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五波罗蜜多与般若波罗蜜多

  时间:2003年3月12日

  地点:八蚌智慧林

  缮打:玲珠师姐

  摘自:法露杂志

   今天下午,我们首先对六波罗蜜多的前五波罗蜜多做讲解。『波罗蜜多』一词译自梵文,意即『圆满达成』。因此,以『波罗蜜多』这一名相作为主题时,即已道出其修行的成就。由于『波罗蜜多』是修行成就的结果,故当一个人说他在修某一项波罗蜜多时,在语意上那是一种错误的说法。它就好像我们称呼一个尚未学习的婴儿为教授一样,是本末倒置的。因为你不是在修波罗蜜多,而是在做某项修持;一旦以此修行而圆满成就时,则谓你已获至此项波罗蜜多。

   六波罗蜜多包含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般若(智慧)六种修持之法。举例而言,一旦我们说禅定波罗蜜多,即谓已圆满成就了禅定修持,无须再作任何禅修训练。换言之,当行者无须再行布施之时,则意味着他已圆满了布施之行,此时已无“施”之对象。“施”与“受”之间已无分别,二元对立之见已被彻底破除。同样的,有人会问:“对于持戒,我们应修持多久?” 答案是:“修持到你成就持戒波罗蜜多之境时。” 当一切身行与外境事物的修行训练于你已无分别,并能解脱于二元对立之见,即是无须再修持戒之行时。其余亦可依此类推。故我们现在在这所讲授的六波罗蜜多并非波罗蜜多,当经过累世的修持达到前述之境时,才可称之为波罗蜜多。因此,当我们第一次将物品施予一位乞丐时所行之布施,直至证解至初地菩萨为止,你的一切布施之行仅能称之为“布施”,而非“布施波罗蜜多”。一旦证得初地菩萨果位,并破除了“施”与“受”之间的二元对立概念时,则可称之为『布施波罗蜜多』。

   波罗蜜多一词出自于佛陀经藏法教,有时被称为六波罗蜜多,有时也被称为十波罗蜜多。当我们说六波罗蜜多时,即是前述的六种。当称十波罗蜜多时,则是将般若(智慧)波罗蜜多再更精细的延伸为善巧、力量、愿力与俱生智四波罗蜜多。因此当我们说到智慧波罗蜜多时,应还包含了俱生智波罗蜜多。称其六波罗蜜多或十波罗蜜多,其意义是一样的,它就如同我们用西餐时,一般都分为三个步骤。先是开胃菜,再是正餐,最后是甜点。当然正餐可能只有一道菜,也可以分为好几道。如果有好几道菜的话,那么这道餐就可能要多几个步骤上菜了。其中基本的道理是一样的。因此六波罗蜜多与十波罗蜜多亦是如此,只不过十波罗蜜多是更细的划分而已。

   六波罗蜜多之首是布施──施予。它的意涵是能与他人分享你所拥有的一切,并以此利益他人。但布施一词在西方文化中难有适当对应的诠释。一说布施,西方人的反应好像觉得你是否想不劳而获。为何如此呢?因为我们常常以物质作为布施之物,这难免使人一提到布施就联想到金钱。布施真正的意思是尽己之力,帮助他人,并与人分享自已所有。

   一般而言,布施又可依此分为三个部份,第一是“财施”,用你所拥有的物质分享他人。但不可拿别人的东西或抢夺他人的财物来行布施,更不可以以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谬论随便取人财物,那不是我们应该做的。第二种布施称为“无畏施”。譬如你很强壮,可以用身体保护弱小等等。无畏施可从初步的保护他人做起,直至高贵如菩萨的护佑众生。第三种布施是最为纯净与神圣的“法施”(或称智慧施),将传承法教的智慧施予后者,并解说法教精义,藉以启发并开展他们的俱生智,是为法施。以上是布施的三种方式──财施、无畏施、法施。

   第二波罗蜜多是持戒。一听到持戒,有人就想到自己的行动会受到限制。事实上,生活上有点限制,并不是坏事。否则你如果想任意而为,譬如想从屋顶跳下,一定会摔断骨头;一个礼拜不洗澡,一定没有人愿意靠近你,这是事实。同理,如果想要有正确的思维,当然应先导正自己的行为;我们总不会行为乖张而思想正确吧!亦如同我想吃饭,就应该先去买米;你不会想吃饭,而去买面粉来煮吧!这是基本的自然定律,持戒的观念亦是如此。一般而言,持戒可分为三部份,第一是“诸恶莫作”。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解脱轮回,成就佛果,而行菩提道。因此诸恶莫作的定义,是谓凡是会阻碍我们在修行道上成就的事情,都不可去做。

