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五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P2

  ..續本文上一頁修行的進度。不論是毀、是譽,都不應影響你當初精進修行的發心。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善行無止日;精進無間斷;永無懈怠時”。除非我們成就佛果,否則我們永遠有改善的空間。對此有所認知,在你的修行過程之中,才不至于被一些無謂之事阻礙,更不會因此而有所退步。

   第五波羅蜜多是禅定。它是六波羅蜜中最重要的一項。當然,第六波蜜多『般若』的重要性亦是不在話下,它其中所包含的各種智能以及俱生智,更是包含你我等一切衆生所共有。但問題是當你經過多年的修持,接受各種灌頂與法教的領受後,爲何仍然無法真正的認識你的俱生智呢?事實上,我們很難向你解釋俱生智是什麼,除非你能在禅修中瞥見,但它與“成覺”仍有很大一段距離。瞥見俱生智就好像我們將一公克極微重量的芥子抛入浩瀚的大西洋中一般,雖看似無濟于事,但它多少仍會激起一些漣漪。即使有些微,但仍是一種波動,一次瞥見。雖然它對于成覺仍有很大的距離。因此,禅定的重要性就在于我們必須經由它才能使我們了悟第六波羅蜜多──『波若』(智慧)。故我們說它是六波羅蜜多之最。就好像健康對你是很重要的,但健康的食物與良醫才是保你健康之道。禅定即是那健康的食物與良醫。

   禅定有很多層次,有關禅修方面的書與法教亦有許多不同的層次。如果你希望得到,或者上師願意傳授的話,你是可以得到最基本,或最高深的禅修法教的。但無論是最高或是最基礎的禅修法教,于你而言結果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自己領悟的層次。禅定不會因爲你接受到極高的禅修法教,就會使你的禅定層次變的很高;換言之,如果你的層次只適合基礎禅修的話,即使你領受了高等禅修法教,你的禅修結果,仍是基礎級的。就如同將一本極爲複雜的哲學書籍交給一位幼兒園的孩童,他所能看懂的只有裏面A、B、C等等的字母,當然還有The,這不是每一本書開頭常用的字嗎?(會場一笑,仁波切的幽默,因爲面對的弟子百分之九十來自歐美西方國家。)因此這本高深的哲學書籍對幼兒園的孩童所影響的效果僅是A、B、C等字母而已。同樣的,如果這本書交到一位高中學生手裏,他所能理解與得到的利益也只是一個高中程度而已。當然,交到一位大學教授手中,則理解的程度就是大學教授的程度。因此,禅修不會因會你越級挑戰而得到較高的層次,也不會因爲做較低的禅修課程而會使你的層次降低的。

   舉例來說,許多人問我,他應該修什麼法門較好?當然前來問我的人都會念誦“嗡瑪尼白美吽”,但他們也都認爲“嗡瑪尼白美吽”太簡單了,沒什麼利益可言,聽起來也好像不是最高等的。他們想求取的是瞬間即能使他們成就佛果,所謂較“高等”的法教。當然,是有這樣的法教,我不能說沒有這樣的東西。但“嗡瑪尼白美吽”即已包含了這一切。可是我非常難以對抱著虔誠之心前來求法的弟子們啓口,說道:“你只要每天很虔誠的念誦二、叁十串佛珠的『嗡瑪尼白美吽』就足夠了。” 如果我這樣說的話,他一定認爲我不近人情,以爲他不夠格修高等法教等等。事實上,“嗡瑪尼白美吽”六字大明咒的意義是在去除我們貪、瞋、癡、慢、嫉與我執六種染業,將六道輪回轉化爲淨土;將六種染業轉化爲智慧的一種修持,最後的結果即是成佛。因此,六字大明咒即已包含一切修持,足以讓你成就了,此非虛言。當然,修持的法門也不只這一種,就我而言,爲了維護傳承法教,仍有多達十四種以上續部法教我必須知道,但這是爲了保護傳承法教。一般而言,六字大明咒即已足夠。事實上,保護傳承法教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也是一件不容怠忽的職責,但卻是一種榮耀。我會以歡喜心堅持這項榮耀。

