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者的信念▪P7

  ..續本文上一頁主要是靠觀想。這裏普賢菩薩是教我們,要用觀想的方法去供養佛。

  “燃種種燈”,是燃各種各樣的燈,如酥燈,油燈用這些油去點燈。“諸香油燈”,就是用香油點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每一盞燈的燈炷,就像須彌山那麼大。“一一燈油如大海水”。每一盞油燈裏面的油,就像大海裏邊的水這麼多。你想這盞燈要點多長時間啊!那這盞油燈永遠也不會息滅。你供佛的時間與這盞油燈一樣,直到永遠。你想想看,你供佛的功德有多大呢?因此,我們現在學習了《普賢行願品》,我們要展開自己的心胸、想像,讓我們的思想境界能夠包容整個世界、整個宇宙!我們學佛就是要使自己的心胸開擴,用佛的心量要求我們自己。這樣,我們才能夠向佛靠近。如果你的心量老是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上,那麼你永遠都是衆生。

  諸供養中 法供養最

  “以如是等供養具,常爲供養”。前面所說的衣服、鮮花、音樂、食品、塗香、各種油燈……,這麼多的東西去供養十方叁世諸佛、菩薩,及世界上所有的一切衆生。看起來這功德,當然很大。但普賢菩薩又接著告訴我們:“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是說善男子啊!你不要以爲用那麼多,那麼好的東西去供養佛,就是對佛陀最好的供養了。不是的!對佛陀最好的供養,是對佛法的尊重和奉行,而不是物品。也就是說:“依教奉行”,或“依法修行”,才是對佛陀最好的供養。

  比如父母對子女的要求是什麼呢?兒女對父母怎樣才算孝順呢?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的女兒,一天到晚光知道給你買好吃的,好穿的。但在外面跟一些不叁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對你說的話,她一點也不聽。在外面給你惹許多麻煩的事,叁天兩頭都有人找上門來,找你的麻煩。相反,你的另一個兒子,雖然他沒有給你買什麼好吃的東西,但是他很聽你的話,他在外面不給惹麻煩,上門來的人都在贊揚他,說他很有出息。請問你?你喜愛女兒?還是喜歡兒子呢?肯定是喜歡兒子,不會錯的。假如你喜歡的是女兒,說明你不是一個好父母。

  那麼,諸佛菩薩對待衆生的心情,也是相同的。有些人只知道供佛,或拜佛,但對佛法一點都不放在心上,拿到皈依證,就算了事,就以爲自己是佛子了。對于佛法的道理,一點都不放在心上,還是按照原來的觀念、習慣生活,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就對佛教大發牢騷。這種人,盡管每天給佛、菩薩上供,供品上得再多再好,也是白上。他們永遠都是佛法的門外漢。這就是說,作爲一個學佛的人來講:“依法修行,依教奉行”,才是對佛陀最好的供養。

  法,在我們的修行中,它的地位是非常的重要!我們信仰的物件是佛法僧叁寶。有些人不能正確的認識和處理這叁種關系:有的人信佛,但他不信法,認爲法沒有什麼好研究的,僧嘛更不稀罕,有些僧人跟我們也差不了多少,比我也好不到哪兒去。他最感興趣的是佛,對佛無比的崇拜、信仰。但是如果你對法沒有正確的認識,正確的理解;你能很好的學佛修行嗎?顯然是不太可能的,因爲就像我們現在流通的經教裏邊,有很多的經是真經,但也有僞經。什麼是僞經呢?就是說這種經是冒牌貨,它不是佛說的法。僞經是一些外道或鬼神借佛的名譽去編撰的一些經典,這種經書就是僞經。如果你對佛法缺乏正確的認識和了解,正見尚未樹立,面對這些僞經,你信以爲真,按照經裏邊的話去做,你就會誤入歧途的。

  還有一種人,他感興趣的不是佛,而是僧。拜了一個師父之後嘛,覺得師父就是一切了。他以爲聽師父的話,把師父恭敬、供養好,就能了脫生死。這會出現兩種情況:如果你拜的師父具有正知正見,是位善知識的話,你去親近他,就會得到解脫,得到佛法上的受用;要是你拜的師父是惡知識呢?這個師父是邪知邪見的話,他說什麼,你做什麼,那你就完蛋了!你掉下深淵裏邊去,你還不知道呢。

  所以,佛法僧在佛法上是一個整體。佛法僧叁寶中,最關鍵、最核心的問題是法,不是佛,也不是僧。爲什麼呢?因爲佛能夠了脫生死,能夠成佛的關鍵因素,就是他依法證得了法的真實相,才成佛的。所以,佛是以法爲核心!法是佛證得宇宙人生的最高真理。我們修行的成就也是建立在法的認識上。我們要斷除煩惱,了脫生死,不能離法去修行,只有依法修行,才能得解脫。因此,法在佛教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能夠依法修行,這才是佛陀的好弟子。