   持戒的第二个作法是“众善奉行”。由于我们的目的是成觉,因此一切能导致我们成觉,并能利益一切众生的事,我们都应当去做。这即是众善奉行。持戒的第三个作法是“不舍众生”。我们修行的目的是希望一切众生皆能成就佛果。而事实上,每一位众生多少都与我们有所关连。如果你是已婚者,就会有丈夫或妻子,子女亲人等等;即使未婚者,亦会有父母、兄弟姊妹、亲戚朋友,以及连带关系的朋友的朋友等等;像我一样的出家人也会有同修、弟子等等以及一些喜欢与我来往之人,当然,我们总不会期望有人不喜欢自己吧!事实上,这些众生都是与你有关系的,你无法避开。不论你跑得多么快,把自己隐藏的多隐密,都无法摆脱众生。佛陀曾在法教中提到,无论何时都至少有两万个以上不同的生物寄居在我们体内,我不可能完完全全的独居而行。因此,我们应尽己之力,利益他人。别人需要你的时候,不要吝惜的去帮助;但别人不需要你插手的时候,也无须自作多情。譬如当他人需要你的忠告时,对他提出你的看法是好的;但当他不想有人在旁唠叨时,闭上嘴可能是上上之策。尽力行善,直至成就波罗蜜多之境,即是持戒第三种方法的概念,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与不舍众生三种持戒的作为,正是我们对持戒波罗蜜多应有的认识。

   第三波罗蜜多是忍辱。忍辱(或称忍耐)在修持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否则由于你的不耐,常使得事倍功半。一位不能忍辱,没有耐性的人,做起事来虽看似朝目标前进,但事实上却离标的愈来愈远。原因是常常在过程之中,由于不耐,无法循序渐进,最后将事情弄得难以收拾,然后花更多的时间处理善后。当然,如果幸运的话,即使善后处理完毕,但往往已经浪费了你一生的精力,而正事都还没完成。想想看,又有多少生命值得这样浪费呢?万一养成这种缺乏忍耐的习性,再将这些习性带到下辈子的话,则生生世世都在浪费生命,解决这些由于无法忍耐而惹出的麻烦及善后处理。因此,忍辱与耐性对行者而言是异常重要的。就以一个家庭举例来说,如果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能够耐心的培养,则孩子长大后必定家教良好,成熟理性。反之,则孩子长大后将变得不是倨傲不驯,就是郁郁寡欢,情绪无法稳定,并且一事无成。由此可知,忍辱与耐性的重要。

   忍辱与耐性也可分为三种层次,第一是持久。一旦当我们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就应坚持下去,不要胡思乱想,任意改变。犹豫不定只会坏事。关于这点,有时候,我们只要到厨房去看看,就可以知道一个人做事是否能够持久有耐性。如果看到整个厨房是杯盘狼藉,则知此人耐性不够。反之,如果餐盘都洗得光亮洁净,排列整齐,则知此人耐性良好。由这些日常生活,即可看出一个人的耐性与它对处事的重要,否则像婚姻与事业等等均会受到影响。更甚之,就以严肃的轮回生死与解脱成就而言,由于我们的缺乏耐性,故在轮回中,已有过无尽的生死轮转;我们曾经上至天堂,也曾下至地狱,轮回六道,皆曾轮转过。但无论生至何处,皆是轮回痛苦。问题是在轮回不断转生中,我们不知何时才能解脱,因此,在解脱之路上,忍辱与耐性对于一位行者而言,异显其重要性。

   一般而言,人们对忍辱的第一个概念,是当他人对你不善时,你应忍受他并耐性、理性以对。而忍辱与耐性的第二个概念则与我们的轮回习性有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发觉有些人时时都在与人为善,而又有些人则对不善之事趋之若鹜,这些行为正反射出一个人的习性。习性是长时间所累积的一种习惯,一旦你坚持行善,日久之后,它将成为你善的习性,也是你的善业。反之,则成为恶业。这些习性与业力皆须靠你在轮回之中点滴累积而成,它也是我们行持忍辱与耐性的第二个概念:勿以善小而不为。因为它会涓滴而成的,积小善行为大善业。一旦它成为你的善业,自会克服行恶的动机。你可以自问,当有偷窃机会的时候,你会自然的想到去偷吗?如果不会,即是因为你过去所积的善业中,没有偷窃的恶业种子。

   最甚深与神圣的第三项忍辱与耐性的概念是对忍辱完全的了悟──认知一切众生皆能成就佛果;认知一切众生皆具有佛性;认知一切宇宙事物皆为虚幻无实。

   我们一生中,每件事情均需忍辱并耐性以对,直至成就佛果。难道你会见到一位不能忍辱的菩萨吗?

   第四波罗蜜多是精进。精进是菩提道上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使我们步步向上提升。修行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精进之心,则随时会因为感觉无趣或疲倦等影响情绪而停止或放弃修行。因此它牵涉到你是否会半途而废非常重要的一步。

   精进亦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是坚持。不论你所修持的是什么法门,一旦开始,即需坚持下去,不可半途而废。第二步骤是,一旦坚持下去,你应对你所为心生欢喜、荣耀与感恩。因为即使你能非常用功,非常坚持你的修行功课,但如果对自己所做的这些功课无法心生欢喜、荣耀与感恩的话,久而久之,终将出现麻烦。所以你必须先了解自己所修为何?为何而修?因此,时时的提醒自己当初的期许,并不断的重温你的发心,唯有如此才会对自己的精进坚持,心生欢喜、荣耀与感恩。第三,直至你成就佛果,否则在此之前,不可对于你小有的进展与成就心生骄慢。当然,在修行道上你会觉得自己已经转化了,颇受人尊重,每个人似乎都来帮助你等等,你被这些事情所迷惑。但你需切记,不可因为这些而阻碍了你在道上…

《五波罗蜜多与般若波罗蜜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法即传承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