   禅定的第一個階段是基礎性的,目的在建立心的穩定與專注。第二階段在增進心的明晰,並能瞥見俱生智,展現出你的智慧,並將它運用在你的生活之中。第叁階段則在真正了悟本具的俱生智,並讓這種了悟持續增長,直至完全成熟。這個過程就如同孩子認字一樣,剛開始只會念ABCD等字母,但漸漸的會將B.O.O.K四個字母念成BOOK。它是漸進的,自然發生的。如同我們經過禅修的各個階段,漸漸的認出我們心的本性。當然,這可能已經經過了漫長的調整適用期,是件不容易的事。然後你可以讓心性穩定下來,周遭來來去去的事情隨它而去,不動心性。隨後,經由不斷禅修的進步,即使非坐禅的時候,亦時時能瞥見了知你的心性。對于事物的處理,也較能隨心所欲,此時你已達到大成就者的境界。此即禅定波羅蜜多的叁個階段。

   以上所講是五波羅蜜多的簡介,休息片刻,我們將繼續講授第六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

   今天的最後一段課程是講授『般若波羅蜜多』。基本上,『般若波羅蜜多』的精義是非常單純的,但人們卻認爲它非常深奧。它之所以深奧,是因爲人心過于複雜。一旦人心太過複雜,則簡單之事亦變得難解。梵文中的般若(prajna),藏語念爲“歇芮”(sherab)。不過當般若這個詞彙用在佛法的六波羅蜜多中時,則在藏文中稱它爲“歇芮”及“耶系”;梵文稱之爲(pradhana 勝妙、無上)及(jna了知);英語稱之爲(wisdom智慧)及(primordial wisdom俱生智)。我們今天的講解,就是以此作爲立論的根據。

   事實上,行持六波羅蜜多的前五項波羅蜜多之目的,即在幫助我們能真正了悟『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說明了一切衆生所本有的俱生智。除此俱生智外,般若波羅蜜多所展現的則是“空性”。換言之,俱生智是衆生的本質,衆生的本質即是俱生智。俱生智超越一切時空、量度等二元對立之概念,因此,除此超越二元對立的俱生智以外,一切事物皆是空性。“空性”象征著一切事物的展現皆是相互依存的道理。所謂一切事物,包括你、我周遭所見,亦含風雲日月,天體運行。更近者,如心緒起伏等等,每一事物的顯現,皆是環環相扣,相互依存。就此而論,我們不能對一位從未謀面的人說,你與我毫無相關,因爲在過去無盡的時空當中,他或她可能是我們的父母、兄弟或姊妹;或也可能是我們的盤中食,當然我們也可能是他或他們的盤中食;各種好壞情況都有,想想看,還真是一片混亂(仁波切一笑)。當然,如果用另一種角度來看這種情況,就可以發覺我們周遭的一切事物都和我們密不可分。這也是爲什麼在傳承中的祈請文會特別提到“一切如母衆生”這麼一句話了。

   說一切如母衆生的意思並非要你去認每一個人爲你的母親,而是對一切事物皆與你有所關連的一種認知。在無量的轉生當中,衆生可能會是你的母親,也可能會是你的親友,但無論是誰,都與你有所關連。佛陀曾爲此做了一個譬喻,他說:“曾爲如母之衆生,關愛子女所流淚,彙集淚水計無量,遠勝浩翰大海洋。”

   因此我們可以了解,與我們相互依存的衆生是無法計量的。事實上,遍虛空際一切事物都與我們相互關連。即使在太空中距離地球數光年遠的一顆星球的活動,也會影響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因此,沒有任何一件事情能單獨實存,一切事物皆是相互依存的道理,即是空性。

   佛陀的開示,後來被弟子彙編成的般若波羅蜜多法教,上下共分爲十七篇。其中最長的一篇有十萬偈,每一偈有四句詩,總共有四十萬詩句,其余的則比較短。事實上,許多國家的佛教大師都曾以此做過論述。在顯乘中,般若波羅蜜多法教的地位非常重要,有了它,才使輪回與涅槃有了立論的基礎。否則,大乘法教將不具意義。

   事實上,在修持法教時,虔誠固然重要,但如能了悟法教內涵,則對法教將更具信心。沒有了悟的虔誠就像一座玻璃雕像,極爲脆弱,一不小心掉在地上,就會立刻破碎。如能對法教的細節有所了悟,將會更堅貞你的信心。一旦完全了悟法教,信心將如同大山,堅定不移。因此,當了悟般若波羅蜜多精義後,大乘法教才具有意義。

