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者的信念▪P7

  ..续本文上一页主要是靠观想。这里普贤菩萨是教我们,要用观想的方法去供养佛。

  “燃种种灯”,是燃各种各样的灯,如酥灯,油灯用这些油去点灯。“诸香油灯”,就是用香油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每一盏灯的灯炷,就像须弥山那么大。“一一灯油如大海水”。每一盏油灯里面的油,就像大海里边的水这么多。你想这盏灯要点多长时间啊!那这盏油灯永远也不会息灭。你供佛的时间与这盏油灯一样,直到永远。你想想看,你供佛的功德有多大呢?因此,我们现在学习了《普贤行愿品》,我们要展开自己的心胸、想像,让我们的思想境界能够包容整个世界、整个宇宙!我们学佛就是要使自己的心胸开扩,用佛的心量要求我们自己。这样,我们才能够向佛靠近。如果你的心量老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那么你永远都是众生。

  诸供养中 法供养最

  “以如是等供养具,常为供养”。前面所说的衣服、鲜花、音乐、食品、涂香、各种油灯……,这么多的东西去供养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及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众生。看起来这功德,当然很大。但普贤菩萨又接著告诉我们:“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是说善男子啊!你不要以为用那么多,那么好的东西去供养佛,就是对佛陀最好的供养了。不是的!对佛陀最好的供养,是对佛法的尊重和奉行,而不是物品。也就是说:“依教奉行”,或“依法修行”,才是对佛陀最好的供养。

  比如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是什么呢?儿女对父母怎样才算孝顺呢?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的女儿,一天到晚光知道给你买好吃的,好穿的。但在外面跟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对你说的话,她一点也不听。在外面给你惹许多麻烦的事,三天两头都有人找上门来,找你的麻烦。相反,你的另一个儿子,虽然他没有给你买什么好吃的东西,但是他很听你的话,他在外面不给惹麻烦,上门来的人都在赞扬他,说他很有出息。请问你?你喜爱女儿?还是喜欢儿子呢?肯定是喜欢儿子,不会错的。假如你喜欢的是女儿,说明你不是一个好父母。

  那么,诸佛菩萨对待众生的心情,也是相同的。有些人只知道供佛,或拜佛,但对佛法一点都不放在心上,拿到皈依证,就算了事,就以为自己是佛子了。对于佛法的道理,一点都不放在心上,还是按照原来的观念、习惯生活,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就对佛教大发牢骚。这种人,尽管每天给佛、菩萨上供,供品上得再多再好,也是白上。他们永远都是佛法的门外汉。这就是说,作为一个学佛的人来讲:“依法修行,依教奉行”,才是对佛陀最好的供养。

  法,在我们的修行中,它的地位是非常的重要!我们信仰的物件是佛法僧三宝。有些人不能正确的认识和处理这三种关系:有的人信佛,但他不信法,认为法没有什么好研究的,僧嘛更不稀罕,有些僧人跟我们也差不了多少,比我也好不到哪儿去。他最感兴趣的是佛,对佛无比的崇拜、信仰。但是如果你对法没有正确的认识,正确的理解;你能很好的学佛修行吗?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就像我们现在流通的经教里边,有很多的经是真经,但也有伪经。什么是伪经呢?就是说这种经是冒牌货,它不是佛说的法。伪经是一些外道或鬼神借佛的名誉去编撰的一些经典,这种经书就是伪经。如果你对佛法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正见尚未树立,面对这些伪经,你信以为真,按照经里边的话去做,你就会误入歧途的。

  还有一种人,他感兴趣的不是佛,而是僧。拜了一个师父之后嘛,觉得师父就是一切了。他以为听师父的话,把师父恭敬、供养好,就能了脱生死。这会出现两种情况:如果你拜的师父具有正知正见,是位善知识的话,你去亲近他,就会得到解脱,得到佛法上的受用;要是你拜的师父是恶知识呢?这个师父是邪知邪见的话,他说什么,你做什么,那你就完蛋了!你掉下深渊里边去,你还不知道呢。

  所以,佛法僧在佛法上是一个整体。佛法僧三宝中,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是法,不是佛,也不是僧。为什么呢?因为佛能够了脱生死,能够成佛的关键因素,就是他依法证得了法的真实相,才成佛的。所以,佛是以法为核心!法是佛证得宇宙人生的最高真理。我们修行的成就也是建立在法的认识上。我们要断除烦恼,了脱生死,不能离法去修行,只有依法修行,才能得解脱。因此,法在佛教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能够依法修行,这才是佛陀的好弟子。

