相大臣,是輔佐國王的文武大臣。宮城內外,是宮城內外的一切,在封建社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濱莫非王臣”。作爲國王是多麼的富有。象馬車乘,凡是屬于國王所有的大象、馬、象車、馬車。還有很多值錢的奇異珍寶,國庫裏,有秘密藏放的金銀、寶物之類的東西。伏藏,是藏在地裏的礦物。這一切到了臨死時,沒有一件東西,能跟他一起去。
我們平常的人,雖然沒有這些,但每一個人家裏或多或少總有一些值錢的東西,對吧?如像你的存拆啊、金銀首飾啦、珍貴的物品之類的東西,還有兒女、妻子、丈夫、孫子、媳婦……?這些東西,活著時,都使人貪著留戀。但是當人要死的時候,哪一樣東西能夠隨自己走呢?有的人,一生都在爲錢,拼命地去奮鬥。就算你擁有一百萬,但是你死時,一分錢也帶不走。所以佛教裏告訴我們要修布施,布施如救火。我們這個身體從出世開始,就在無常的烈火燃燒之中,這個色身每時每刻都是無常變化,隨時都在走向死亡。如果活著時,有了錢,舍不得拿去布施,拼命地享受,享福的同時也就是在消福!你知道不知道?你的福報享完了之後,你就會提前死。所以,人活著時,要惜福,有錢要舍得布施,爲自己未來的生命種下善業。一個人離開世界時,什麼東西都不能帶走,只有業力跟隨自己一起走。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古代有一個富翁,他有四個老婆。一天,他快要死了。他把四個老婆叫到自己的跟前。大老婆嘛,人又老,樣子不如二老婆,他平時很少過問她。二老婆年紀稍微小一點兒,樣子比大老婆長得好看一點,平時偶爾也跟在一起。叁老婆呢?又比二老婆更年輕漂亮一點,對她的關照要多一點。小老婆嘛年紀最小,樣子長得最好看,平時這個富翁最喜歡小老婆。他先對小老婆說:我快要離開這個人世了,孤孤單單一人走,感到很傷感,我平時對你最好,如今我要死了,你能陪我一起走嗎?她說:我知道你對我最好,但我這麼年輕,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富翁把這話告訴了叁老婆,叁老婆說,你最愛小老婆,她都不願意跟你走,我憑什麼要跟你一起走呢?然後問二老婆,二老婆說:你平時對我的關照不如她們好,要我跟你去,我不幹!最後大老婆說:她們幾人都不願意跟你走,那我們好歹結發夫妻一埸嘛,我不能眼睜睜看著你一人走,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嘛,還是讓我跟你一起去吧!
這個故事說明什麼道理呢?故事中的四夫人,代表著一個人的家庭、財産、社會上美好的東西,但臨死時這些東西,都無法讓你帶去。反過來說,這個大老婆是最醜的東西,我們平時不太注意,她代表一個人的業力。雖然自己從來不愛去理睬過問她,但當你離開世界時,只有業力隨你一起走。除了業力,還有一種力量,它就是願力。
支配我們生命流轉有兩種力量:業力把衆生送到六道輪回中去,接受果報。那我們能不能選擇誰做我們的父母,選擇你喜歡的家庭呢?我們沒有這個能力選擇。所以,衆生處在生死流轉的業力之中是非常被動的。我們如果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就要發願!發願按普賢的十大願王去修行,把普賢的十大願王作爲我們自己的願力。所以說,當一個人臨死時,什麼東西都能夠舍離、放下!唯有普賢的願王,我們不能放棄,不能丟下。那麼不管業力把我們送到哪裏,但唯此願王能夠引導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普賢行願品》跟淨土宗的關系非常密切。淨土宗有五經?五經指的是:一、《阿彌陀經》,二、《觀無量壽經》,叁、《無量壽經》,四、《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五、《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那麼五經之一就是《普賢行願品》。所以修淨土宗的人,有不少人把普賢行願品作爲功課去讀誦。將來到極樂世界去品位才高。一個人到那裏品位的高低,往往跟一個人的發心和願力的大小有關。你的心量大,發心大,你的品位就高,相反的品位就低。
“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花中,蒙佛授記”。修學普賢行願品的人,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馬上就能夠見到阿彌陀佛。還有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釋迦牟尼佛接班人,是我們娑婆世界的下一任佛陀。往生到極樂世界去的人品位有九等的分別,品位最高的,可以即見到佛,品位最低的,要經過個十二大劫,蓮花才能夠開放,這個人才能見到佛。修學十大願王的人,品位一定是很高的。所以,一到極樂世界,就能夠馬上見到阿彌陀佛等各位大菩薩。這些各位大菩薩的相貌,都長得很端正莊嚴的,功德也都圓滿的,這些大菩薩都圍繞著阿彌陀佛。
往生的人,看見自己從蓮花裏邊生出來,承蒙佛的大恩大德,親自爲自己授記。授記之後呢,不是坐在那兒享福去的。下邊告訴我們:“得授記已,經于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衆生心而爲利益”。這就告訴我們,成佛菩薩後,不能忘記衆生,不能離開衆生。得到佛的授記,就像到那裏進修,拿到一張文憑,然後可以到十方世界,哪一個世界有痛苦,你就要到那兒去度衆生。度衆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要經過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的時間,就是經過長時間,普遍到十方不可說不可說那麼多的世界去,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還有慈悲心,隨著衆生的心意,爲了衆生的利益,然後給他們說法。自己成佛覺悟以後,讓更多人也成佛覺悟。你說這樣的人生多好!佛法是不是很偉大啊?
“不久當坐菩提道埸,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輪,能令佛刹極微塵數世界衆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于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衆生”。經過漫長的時間度衆生之後,就可以坐到菩提道埸,菩提道場是佛陀悟道的處所。在成佛之前,還要通過最後一關,就是降伏魔軍。當年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前,也曾受到過魔軍的破壞、幹擾。魔,其實並不是外來的,而是潛伏在我們心中的煩惱。魔是梵文“波旬”的音譯,是指阻礙人之善事的魔。《…
《學佛者的信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