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五波罗蜜多与般若波罗蜜多▪P2

  ..续本文上一页修行的进度。不论是毁、是誉,都不应影响你当初精进修行的发心。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善行无止日;精进无间断;永无懈怠时”。除非我们成就佛果,否则我们永远有改善的空间。对此有所认知,在你的修行过程之中,才不至于被一些无谓之事阻碍,更不会因此而有所退步。

   第五波罗蜜多是禅定。它是六波罗蜜中最重要的一项。当然,第六波蜜多『般若』的重要性亦是不在话下,它其中所包含的各种智能以及俱生智,更是包含你我等一切众生所共有。但问题是当你经过多年的修持,接受各种灌顶与法教的领受后,为何仍然无法真正的认识你的俱生智呢?事实上,我们很难向你解释俱生智是什么,除非你能在禅修中瞥见,但它与“成觉”仍有很大一段距离。瞥见俱生智就好像我们将一公克极微重量的芥子抛入浩瀚的大西洋中一般,虽看似无济于事,但它多少仍会激起一些涟漪。即使有些微,但仍是一种波动,一次瞥见。虽然它对于成觉仍有很大的距离。因此,禅定的重要性就在于我们必须经由它才能使我们了悟第六波罗蜜多──『波若』(智慧)。故我们说它是六波罗蜜多之最。就好像健康对你是很重要的,但健康的食物与良医才是保你健康之道。禅定即是那健康的食物与良医。

   禅定有很多层次,有关禅修方面的书与法教亦有许多不同的层次。如果你希望得到,或者上师愿意传授的话,你是可以得到最基本,或最高深的禅修法教的。但无论是最高或是最基础的禅修法教,于你而言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自己领悟的层次。禅定不会因为你接受到极高的禅修法教,就会使你的禅定层次变的很高;换言之,如果你的层次只适合基础禅修的话,即使你领受了高等禅修法教,你的禅修结果,仍是基础级的。就如同将一本极为复杂的哲学书籍交给一位幼儿园的孩童,他所能看懂的只有里面A、B、C等等的字母,当然还有The,这不是每一本书开头常用的字吗?(会场一笑,仁波切的幽默,因为面对的弟子百分之九十来自欧美西方国家。)因此这本高深的哲学书籍对幼儿园的孩童所影响的效果仅是A、B、C等字母而已。同样的,如果这本书交到一位高中学生手里,他所能理解与得到的利益也只是一个高中程度而已。当然,交到一位大学教授手中,则理解的程度就是大学教授的程度。因此,禅修不会因会你越级挑战而得到较高的层次,也不会因为做较低的禅修课程而会使你的层次降低的。

   举例来说,许多人问我,他应该修什么法门较好?当然前来问我的人都会念诵“嗡玛尼白美吽”,但他们也都认为“嗡玛尼白美吽”太简单了,没什么利益可言,听起来也好像不是最高等的。他们想求取的是瞬间即能使他们成就佛果,所谓较“高等”的法教。当然,是有这样的法教,我不能说没有这样的东西。但“嗡玛尼白美吽”即已包含了这一切。可是我非常难以对抱着虔诚之心前来求法的弟子们启口,说道:“你只要每天很虔诚的念诵二、三十串佛珠的『嗡玛尼白美吽』就足够了。” 如果我这样说的话,他一定认为我不近人情,以为他不够格修高等法教等等。事实上,“嗡玛尼白美吽”六字大明咒的意义是在去除我们贪、瞋、痴、慢、嫉与我执六种染业,将六道轮回转化为净土;将六种染业转化为智慧的一种修持,最后的结果即是成佛。因此,六字大明咒即已包含一切修持,足以让你成就了,此非虚言。当然,修持的法门也不只这一种,就我而言,为了维护传承法教,仍有多达十四种以上续部法教我必须知道,但这是为了保护传承法教。一般而言,六字大明咒即已足够。事实上,保护传承法教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也是一件不容怠忽的职责,但却是一种荣耀。我会以欢喜心坚持这项荣耀。

