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语:“如果你赶路,你就到不了拉萨;如果你缓步走,你终会抵达。”
问:接下来,能否请您开示,如何才是适切的修行步伐,在精进与怠惰之间如何平衡?
答:好的。以修“止”为例,有两类典型的毛病,太松或太紧。但两者都可以不成问题,因为修止的方法,可以是有对向物或是无对向物。当你将注意力专注在对向物上的时候,有时你可能会太紧、太执着;这时你可以改变,做无对向物的修止,无专注物,让心处于静止的休息状态。在两类修止的方法之间替换,会让你有平衡感,不会觉得太松或太紧。不过,任何事有意义与否,取决于一开始你做此事的动机,再次的,结果反映了你的动机。你做禅修,目的在获得某种觉受,那么在觉受不升起时,你会觉得它很平淡,或是感到无聊,乃至觉得失望。那样是误解了禅修的重点。总的说,修止的目的在对治散乱的注意力,注意力常常是分散的,总是从此事跳到彼事,制造无尽的混乱。“止”希望让此现象稍微做改变,透过安定我们的注意力而达到改变。修止的目的,不是要得到特殊的觉受,止的修持,在于我们的注意力安住于一处。
我倒要问你们一个问题,是什么因素让你们觉得修行很困难?
(被访者答:我太目的取向了。希望能有成就,我丧失了平静的觉受,我感到很挫折,我想您可以说我是跑着去拉萨的人。)
仁波切:我想给你一点点建议,有一个方法在你禅修时可以应用。注意力不能持续的主要理由之一,是因为念头一个接着一个的升起,这是一开始修行时的障碍,刚开始的修持,是要保持心的觉性。或许,你有一个念头是,感到挫折,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念头,你学习钉住这个念头。今天早上的课,我教你们试着钉住一个有形的东西,那是一种帮助修止的法门;此处,钉住念头,也是一种帮助我们“止”的法门。不论是什么念头——想要达到的目标或是任何念头——它成为你修持的助力,所以,不管是什么念头,你只要保持着觉照:“我想去购物,我应该开车去,我应该先在银行前面停一下。”诸如此类的种种念头,钉住它,觉察它。
心的自性与你同在,没有任何一刻与你分离,不管你处在什么样的念头或心灵状态下皆是如此,不论你感到生气、挫折、高兴,都一样与你同在。本然的觉性是一种觉悟的状态,当我们在污染状态时,觉性被阻塞了。因此,我们感到痛苦,然后,我们不再被世俗的欢乐所蛊惑,或许,我们开始想要修行。正因为这些痛与苦,我们开始想要修行。也因为痛与苦,我们获致证悟。所以,我们要视痛苦为老师,视它为我们愿力的源泉。进而尽一己之所能,朝觉醒与证悟之路前进。重要的不是我们现阶段的成就,而是我们的目标为何。
问:“出离”所扮演的角色,又是如何呢?
答:你可以说,修行使我们变得完美,此刻我们觉得不可能、很困难的事,当你在修行的道路上有所进步时,你可能觉得驾轻就熟。困难的事,变得愈来愈容易。事实上,没有任何事是不能熟练的。这只是练习多寡的问题罢了。
问:对于一个在家的修持者而言,如何解决过世俗生活与精进修持的两难?
答:你可以在情绪上来时做修持,你不需要跑到一个特定的地点才来观察这个情绪。修悲心也是一样的,你不论在任何地点,任何情境都可以修。当然,任何时间也可以修。努力地做的仁慈些,依次类推——你可以做这样的修持,而完全不必放弃你世俗的事业。只有一件事是大家都要做的,那就是不要伤害他人,这一点可不能延后再做。除此之外,一切可以如常,练习让自己的觉性愈来愈高,让自己愈来愈仁慈。那么,很自然的,有些人——不是每一个人——就会想要多花一些时间来做禅修。不过,这并不表示,你为了修行,必须放弃一切。若有人能放下一切,这固然是很好。但有些人却想:“我要跟佛陀一样,放弃一切。”而丢弃一切东西,包括工作在内,及个人所拥有的一切东西。然后,可能三个月或六个月后,他们后悔了,他们不再修行了,这样就不好了。所以,我们应该循中庸之道,以一种和谐的方式,依个人的能力与毅力的程度做修持。
问:至于“闭关”呢?
答:不论就外在条件或内在条件而言,闭关都可以帮助我们的修持。通常,会带给我们麻烦的,是各种各样不同的情绪。情绪常伴随着三种因素而产生,一是想要得到该物而生烦恼,另一是错误的想法,第三则是不愿放弃某些负面的情绪。当这些因素出现时,个体就被束缚住了。闭关当中,我们比较容易与激起负面情绪的事物保持一段距离。如果你到一个很安静的地方,很自然的,你不会落入负面情绪当中,这是外在的闭关。内在的闭关,则是舍弃一切恶行,并且住在一个环境安静的地方,不汲汲营营去做很多事,避免交谈,这个称为内在的闭关。
但是,请你们要知道,当你在从事你的事业与工作时——在职场工作,累积或创造财富时,并不排斥你同时做如上的修持。你不要认为两者一定是互斥的,我们仍然可以将精神的修持,融入于日常生活中。
不论何时,不论我们在做何事,我们都要认识什么是自然的,什么是不造作的。无造作的境界很特别,保持自然是很特别的。这种自然,事实上是与我们同在的,不论在闭关或非闭关皆如此,差别只在于我们是否觉察到这个自然。如果你能够认得你的自然、你的本然,就足够了,够好了。就像牛在草原里排粪(众人笑),牛站在那里,在那里排粪,每天都排粪,非常自然,那已经足够了。
《从容中观道》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