  依法修行、是法供养

  “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如说修行供养,可以概括后面六种供养。如说修行:是指依照佛所说的种种法去实践,通过长期的修行,得到解脱,直至成佛。这种供养,自然把其他的六种供养包括进去了。值得注意的是,在七种供养中,有三种提到“众生”,另外四种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众生,但也含有度众生的成份在里边。学佛人要知道,所谓解脱成佛,不仅为了自己个人,同时也为了所有苦难的众生。所以在修行这七种法供养时,决不能忘记众生,应当永远把众生放在第一位,这才是学佛人的本份。下面分别把这七种供养给大家讲解。

  (1)如说修行供养:是按照佛陀所说的种种法门去修行,也就是依法修行。

  (2)利益众生供养:凡是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我们都要去做。见别人有困难,主动去帮助别人。把他从困苦中解救出来,给他快乐。从表面上看,你这样做,跟佛法没有关系。其实,你也是在供养诸佛。因为佛陀菩萨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出世,你能利益众生,自然是对诸佛最好的供养。

  (3)摄受众生供养:社会上有许多人,你跟他讲佛法,他不一定会接受。那你首先要摄受他们,佛法里有四摄法门:一、布施,二、爱语,三、利行,四、同事。如见人家有困难,需要经济、物质方面的帮助,我就给他这方面的帮助,这是布施。爱语,是在爱心的基础上,用真实的语言、或利他的语言,去帮助他人。利行,是你所做的一切事情对他人都有利益,没有任何一种行为,会对他人构成伤害。同事,能设身处地为别人著想。如果你真能按照四摄法门去做,对方如果还不被你感动的话,那他简直就是一根木头了。如果你想拥有更多的朋友,想要他们对你好,你就要修四摄法门。你修了之后,别人一定会对你好。因为,即使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肯定也要被你感化了。摄受众生供养,是要以四摄法门去摄受众生,利益众生。

  (4)代众生苦供养:需要有同体大悲的精神,把众生和自己看作是一体的。众生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众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比如某人做手术急需用钱,还差两百元钱才住得进医院。眼看病人生命垂危,这时我们要毫不犹豫地主动去帮助他,把钱拿出来,让他先住进医院。假如他需要输血,别人的血型与他的血型不吻合,恰好病人的血型与你相同;这时,病人的生死就是自己的生死。为了抢救病人的生命,你马上把自己身上的血液输给他。他的病就是我的病,他的病好了,你应该为他的康复感到高兴、幸福,这就是代众生苦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像这样的例子很多,众生受苦的现象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地讲了。

  (5)勤修善根供养:学佛修行要勤修善根。也就是要众善奉行,善的内容很多:如三归、修止观、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摄、拜佛、礼佛、忏悔、放生……。这些都是勤修善根的内容,修善根供养不是今天修了,过几天再去修,而是要一直坚持的做下去。

  (6)不舍菩萨业供养:学佛,首先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在修学中,不能半途而废。不舍,就是不要舍离。发了菩提心之后,不要舍弃,离开菩萨道的修行。菩提心,是一种自觉觉他心,学习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成佛过程是“自觉”,学习佛陀的度众生精神和行为是“觉他”。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能根据众生不同的根基,方便善巧的弘扬佛法,普度众生,使自己和大家都可以离苦得乐。

  行菩萨道也属于法供养。法施的功德很大,这个问题《金刚经》中讲得非常清楚。在坐的人读过《金刚经》的请举手。我看还不少,但也不多。《金刚经》里常说:你用许多的七宝去布施,但比起你读诵《金刚经》,或者能够给别人解说《金刚经》的功德,那简直差得太远、太远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财布施跟法布施相比,财布施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就像别人有困难,经济上需要帮助,我给他一百块、一千块、一万块,但也会用完,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呢,我给他财物未必就是好事。有时候他没有钱还很幸福,钱多了反而不幸福。如社会上许多的夫妻,没钱的时候双方感情很好,生活地也很开心。随著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家里的收入增多,结果家庭开始不和谐了。男的嘛在外面有外遇,或者女方有外遇,结果本来一个幸福的家庭,因为钱多了,反而闹得不可开交。所以有钱不一定能够幸福,钱仅仅是幸福的一个成份,不是全部,它不是人生的一切。

  所以佛法里讲财布施供养,不及法布施供养功德大。法布施,就像我教你一种谋生的方式,比起直接给你一、二十块钱,它的好处要大得多。因为,我教给你一种谋生的方法,你学到手艺后,可以从中得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钱。如果我能给你一种幸福之道,把佛法传授给你,使你远离忧愁、烦恼和痛苦,使你的生活幸福;生活得充实、愉快、安乐。由此可见,使人终生受用不尽和幸福的,并不是钱,而是佛法。所以说法供养比财供养的功德要大得多。

  (7)不离菩提心供养: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学佛的人,要有大悲心,由大悲心才能出生菩提心。发心以后,我们所修的一切功德,不可以有一刹那离开自己的发心,这样菩提心就可以一天天的增长起来,直到成就无上菩提,功德圆满。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

《学佛者的信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