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大概就是说明这种道理。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俱胝、那由他、迦罗、算、数、喻、优波尼沙陀,都是极大极大数目的名称。这里通过一些比喻的方式,要解释起来很费劲。普贤菩萨向法会的听众说到:善男子呀!你们要晓得像前边所说的种种财物供养,如须弥山那么大,简直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多,应该说可以得到无量无边的功德;但是比起法供养的功德,那就差得太远、太远了。就如前边无量无边的财物供佛的功德,同法供养一念的功德相比较起来,若是财供养的功德有百分,但还不及法供养一分的功德大。上面一段经文,主要是通过一些比喻的方式,告诉我们财供养的功德,大了又大,法供养的功德是不可以用数目来比较的。
以诸如来尊重法故
“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为什么法供养的功德比财供养的功德大呢?原因是“以诸如来尊重法故”。这就告诉我们,因为一切的佛,都是尊重佛法的,如来都尊重法,我们更要尊重法。法,在佛法里的地位是最高的,佛是由法而出生的。因为有了法,佛体验到了法,证到法,所以才成佛。佛是从哪里来的?佛是从依法修行中来的。如果我们行菩萨道,学佛的人,能够依法修行,依法度众生,这种供养才是真正供养如来。反过来说,你光是给些好吃的东西去供佛,这种供养永远都不是最好的供养,真正的供养如来是法而不是物,佛并不稀奇我们好吃的东西。那你说,我以后就不给佛上供了。不是的,供还是要上的。前面刚说过,上供可以培植我们的福德,同时也可以克服我们的悭贪、吝啬、小气,上供也是修行的一个方面。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段内容跟前面一样,不管是修财供养也好,修法供养也好,真正的供养不是一天二天的事,是长时间的,尽未来际的。
第六章、忏悔业障愿
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困扰人生的重要因素
这是普贤的第四个大愿:“忏悔业障”。忏悔在修学佛法中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由于无明、贪嗔痴的原因,使我们造下了种种的罪业,这些罪业招感的果报,造成我们修行的障碍。我们要忏悔的障碍有三种:一是烦恼障,二是业障,三是报障。
(1)烦恼障,主要包括贪心、嗔恨心、愚痴、我慢、嫉妒……,这些烦恼阻碍我们去修行。因为有贪心,使人造罪业。贪心使人心不得安宁。你要打坐,因有贪心,总想著你贪著的东西。有时想著那笔钱还没有赚,你想得到的那样东西,还没有搞到手,所追求的某件事还没有实现。贪心影响修行。嗔,是记恨心,一个人记恨心重也很难修行。一个人如果嗔恨心重,假如你跟人家吵架之后,时时处于一种记恨、无明火、想报复,处于这种心理矛盾中,打坐时,你能坐得下去吗?坐不下去的,因为你的内心有烦恼不平静。愚痴,就是缺乏智慧,不明白事理,也是修行的一种最大的障碍。如有人听佛法怎么也听不懂,看经教怎么也看不进去,根基太钝,这种人是很难修行的。懈怠,是懒惰、放纵自己,打坐时,瞌睡一来,腿有点麻了、酸了、就想睡觉算了,明天再修吧!还有的人放纵自己,克制力差,经不起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刺激,见别人玩得开心就放纵自己。如不分时间的看电视、跳舞、天天搓麻将。时间长了就养成一种习惯,想改也改不了。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不能随便放纵自己,要把心收回来,不去执著哪些对我们修行没有利益的事情,这样呢?你打坐、念佛的时候,妄念就会减少。
(2)业障,在佛教的理论中,业,是极为重要的核心概念。业,是梵语羯摩的意译,从身口意产生。身业,指人的行为或行动;口业,指人的语言表达;意业,指人的思想、意志或心理活动。人从身口意业发生各种行为之后,会折射成影子,变为一种潜在的力量。影响著未来生命的发展。
我们无始以来,做下许多不应该做的事,造下了许多的业力。如我想打坐,但是身体有病,患有腰腿痛疼的毛病,经常卧床不起,三天两头往医院里跑,这是业障。有的人,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想修行,但没有时间,为了谋生,一天到晚,拼命地去打工养家糊口,这也是修行的业障。业障就是障碍。有的人,经济条件也好,人又十分聪明,但他不信佛法,或者生在闻不到佛法的地方,根本不知道世间上有佛法的存在,永远也闻不到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的名号,他没有机会接触佛法,他没有机会接受佛法的沐浴、洗礼,接受佛光的普照。在我们整个世界五十几亿人口中,能够闻到佛法的人,不是很多的。我们今天有机会坐在这里,听闻佛法,有机会修学佛法,应该珍惜时间、生命,加倍珍惜佛法!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我们要认真对待,珍惜闻到佛法这份福报!
