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容中觀道▪P2

  ..續本文上一頁語:“如果你趕路,你就到不了拉薩;如果你緩步走,你終會抵達。”

   問:接下來,能否請您開示,如何才是適切的修行步伐,在精進與怠惰之間如何平衡?

   答:好的。以修“止”爲例,有兩類典型的毛病,太松或太緊。但兩者都可以不成問題,因爲修止的方法,可以是有對向物或是無對向物。當你將注意力專注在對向物上的時候,有時你可能會太緊、太執著;這時你可以改變,做無對向物的修止,無專注物,讓心處于靜止的休息狀態。在兩類修止的方法之間替換,會讓你有平衡感,不會覺得太松或太緊。不過,任何事有意義與否,取決于一開始你做此事的動機,再次的,結果反映了你的動機。你做禅修,目的在獲得某種覺受,那麼在覺受不升起時,你會覺得它很平淡,或是感到無聊,乃至覺得失望。那樣是誤解了禅修的重點。總的說,修止的目的在對治散亂的注意力,注意力常常是分散的,總是從此事跳到彼事,製造無盡的混亂。“止”希望讓此現象稍微做改變,透過安定我們的注意力而達到改變。修止的目的,不是要得到特殊的覺受,止的修持,在于我們的注意力安住于一處。

   我倒要問你們一個問題,是什麼因素讓你們覺得修行很困難?

   (被訪者答:我太目的取向了。希望能有成就,我喪失了平靜的覺受,我感到很挫折,我想您可以說我是跑著去拉薩的人。)

   仁波切:我想給你一點點建議,有一個方法在你禅修時可以應用。注意力不能持續的主要理由之一,是因爲念頭一個接著一個的升起,這是一開始修行時的障礙,剛開始的修持,是要保持心的覺性。或許,你有一個念頭是,感到挫折,但不管是什麼樣的念頭,你學習釘住這個念頭。今天早上的課,我教你們試著釘住一個有形的東西,那是一種幫助修止的法門;此處,釘住念頭,也是一種幫助我們“止”的法門。不論是什麼念頭——想要達到的目標或是任何念頭——它成爲你修持的助力,所以,不管是什麼念頭,你只要保持著覺照:“我想去購物,我應該開車去,我應該先在銀行前面停一下。”諸如此類的種種念頭,釘住它,覺察它。

   心的自性與你同在,沒有任何一刻與你分離,不管你處在什麼樣的念頭或心靈狀態下皆是如此,不論你感到生氣、挫折、高興,都一樣與你同在。本然的覺性是一種覺悟的狀態,當我們在汙染狀態時,覺性被阻塞了。因此,我們感到痛苦,然後,我們不再被世俗的歡樂所蠱惑,或許,我們開始想要修行。正因爲這些痛與苦,我們開始想要修行。也因爲痛與苦,我們獲致證悟。所以,我們要視痛苦爲老師,視它爲我們願力的源泉。進而盡一己之所能,朝覺醒與證悟之路前進。重要的不是我們現階段的成就,而是我們的目標爲何。

   問:“出離”所扮演的角色,又是如何呢?

   答:你可以說,修行使我們變得完美,此刻我們覺得不可能、很困難的事,當你在修行的道路上有所進步時,你可能覺得駕輕就熟。困難的事,變得愈來愈容易。事實上,沒有任何事是不能熟練的。這只是練習多寡的問題罷了。

   問:對于一個在家的修持者而言,如何解決過世俗生活與精進修持的兩難?

   答:你可以在情緒上來時做修持,你不需要跑到一個特定的地點才來觀察這個情緒。修悲心也是一樣的,你不論在任何地點,任何情境都可以修。當然,任何時間也可以修。努力地做的仁慈些,依次類推——你可以做這樣的修持,而完全不必放棄你世俗的事業。只有一件事是大家都要做的,那就是不要傷害他人,這一點可不能延後再做。除此之外,一切可以如常,練習讓自己的覺性愈來愈高,讓自己愈來愈仁慈。那麼,很自然的,有些人——不是每一個人——就會想要多花一些時間來做禅修。不過,這並不表示,你爲了修行,必須放棄一切。若有人能放下一切,這固然是很好。但有些人卻想:“我要跟佛陀一樣,放棄一切。”而丟棄一切東西,包括工作在內,及個人所擁有的一切東西。然後,可能叁個月或六個月後,他們後悔了,他們不再修行了,這樣就不好了。所以,我們應該循中庸之道,以一種和諧的方式,依個人的能力與毅力的程度做修持。

   問:至于“閉關”呢?

   答:不論就外在條件或內在條件而言,閉關都可以幫助我們的修持。通常,會帶給我們麻煩的,是各種各樣不同的情緒。情緒常伴隨著叁種因素而産生,一是想要得到該物而生煩惱,另一是錯誤的想法,第叁則是不願放棄某些負面的情緒。當這些因素出現時,個體就被束縛住了。閉關當中,我們比較容易與激起負面情緒的事物保持一段距離。如果你到一個很安靜的地方,很自然的,你不會落入負面情緒當中,這是外在的閉關。內在的閉關,則是舍棄一切惡行,並且住在一個環境安靜的地方,不汲汲營營去做很多事,避免交談,這個稱爲內在的閉關。

   但是,請你們要知道,當你在從事你的事業與工作時——在職場工作,累積或創造財富時,並不排斥你同時做如上的修持。你不要認爲兩者一定是互斥的,我們仍然可以將精神的修持,融入于日常生活中。

   不論何時,不論我們在做何事,我們都要認識什麼是自然的,什麼是不造作的。無造作的境界很特別,保持自然是很特別的。這種自然,事實上是與我們同在的,不論在閉關或非閉關皆如此,差別只在于我們是否覺察到這個自然。如果你能夠認得你的自然、你的本然,就足夠了,夠好了。就像牛在草原裏排糞(衆人笑),牛站在那裏,在那裏排糞,每天都排糞,非常自然,那已經足夠了。

  

  

  

《從容中觀道》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人生如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