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者的信念▪P8

  ..續本文上一頁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大概就是說明這種道理。

  “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俱胝、那由他、迦羅、算、數、喻、優波尼沙陀,都是極大極大數目的名稱。這裏通過一些比喻的方式,要解釋起來很費勁。普賢菩薩向法會的聽衆說到:善男子呀!你們要曉得像前邊所說的種種財物供養,如須彌山那麼大,簡直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多,應該說可以得到無量無邊的功德;但是比起法供養的功德,那就差得太遠、太遠了。就如前邊無量無邊的財物供佛的功德,同法供養一念的功德相比較起來,若是財供養的功德有百分,但還不及法供養一分的功德大。上面一段經文,主要是通過一些比喻的方式,告訴我們財供養的功德,大了又大,法供養的功德是不可以用數目來比較的。

  以諸如來尊重法故

  “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爲什麼法供養的功德比財供養的功德大呢?原因是“以諸如來尊重法故”。這就告訴我們,因爲一切的佛,都是尊重佛法的,如來都尊重法,我們更要尊重法。法,在佛法裏的地位是最高的,佛是由法而出生的。因爲有了法,佛體驗到了法,證到法,所以才成佛。佛是從哪裏來的?佛是從依法修行中來的。如果我們行菩薩道,學佛的人,能夠依法修行,依法度衆生,這種供養才是真正供養如來。反過來說,你光是給些好吃的東西去供佛,這種供養永遠都不是最好的供養,真正的供養如來是法而不是物,佛並不稀奇我們好吃的東西。那你說,我以後就不給佛上供了。不是的,供還是要上的。前面剛說過,上供可以培植我們的福德,同時也可以克服我們的悭貪、吝啬、小氣,上供也是修行的一個方面。

  “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段內容跟前面一樣,不管是修財供養也好,修法供養也好,真正的供養不是一天二天的事,是長時間的,盡未來際的。

  第六章、忏悔業障願

  複次,善男子!言忏除業障者:菩薩自念:我于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叁業,遍于法界極微塵刹,一切諸佛菩薩衆前,誠心忏悔,後不複造;恒住淨戒,一切功德。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忏乃盡;而虛空界乃至衆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忏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困擾人生的重要因素

  這是普賢的第四個大願:“忏悔業障”。忏悔在修學佛法中非常重要,因爲我們無始以來由于無明、貪嗔癡的原因,使我們造下了種種的罪業,這些罪業招感的果報,造成我們修行的障礙。我們要忏悔的障礙有叁種:一是煩惱障,二是業障,叁是報障。

  (1)煩惱障,主要包括貪心、嗔恨心、愚癡、我慢、嫉妒……,這些煩惱阻礙我們去修行。因爲有貪心,使人造罪業。貪心使人心不得安甯。你要打坐,因有貪心,總想著你貪著的東西。有時想著那筆錢還沒有賺,你想得到的那樣東西,還沒有搞到手,所追求的某件事還沒有實現。貪心影響修行。嗔,是記恨心,一個人記恨心重也很難修行。一個人如果嗔恨心重,假如你跟人家吵架之後,時時處于一種記恨、無明火、想報複,處于這種心理矛盾中,打坐時,你能坐得下去嗎?坐不下去的,因爲你的內心有煩惱不平靜。愚癡,就是缺乏智慧,不明白事理,也是修行的一種最大的障礙。如有人聽佛法怎麼也聽不懂,看經教怎麼也看不進去,根基太鈍,這種人是很難修行的。懈怠,是懶惰、放縱自己,打坐時,瞌睡一來,腿有點麻了、酸了、就想睡覺算了,明天再修吧!還有的人放縱自己,克製力差,經不起外界環境的幹擾和刺激,見別人玩得開心就放縱自己。如不分時間的看電視、跳舞、天天搓麻將。時間長了就養成一種習慣,想改也改不了。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不能隨便放縱自己,要把心收回來,不去執著哪些對我們修行沒有利益的事情,這樣呢?你打坐、念佛的時候,妄念就會減少。

  (2)業障,在佛教的理論中,業,是極爲重要的核心概念。業,是梵語羯摩的意譯,從身口意産生。身業,指人的行爲或行動;口業,指人的語言表達;意業,指人的思想、意志或心理活動。人從身口意業發生各種行爲之後,會折射成影子,變爲一種潛在的力量。影響著未來生命的發展。

  我們無始以來,做下許多不應該做的事,造下了許多的業力。如我想打坐,但是身體有病,患有腰腿痛疼的毛病,經常臥床不起,叁天兩頭往醫院裏跑,這是業障。有的人,家庭經濟十分困難,想修行,但沒有時間,爲了謀生,一天到晚,拼命地去打工養家糊口,這也是修行的業障。業障就是障礙。有的人,經濟條件也好,人又十分聰明,但他不信佛法,或者生在聞不到佛法的地方,根本不知道世間上有佛法的存在,永遠也聞不到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的名號,他沒有機會接觸佛法,他沒有機會接受佛法的沐浴、洗禮,接受佛光的普照。在我們整個世界五十幾億人口中,能夠聞到佛法的人,不是很多的。我們今天有機會坐在這裏,聽聞佛法,有機會修學佛法,應該珍惜時間、生命,加倍珍惜佛法!人生難得,佛法難聞!我們要認真對待,珍惜聞到佛法這份福報!