   關于前面所講的“相互依存的道理”,我們可以用一般所謂的“業”來做說明。對于過去所造之惡業,我們常常以爲可以再去做一些善事,就會將過去所造之惡業抵銷。如果是這樣的話,就如同我在牆上畫了一只象,然後塗掉再畫一只馬,似乎是因爲我事後畫的馬而使先前畫的象消失了。如果不了解空性,就會做出希望以善業彌蓋惡業的想法。事實上,善業與惡業是相互依存的,而非單獨的個體。因此,所謂善業,其實是從惡業中所轉化而來的。就如同一杯冷開水,是由滾燙的熱水漸漸變冷的一樣。而非如同畫了一只象,因爲畫的不好而再去畫一只馬,那麼那一幅象就不見了,不是如此的。因此,善業不會單獨實存,惡業亦不會單獨實存,它們的顯現永遠是相互依存的道理。在心經中有四句話對此有精辟的闡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當然,大部分人都難以理解這一論述,明明有的東西在那,爲何說成沒有呢?事實上,它的含意是在說明:一切事物的存在,皆是相互依存的道理;除此相互依存的關系,無一物實存。

   此即“空性”。我見、我聞、以及我觸的一切,不曾增長、亦不曾減損,這是現實,亦是空性。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則是我們本有的俱生智,它是一切衆生的本質,亦是般若波羅蜜多的精義。

   一旦對空性的“相互依存概念”有所體認,則對空性的認知將趨近成熟,並在當我們遭遇逆境時,不會過度反應,否則常會做出損人不利己的行爲。如果不了解空性,即使想做好事,也常因熱心過度而幫了倒忙。這些問題都出在誤以爲“問題”是一個實體。如果你能了解空性,自會了解問題的本質是什麼?一個問題的發生,必有許多相關連的因素互相牽扯才會引發出這個問題,此即相互依存的道理。而俱生智則不受這些外境所影響,它是遠超越戲論之上。但爲何我們會受外境所影響呢?其實它與我們無限的俱生智無關,而是由于堅實的我執,使得我們被一切日常生活中的周遭事物所深深束縛。一旦了悟了這些都是相對且相互依存的,則同樣的問題,我們的處理態度將會全然不同。

   當問題發生時,如果我們了悟空性、般若波羅蜜多以及俱生智,則問題對你而言,將不會是麻煩了。因爲你已深知問題的源由,而不會將自己牽扯到它的是非之中,也不會自認唯有你才能解決一切,因爲一切事物皆是相互依存的。了解到此,問題將不會變成你的問題、你的負擔、或你的執著。反之,更能正面的看清一切事物,而且無論它是悲,是喜。否則,你都將困惑其中。這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弄巧成拙,製造衍生出更多的麻煩,甚至會把一件喜事弄得讓大家傷心。這是我們將大乘般若波羅蜜多中的概念,運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看法。

   沒有以上的認知,則當我們口中念誦“願度一切衆生而成佛”的祈願文時,將顯得毫無意義。因爲成就佛果這句話它背後的基礎是你本有的『俱生智』,而一切衆生亦同樣的有此『俱生智』。你可以幫助衆生成就佛果;衆生亦可以助你成就佛果,因爲你與衆生是相互關連的,這些都是因緣所聚,自然形成,而非刻意造作。認清這點,前面的祈願文才具有意義。這也是大乘佛法的理論基礎。寂天菩薩曾經說道,佛陀所開示的六波羅蜜多法教中,其前五波羅蜜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修持之目的,皆在幫助我們了悟般若波羅蜜多,亦即我們的俱生智。

   以上是般若波羅蜜多的簡述。當然如果要詳盡的說明,將會花費很多的時間,但今天我只能說到此。各位不遠千裏而來,希望今天的開示能讓各位對法教的理解有所澄清,以不虛此行。對于明天將舉行的紅金剛寶冠法會,我希望各位抱持著虔敬之心,以誓願一切衆生皆能成就佛果之心懷,了悟本具的俱生智,並以此利益一切衆生,使之亦能了悟俱生智。當然,你也可以祈求自己的願望,但前面所講的誓願對于我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我不知道還有什麼其它的東西能對各位有所利益。明天法會後,據我所知,很多人將會去晉見第十七世DB法王Gmb,他是觀世音菩薩的化現。在他的面前,各位仍然應發前面所說的誓願。你所祈求“爲利益一切衆生而成就佛果”的願望將會實現,因爲這是你親自在觀世音菩薩面前所發的願。我誠摯的希望這些對各位的前來有所意義。最後,我們將今天聞法的功德,回向利益一切衆生。

  

《五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法即傳承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