  依法修行、是法供養

  “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衆生供養、攝受衆生供養、代衆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如說修行供養,可以概括後面六種供養。如說修行:是指依照佛所說的種種法去實踐,通過長期的修行,得到解脫,直至成佛。這種供養,自然把其他的六種供養包括進去了。值得注意的是,在七種供養中,有叁種提到“衆生”,另外四種雖然沒有直接提到衆生,但也含有度衆生的成份在裏邊。學佛人要知道,所謂解脫成佛,不僅爲了自己個人,同時也爲了所有苦難的衆生。所以在修行這七種法供養時,決不能忘記衆生,應當永遠把衆生放在第一位,這才是學佛人的本份。下面分別把這七種供養給大家講解。

  (1)如說修行供養:是按照佛陀所說的種種法門去修行,也就是依法修行。

  (2)利益衆生供養:凡是對衆生有利益的事,我們都要去做。見別人有困難,主動去幫助別人。把他從困苦中解救出來,給他快樂。從表面上看,你這樣做,跟佛法沒有關系。其實,你也是在供養諸佛。因爲佛陀菩薩是爲了利益衆生而出世,你能利益衆生,自然是對諸佛最好的供養。

  (3)攝受衆生供養:社會上有許多人,你跟他講佛法,他不一定會接受。那你首先要攝受他們,佛法裏有四攝法門:一、布施,二、愛語,叁、利行,四、同事。如見人家有困難,需要經濟、物質方面的幫助,我就給他這方面的幫助,這是布施。愛語,是在愛心的基礎上,用真實的語言、或利他的語言,去幫助他人。利行,是你所做的一切事情對他人都有利益,沒有任何一種行爲,會對他人構成傷害。同事,能設身處地爲別人著想。如果你真能按照四攝法門去做,對方如果還不被你感動的話,那他簡直就是一根木頭了。如果你想擁有更多的朋友,想要他們對你好,你就要修四攝法門。你修了之後,別人一定會對你好。因爲,即使是一個鐵石心腸的人,肯定也要被你感化了。攝受衆生供養,是要以四攝法門去攝受衆生,利益衆生。

  (4)代衆生苦供養:需要有同體大悲的精神,把衆生和自己看作是一體的。衆生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衆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比如某人做手術急需用錢,還差兩百元錢才住得進醫院。眼看病人生命垂危,這時我們要毫不猶豫地主動去幫助他,把錢拿出來,讓他先住進醫院。假如他需要輸血,別人的血型與他的血型不吻合,恰好病人的血型與你相同;這時,病人的生死就是自己的生死。爲了搶救病人的生命,你馬上把自己身上的血液輸給他。他的病就是我的病,他的病好了,你應該爲他的康複感到高興、幸福,這就是代衆生苦供養。代衆生苦供養,像這樣的例子很多,衆生受苦的現象很多,這裏就不一一地講了。

  (5)勤修善根供養:學佛修行要勤修善根。也就是要衆善奉行,善的內容很多:如叁歸、修止觀、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四攝、拜佛、禮佛、忏悔、放生……。這些都是勤修善根的內容,修善根供養不是今天修了,過幾天再去修,而是要一直堅持的做下去。

  (6)不舍菩薩業供養:學佛,首先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在修學中,不能半途而廢。不舍,就是不要舍離。發了菩提心之後,不要舍棄,離開菩薩道的修行。菩提心,是一種自覺覺他心,學習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成佛過程是“自覺”,學習佛陀的度衆生精神和行爲是“覺他”。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中,能根據衆生不同的根基,方便善巧的弘揚佛法,普度衆生,使自己和大家都可以離苦得樂。

  行菩薩道也屬于法供養。法施的功德很大,這個問題《金剛經》中講得非常清楚。在坐的人讀過《金剛經》的請舉手。我看還不少,但也不多。《金剛經》裏常說:你用許多的七寶去布施,但比起你讀誦《金剛經》,或者能夠給別人解說《金剛經》的功德,那簡直差得太遠、太遠了。這是爲什麼呢?因爲財布施跟法布施相比,財布施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就像別人有困難,經濟上需要幫助,我給他一百塊、一千塊、一萬塊,但也會用完,這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呢,我給他財物未必就是好事。有時候他沒有錢還很幸福,錢多了反而不幸福。如社會上許多的夫妻,沒錢的時候雙方感情很好,生活地也很開心。隨著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以後,家裏的收入增多,結果家庭開始不和諧了。男的嘛在外面有外遇,或者女方有外遇,結果本來一個幸福的家庭,因爲錢多了,反而鬧得不可開交。所以有錢不一定能夠幸福,錢僅僅是幸福的一個成份,不是全部,它不是人生的一切。

  所以佛法裏講財布施供養,不及法布施供養功德大。法布施,就像我教你一種謀生的方式,比起直接給你一、二十塊錢,它的好處要大得多。因爲,我教給你一種謀生的方法,你學到手藝後,可以從中得到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錢。如果我能給你一種幸福之道,把佛法傳授給你,使你遠離憂愁、煩惱和痛苦,使你的生活幸福;生活得充實、愉快、安樂。由此可見,使人終生受用不盡和幸福的,並不是錢,而是佛法。所以說法供養比財供養的功德要大得多。

  (7)不離菩提心供養: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心。學佛的人,要有大悲心,由大悲心才能出生菩提心。發心以後,我們所修的一切功德,不可以有一刹那離開自己的發心,這樣菩提心就可以一天天的增長起來,直到成就無上菩提,功德圓滿。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

《學佛者的信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