   禅定的第一个阶段是基础性的,目的在建立心的稳定与专注。第二阶段在增进心的明晰,并能瞥见俱生智,展现出你的智慧,并将它运用在你的生活之中。第三阶段则在真正了悟本具的俱生智,并让这种了悟持续增长,直至完全成熟。这个过程就如同孩子认字一样,刚开始只会念ABCD等字母,但渐渐的会将B.O.O.K四个字母念成BOOK。它是渐进的,自然发生的。如同我们经过禅修的各个阶段,渐渐的认出我们心的本性。当然,这可能已经经过了漫长的调整适用期,是件不容易的事。然后你可以让心性稳定下来,周遭来来去去的事情随它而去,不动心性。随后,经由不断禅修的进步,即使非坐禅的时候,亦时时能瞥见了知你的心性。对于事物的处理,也较能随心所欲,此时你已达到大成就者的境界。此即禅定波罗蜜多的三个阶段。

   以上所讲是五波罗蜜多的简介,休息片刻,我们将继续讲授第六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

   今天的最后一段课程是讲授『般若波罗蜜多』。基本上,『般若波罗蜜多』的精义是非常单纯的,但人们却认为它非常深奥。它之所以深奥,是因为人心过于复杂。一旦人心太过复杂,则简单之事亦变得难解。梵文中的般若(prajna),藏语念为“歇芮”(sherab)。不过当般若这个词汇用在佛法的六波罗蜜多中时,则在藏文中称它为“歇芮”及“耶系”;梵文称之为(pradhana 胜妙、无上)及(jna了知);英语称之为(wisdom智慧)及(primordial wisdom俱生智)。我们今天的讲解,就是以此作为立论的根据。

   事实上,行持六波罗蜜多的前五项波罗蜜多之目的,即在帮助我们能真正了悟『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说明了一切众生所本有的俱生智。除此俱生智外,般若波罗蜜多所展现的则是“空性”。换言之,俱生智是众生的本质,众生的本质即是俱生智。俱生智超越一切时空、量度等二元对立之概念,因此,除此超越二元对立的俱生智以外,一切事物皆是空性。“空性”象征着一切事物的展现皆是相互依存的道理。所谓一切事物,包括你、我周遭所见,亦含风云日月,天体运行。更近者,如心绪起伏等等,每一事物的显现,皆是环环相扣,相互依存。就此而论,我们不能对一位从未谋面的人说,你与我毫无相关,因为在过去无尽的时空当中,他或她可能是我们的父母、兄弟或姊妹;或也可能是我们的盘中食,当然我们也可能是他或他们的盘中食;各种好坏情况都有,想想看,还真是一片混乱(仁波切一笑)。当然,如果用另一种角度来看这种情况,就可以发觉我们周遭的一切事物都和我们密不可分。这也是为什么在传承中的祈请文会特别提到“一切如母众生”这么一句话了。

   说一切如母众生的意思并非要你去认每一个人为你的母亲,而是对一切事物皆与你有所关连的一种认知。在无量的转生当中,众生可能会是你的母亲,也可能会是你的亲友,但无论是谁,都与你有所关连。佛陀曾为此做了一个譬喻,他说:“曾为如母之众生,关爱子女所流泪,汇集泪水计无量,远胜浩翰大海洋。”

   因此我们可以了解,与我们相互依存的众生是无法计量的。事实上,遍虚空际一切事物都与我们相互关连。即使在太空中距离地球数光年远的一颗星球的活动,也会影响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因此,没有任何一件事情能单独实存,一切事物皆是相互依存的道理,即是空性。

   佛陀的开示,后来被弟子汇编成的般若波罗蜜多法教,上下共分为十七篇。其中最长的一篇有十万偈,每一偈有四句诗,总共有四十万诗句,其余的则比较短。事实上,许多国家的佛教大师都曾以此做过论述。在显乘中,般若波罗蜜多法教的地位非常重要,有了它,才使轮回与涅槃有了立论的基础。否则,大乘法教将不具意义。

   事实上,在修持法教时,虔诚固然重要,但如能了悟法教内涵,则对法教将更具信心。没有了悟的虔诚就像一座玻璃雕像,极为脆弱,一不小心掉在地上,就会立刻破碎。如能对法教的细节有所了悟,将会更坚贞你的信心。一旦完全了悟法教,信心将如同大山,坚定不移。因此,当了悟般若波罗蜜多精义后,大乘法教才具有意义。

