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陀的声音,你都能感到佛在跟自己说话,佛陀使用的语言就是我的语言。
称赞如来时,我们要观想,自己也具备佛陀这种神通的力量,用各种美妙的言词去称赞如来的切德。这种称赞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我们称赞的这种声音,遍及整个法界,整个宇宙,无所不在。称赞如来的方法,就讲到这里。“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一段经文的内容,大体跟前面讲过的一样,这里就不重覆了。
第五章、广修供养愿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幔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燃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柱,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供养的意义
这段经文是第三个大愿的整个内容。一说到供养,首先想到的是初一、十五,许多寺庙都有给佛、菩萨上供的习惯;还有呢?天天吃饭之前,我们都要供佛。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所以,供养也是修行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是对佛陀的尊重、恭敬的一种表达。供佛并不是说佛一定要吃我们的东西,到时候你不供养,佛就得饿一顿肚子了,不是这回事的。供养,是表达我们对佛陀的虔诚和恭敬,同时也体现我们对佛陀恩德的报答!佛教讲上报四重恩?其中有师长恩,佛陀是我们的本师,当然也是师长的范畴。因为有了佛陀的出世,我们才懂得怎样去认识真理,才知道怎样修行,怎么摆脱烦恼和痛苦。佛陀于众生有大恩德,我们粉身碎骨报答佛陀的恩情,都报答不尽的。我们除了礼敬、称赞如来以外,还要供养。
现在讲的是第三个愿:“广修供养”。广修供养,不仅仅是供养佛,而是要供养世界上对我们有恩惠的人,及没有恩惠的人,我们都要供养他们。如我们的父母、亲戚、朋友,凡是对我们有过帮助的人,我们都要怀有一种感恩的心情去报答他们。佛教中讲培植三种福田:一是恩田。是说对我们有恩的人,我们要知恩报恩。怀有一种感恩心,去报答他们的恩情。佛经里面讲:“一个人能孝敬他的父母,此人功德最大”。如果佛陀没有出世,我们孝敬、供养自己的父母,功德就是最大了。孝养父母,报答父母的恩情,也是在培植我们自己的福田。因此,一个学佛的人,如果在家里连孝敬、供养、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都做不到的话,那你就不是一个好的佛子。二是敬田。凡属于我们恭敬的物件,如师长、老师、善知识、诸佛、菩萨,这些都是我们的敬田,我们都要供养他们。三是悲田。悲田,是指我们要慈悲的物件:如那些贫穷的人,乞丐呀、他们缺吃少穿,生活有困难,需要人们帮助时,作为学佛的人,我们要本著一颗慈悲的心,去同情他,帮助他。表面看上去,我们是在帮助别人,其实我们是在帮助自己种福报,所以只要见到有困难的人,我们都要积极主动地去帮助人家。
佛教把培福叫种田。种田,就像农民在春天播种,到了秋天,才能有收获。如果春天不播种,那么到了秋天,就一无所获。一个人的福报是从哪里来的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有的人在一生中,任何好事都落不到他的头上。于是怨天尤人,说老天爷没有长眼睛,不幸的事情总落到自己头上。其实,一个人的运气好不好,并不是取决于老天爷,倒是与你的福报有关,而福报是来源于培植福田,广种恩田、敬田、悲田,通过布施、供养才会有福报。广修供养,从经文表面上看,虽然只讲到供养诸佛,但是从经的内容来看,其实已包含了供养一切众生。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这里的内容前面也讲了,一切佛刹,极微尘中,各有一切极微尘数佛。是说无量无边的佛,每一尊佛的身边,都有很多的菩萨海会围绕。这就告诉我们,我们供养的物件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供养的意义?一是表达了对佛菩萨的恭敬。二是培植福田,增长福报。三是灭除我们的悭贪,就是吝啬、小气。供佛,把你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克服小气。如果没有供养、布施心,舍不得把东西拿出来,那你将来会得贫穷的果报。布施、供养是存钱的最佳方法,而且将来“利息”很高。因此一个人的财富,不是靠拼命赚钱就能得到的。而是要靠福报,也就是通常说的运气。