为什么有的人能闻到佛法?有的人闻不到佛法呢?这就是业力、业障的原故。比如你想出家修行,但你是家里唯一的儿女,父母不同意你出家,在你面前要死要活的,你一定要走,他就上吊,看你往哪儿走?这个家你就出不成了。这是业障。但是也有很多的父母送子出家修行。像我吧!从小就生在一个信仰佛教的家庭里边。十几岁就出家了,一点障碍也没有。我不知不觉的来到这个世界上,我来到这个世界,好像就是为了出家。反正,我自己还没有认识佛法,我就出家了。出家时也搞不清楚为什么要出家?但到时候,就出家了。起先也不知道出家的好处;后来学了佛,才知道佛法原来是这么的好。
我们在学修佛法中,不管遇到任何障碍,不要去埋怨、责怪客观环境和其他人,我们要反观自己,想到障碍的出现是自己过去造下的业障,在佛陀的面前诚心忏悔。修行碰到人和环境对自己不利时,应这样去想,不是别人的错,而是自己业力的错;不是环境不好,而是自己的业力不好。需要甘心地去承受,然后想方设法改善它。
(3)报障,因为一个人有了烦恼,就会造下种种的罪业,造了罪业之后,就要受到报应。因为造下的罪业,就像种子一样,种在你自己的生命里边,时候到了,就要受到报应。那有的人说,我看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的人,有的人干了许多的坏事,为什么他还活地那样好;有的人做了许多的好事,为什么他处处都不得意呢?那你说这是为什么呀?不是不报,是时候没到。你看农民春天把种子播到地里,到了秋天才能收获。所以,干的坏事好事不是马上就有结果的,要等待因缘。
业与果报
佛教的因果报应,它强调因缘。因,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因素,缘就是事物发展的外在条件。举个例子来说:如我们把稻种,放在仓库里,种子能不能开花、抽穗、结果呢?那是不能的。这些种子,必须要有适合它生存的条件,它才有生命力。如果种子离开了阳光、土壤、水份、气温、肥料、人工管理这些条件,它就不能开花、结果。因果报应也是一样,你做了好事,或是坏事,没有得到报应,是因为条件、因缘还没成熟;条件成熟了,迟早是要报应的。报应在佛教里有几种情况:有现报,现在就受报;有生报,来生才能报应,我们看不见;后报,可能要几十生、几百、几千、甚至几万生才能受报;还有不定报,是说受报没有一定的时间。
业,又有定业和不定业。定业,是必然要报应的;不定业,是说这种报应没有一定,可能受报,也可能不受。我们怎样去区分定业和不定业呢?所谓定业:是我们故意、有心造下的业。例如某人,故意起心杀一个人,这种业就是定业;相反,一个人无意踩死蚂蚁,或虫子,虽然,他伤害了一条性命,但他不是故意,不是有心杀死它们,这种业就叫不定业。这种情况以后可能会受报,也可能不会遭到果报。
另外定不定业,也从忏不忏悔说明。比如你做了某件对不起人家的事,伤害了他人,要是你不感到惭愧、内疚、自责,一点悔改的心都没有,那你做的坏事,就会贮藏在自己的生命(阿赖耶识)里边,这样业力的因缘成熟以后,将来一定会受到果报。就像你伤害了别人,在人家的面前一点歉意都不表示,对方一定会怀恨在心,将来有机会肯定要报复你。反过来说,如果你伤害了别人,感到非常后悔,主动去向人家赔礼道歉,求得别人的谅解,对方如果气消了,他就不会恨你,报复你。这样的话,你的业力也就消除了。所以,我们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以后,要发自内心的谴责自己,诚心忏悔自己的罪业。不然,你的罪业就消除不了。所以,忏悔业障是重要的修行。
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剂
忏悔的意思是什么呢?忏,是忏除过去所犯的罪。悔、是后悔,改过自新。忏悔是对自己所犯的错误,生起悔过心理,痛改前非,保证不要再犯第二次了。忏悔,并不是佛教特有的法门,像基督教、伊斯兰教都讲究忏悔。共产党也讲批评与自我批评。佛教的忏悔跟其他宗教不同:其他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他们讲忏悔,他们向谁忏悔呢?是向上帝、教主忏悔,求得主的宽恕、饶恕。主宽恕了你,你的罪业也就消除了。佛教的忏悔主要是对大众,对自己,虽然有时也在佛的面前,但主要是自我谴责。
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剂。佛陀…
《学佛者的信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