  爲什麼有的人能聞到佛法?有的人聞不到佛法呢?這就是業力、業障的原故。比如你想出家修行,但你是家裏唯一的兒女,父母不同意你出家,在你面前要死要活的,你一定要走,他就上吊,看你往哪兒走?這個家你就出不成了。這是業障。但是也有很多的父母送子出家修行。像我吧!從小就生在一個信仰佛教的家庭裏邊。十幾歲就出家了,一點障礙也沒有。我不知不覺的來到這個世界上,我來到這個世界,好像就是爲了出家。反正,我自己還沒有認識佛法,我就出家了。出家時也搞不清楚爲什麼要出家?但到時候,就出家了。起先也不知道出家的好處;後來學了佛,才知道佛法原來是這麼的好。

  我們在學修佛法中,不管遇到任何障礙,不要去埋怨、責怪客觀環境和其他人,我們要反觀自己,想到障礙的出現是自己過去造下的業障,在佛陀的面前誠心忏悔。修行碰到人和環境對自己不利時,應這樣去想,不是別人的錯,而是自己業力的錯;不是環境不好,而是自己的業力不好。需要甘心地去承受,然後想方設法改善它。

  (3)報障,因爲一個人有了煩惱,就會造下種種的罪業,造了罪業之後,就要受到報應。因爲造下的罪業,就像種子一樣,種在你自己的生命裏邊,時候到了,就要受到報應。那有的人說,我看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的人,有的人幹了許多的壞事,爲什麼他還活地那樣好;有的人做了許多的好事,爲什麼他處處都不得意呢?那你說這是爲什麼呀?不是不報,是時候沒到。你看農民春天把種子播到地裏,到了秋天才能收獲。所以,幹的壞事好事不是馬上就有結果的,要等待因緣。

  業與果報

  佛教的因果報應,它強調因緣。因,是事物發展的內在因素,緣就是事物發展的外在條件。舉個例子來說:如我們把稻種,放在倉庫裏,種子能不能開花、抽穗、結果呢?那是不能的。這些種子,必須要有適合它生存的條件,它才有生命力。如果種子離開了陽光、土壤、水份、氣溫、肥料、人工管理這些條件,它就不能開花、結果。因果報應也是一樣,你做了好事,或是壞事,沒有得到報應,是因爲條件、因緣還沒成熟;條件成熟了,遲早是要報應的。報應在佛教裏有幾種情況:有現報,現在就受報;有生報,來生才能報應,我們看不見;後報,可能要幾十生、幾百、幾千、甚至幾萬生才能受報;還有不定報,是說受報沒有一定的時間。

  業,又有定業和不定業。定業,是必然要報應的;不定業,是說這種報應沒有一定,可能受報,也可能不受。我們怎樣去區分定業和不定業呢?所謂定業:是我們故意、有心造下的業。例如某人,故意起心殺一個人,這種業就是定業;相反,一個人無意踩死螞蟻,或蟲子,雖然,他傷害了一條性命,但他不是故意,不是有心殺死它們,這種業就叫不定業。這種情況以後可能會受報,也可能不會遭到果報。

  另外定不定業,也從忏不忏悔說明。比如你做了某件對不起人家的事,傷害了他人,要是你不感到慚愧、內疚、自責,一點悔改的心都沒有,那你做的壞事,就會貯藏在自己的生命(阿賴耶識)裏邊,這樣業力的因緣成熟以後,將來一定會受到果報。就像你傷害了別人,在人家的面前一點歉意都不表示,對方一定會懷恨在心,將來有機會肯定要報複你。反過來說,如果你傷害了別人,感到非常後悔,主動去向人家賠禮道歉,求得別人的諒解,對方如果氣消了,他就不會恨你,報複你。這樣的話,你的業力也就消除了。所以,我們做了不應該做的事情以後,要發自內心的譴責自己,誠心忏悔自己的罪業。不然,你的罪業就消除不了。所以,忏悔業障是重要的修行。

  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劑

  忏悔的意思是什麼呢?忏,是忏除過去所犯的罪。悔、是後悔,改過自新。忏悔是對自己所犯的錯誤,生起悔過心理,痛改前非,保證不要再犯第二次了。忏悔,並不是佛教特有的法門,像基督教、伊斯蘭教都講究忏悔。共産黨也講批評與自我批評。佛教的忏悔跟其他宗教不同:其他宗教如基督教、伊斯蘭教他們講忏悔,他們向誰忏悔呢?是向上帝、教主忏悔,求得主的寬恕、饒恕。主寬恕了你,你的罪業也就消除了。佛教的忏悔主要是對大衆,對自己,雖然有時也在佛的面前,但主要是自我譴責。

  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劑。佛陀…

《學佛者的信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