   关于前面所讲的“相互依存的道理”,我们可以用一般所谓的“业”来做说明。对于过去所造之恶业,我们常常以为可以再去做一些善事,就会将过去所造之恶业抵销。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如同我在墙上画了一只象,然后涂掉再画一只马,似乎是因为我事后画的马而使先前画的象消失了。如果不了解空性,就会做出希望以善业弥盖恶业的想法。事实上,善业与恶业是相互依存的,而非单独的个体。因此,所谓善业,其实是从恶业中所转化而来的。就如同一杯冷开水,是由滚烫的热水渐渐变冷的一样。而非如同画了一只象,因为画的不好而再去画一只马,那么那一幅象就不见了,不是如此的。因此,善业不会单独实存,恶业亦不会单独实存,它们的显现永远是相互依存的道理。在心经中有四句话对此有精辟的阐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当然,大部分人都难以理解这一论述,明明有的东西在那,为何说成没有呢?事实上,它的含意是在说明:一切事物的存在,皆是相互依存的道理;除此相互依存的关系,无一物实存。

   此即“空性”。我见、我闻、以及我触的一切,不曾增长、亦不曾减损,这是现实,亦是空性。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则是我们本有的俱生智,它是一切众生的本质,亦是般若波罗蜜多的精义。

   一旦对空性的“相互依存概念”有所体认,则对空性的认知将趋近成熟,并在当我们遭遇逆境时,不会过度反应,否则常会做出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如果不了解空性,即使想做好事,也常因热心过度而帮了倒忙。这些问题都出在误以为“问题”是一个实体。如果你能了解空性,自会了解问题的本质是什么?一个问题的发生,必有许多相关连的因素互相牵扯才会引发出这个问题,此即相互依存的道理。而俱生智则不受这些外境所影响,它是远超越戏论之上。但为何我们会受外境所影响呢?其实它与我们无限的俱生智无关,而是由于坚实的我执,使得我们被一切日常生活中的周遭事物所深深束缚。一旦了悟了这些都是相对且相互依存的,则同样的问题,我们的处理态度将会全然不同。

   当问题发生时,如果我们了悟空性、般若波罗蜜多以及俱生智,则问题对你而言,将不会是麻烦了。因为你已深知问题的源由,而不会将自己牵扯到它的是非之中,也不会自认唯有你才能解决一切,因为一切事物皆是相互依存的。了解到此,问题将不会变成你的问题、你的负担、或你的执着。反之,更能正面的看清一切事物,而且无论它是悲,是喜。否则,你都将困惑其中。这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弄巧成拙,制造衍生出更多的麻烦,甚至会把一件喜事弄得让大家伤心。这是我们将大乘般若波罗蜜多中的概念,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看法。

   没有以上的认知,则当我们口中念诵“愿度一切众生而成佛”的祈愿文时,将显得毫无意义。因为成就佛果这句话它背后的基础是你本有的『俱生智』,而一切众生亦同样的有此『俱生智』。你可以帮助众生成就佛果;众生亦可以助你成就佛果,因为你与众生是相互关连的,这些都是因缘所聚,自然形成,而非刻意造作。认清这点,前面的祈愿文才具有意义。这也是大乘佛法的理论基础。寂天菩萨曾经说道,佛陀所开示的六波罗蜜多法教中,其前五波罗蜜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修持之目的,皆在帮助我们了悟般若波罗蜜多,亦即我们的俱生智。

   以上是般若波罗蜜多的简述。当然如果要详尽的说明,将会花费很多的时间,但今天我只能说到此。各位不远千里而来,希望今天的开示能让各位对法教的理解有所澄清,以不虚此行。对于明天将举行的红金刚宝冠法会,我希望各位抱持着虔敬之心,以誓愿一切众生皆能成就佛果之心怀,了悟本具的俱生智,并以此利益一切众生,使之亦能了悟俱生智。当然,你也可以祈求自己的愿望,但前面所讲的誓愿对于我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其它的东西能对各位有所利益。明天法会后,据我所知,很多人将会去晋见第十七世DB法王Gmb,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现。在他的面前,各位仍然应发前面所说的誓愿。你所祈求“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成就佛果”的愿望将会实现,因为这是你亲自在观世音菩萨面前所发的愿。我诚挚的希望这些对各位的前来有所意义。最后,我们将今天闻法的功德,回向利益一切众生。

  

《五波罗蜜多与般若波罗蜜多》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法即传承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