供养、布施不仅能培植福报,同时也能克服自己的贪心、执著。一个人如果执著财物,舍不得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就像你银行里一分钱也没有存进去。虽然银行里的钱很多,有的人能从那里取出十万、二十万,但你一分钱也取不出来。所以布施、供养别人的同时,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存钱。
人因为贪著的关系,使得我们不能够广修布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拿去送人。送人的衣服,是过时,自己不喜欢穿的,才会比较大方的送给人家,很少有人能把刚买的时装,送给他人。再比如送人家电器,总是看家里那些用不著,用旧了的拿去送人。你不会把刚买回来的大彩电,搬去送人。为什么我们舍不得把最高档、最贵重的东西送给人家?原因就是贪著。因为我们对好的东西产生执著。如果你对这些最好的东西不贪著,能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拿去布施,救济那些需要你帮助的人。那么,本身也是在破除我们的自私、悭贪、执著和烦恼。
我们执著什么东西,这种东西往往就是我们产生烦恼的根源。执著是我们解脱生死最大的障碍!在佛教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有一个禅师,他的修行境界是很高的。他对什么东西都不会贪著,但是唯一使他贪著的是一个钵。因为这钵是过去皇帝赐给他的。一天,他的寿命快要到了,阎王爷就派了二个小鬼来抓他走。这个禅师的功夫很高,他往那里一坐,就进入禅定的状态。那两个小鬼到处找,怎么也找不到他,四处寻找,连个人影都不见。找不著,怎么办呢?回去又交不了差,很苦恼。然后他俩就去请教寺庙里的护法神、土地公,这禅师究竟躲在哪儿去了呢?我们怎么找也找不到他。后来护法神告诉他们说:这个禅师的修行境界很高,你们想找他是很困难的。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让你们见到他。这个禅师有一个钵,这个钵是他特别喜欢的东西。你去把他的钵拿来敲一敲,他听到敲钵声肯定会出来的,不信你们试试看。
禅师正在入定,定中的时候,鬼神是找不到他的。无常鬼变只老鼠,在禅师的钵上跳来跳去,钵发出了响声。禅师马上从定中出来,他怕这个钵摔坏了!这时,无常鬼一下就扑了过去,用铁链套住了他的脖子。对不起,请你跟我们走一趟。禅师意识到钵给他带来的过患,就在这紧要关头,禅师急中生智,把这个钵一下给摔破!然后再次进入禅定的状态,结果无常鬼又找不到他了。钵没了,但自己的命却保住了!
香花灯果供养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起深信解,就是深信不疑。现前知见,是说这么多的佛,就像在自己的面前一样。我们的这种修行方法主要靠观想。我们要让自己进入普贤菩萨思想境界中,相信宇宙中有无量无边诸佛的存在。下面普贤菩萨告诉我们应该怎样供养诸佛:“悉以上妙诸供养具”,面对十方诸佛,我要用最好的东西去供养。所谓的最好,当然不是一定要你拿出金银财宝去供佛,而是指在你经济能力有限的范围内,用最好的东西去供佛。
“所谓华云、蔓云、天音乐云”华,是指花,用鲜花供佛。云,是表示众多,用很多的鲜花去供佛。蔓,就是花蔓,把花一朵一朵地串起来,串成花环,一串一串的拿去供佛,这就叫蔓云。天音乐云,就是用音乐去供佛。如我们唱的炉香赞,这就是音乐供养佛。如果在坐的哪位是学弹钢琴的,或是电子琴什么的,你可以到佛堂去表演给佛听。比如你刚学会一首新歌,你觉得好听,你唱得又最好,首先去供养佛,这也是供养。
“天伞盖云”,过去国王出动时,有一种伞盖撑在他的头上,用这种伞去供佛。“天衣服云”,是用最好的衣服去供佛。比如你刚买到一件高级的时装,先拿去供佛,然后再穿,这也是可以的。供养的意义,主要是表达了你的虔诚,至于佛能不能穿那是另一回事。水果刚买回家,选一个最大最好的,先拿去供佛,表示你时时都有一份供心,这才是重要的。“天种种香”,就是各种各样的香。如末香、涂香、就是抹在、涂在身上的各种香。买回来,先拿去供佛,然后再往自己身上抹。烧香,是供佛点的香。末香,就是现在的檀香,檀香燃起来,发出的气味很好闻的。用这些香去供佛。
“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须弥山就是佛教里讲的一座最高的山。相当于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一座山。我现在供的这些花果、衣服、音乐等供品,犹如须弥山那么大,但不是真的,…
《学佛者的信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