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八十五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八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85

  请掀开经本二百零四面,第四行,请看经文:

  经【须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这一段是从佛的报身来说。请看注解:

  【具足,圆满之义。指功行圆满,万德庄严之报身。色身名为具足者,正因其诸相具足。故色身为所庄严,诸相为能庄严。分而说之,意在显其有能有所,正是缘生法耳。】

  不但本经字字句句含无量义,即使小注也不例外,里面意思非常的深远广大。不仅是诸佛菩萨的报身,即使六道众生,像我们凡夫,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容貌,都与自己的心行有密切关系。体质的健康与否,容貌的圆满与否,世间人常讲相随心转,而佛在经论里面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的身体,乃至於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有一切的受用,无不与心行有著密切的关系。经上「具足」是圆满的意思,是说他的烦恼断尽,业习断尽,功德圆满了;也就是说,清净心完全恢复了,因此身相一丝毫的欠缺都没有,这是表面的意思。更深一层的意思,虽然文字上没有,但是文字里面确确实实含摄在其中。正如世尊在《华严》里面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一切众生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我们有圆满的智慧,有圆满的德相,就是像经典里面赞佛万德庄严的身相,我们本来有。本来有那么好那么圆满的色身相貌,现在会变成这个样子。我们要知道,圆满的色相是我们本来具足,是我们本有的,是自己本能。现在在六道里面,得的这个烦恼有漏之身,这是错误的。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迷失了自性,迷失了本心,真正是相随心转。我们一天到晚打妄想,一天到晚生烦恼,这个色身容貌怎么会圆满?这是我们读这段经文,细细的去观察,它确实包含这个意思在。我们要想恢复圆满的报身,一定要断恶修善,一定要离念离相,功德才真正圆满。

  「诸相具足」,这个相通常我们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显现在身体上,所以说「色身为所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能庄严」。把相好跟色身分开来讲,它的用意是告诉我们有能庄严、有所庄严,有能有所那就是缘生之法,因缘生法。既是因缘生法,它必然也是无有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前面把这些道理、事实的真相,一再为我们显示。

  须菩提尊者答覆的言词里面,第一句是「不也」。这个「不也」跟前面的答覆意思是相同,它是个活句,「谓亦可亦不可」,或者说「不能这个讲法」,它不是一个否定的词。

  【法身报身,不一不异。】

  不一不异是般若 里面的精髓,这句话非常重要,前面我们费了许多的时间,说这四个字的意思。这四个字如果真正能够通达明了,则世尊二十二年所讲般若 的义趣,你就能够掌握到;换句话说,般若 的受用,多少你也能得几分。不一跟不异是一桩事情。

  【若会归不异之性,则可见。若执著不一之相,则不可见。上言不也,下言不应,意显无所谓可不可,但不应耳。】

  也就是不应该这样说。不但不应该这样说,实在说连这种念头都不应该有。那是为什么?如果有这个念头在,我们的心就不清净,像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你怎么还有一个可见、不可见,怎么还有这个杂念在其中?所以它的含义很深很深。

  「何以故下」,后面这一小段,「明不应之义」。为什么不应该这么说,为什么不应该有这个念头?那就是「即非是名」。这样的句子,我们在前面读过很多,它的精义、它的精华,我们多少也能够体会到一些,这是《金刚经》讲到这个地方已经超过一半。

  【必深解缘生道理,而两边不著,然后性相圆融而不异,则见相便是见性。】

  这就是可见的意思。但是它有条件,见了性的人可以这个说法,没有见性的人不行,为什么?不是他的境界。所以对於万法缘生的道理、万法缘生的真相,一定要深刻的了解、透彻的了解。那个了解的样子是什么?底下一句说,两边不著。我们现在还是执著,为什么你会执著?你对於缘生的道理跟事实真相,没有真正透彻;如果真正透彻,你一定是两边不住。凡夫著相、著有;二乘著空;权教菩萨是亦有亦空,我们讲的就是中道,他住在中道上。其实中道能不能住?也不能住。空有是两边,把空有合在一边,中道又是一边,还是缘生之法。所以真正显示这个事实真相,只可以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彷佛把这个样子透出一点点,但是心行处灭也住不得,也不能有这个念头。心行处灭尚且不可得,诸位细细想想,言语道断应不应该说?不应这句话就正确。

  深解缘生的道理,两边不著,然后性相就圆融,这个时候见相就是见性。中国古代禅宗大德,测验见性的学生,问答的言词都记载在禅宗《语录》之中,我们称作机锋话。一般人听到他们的问答,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好像是所问非所答,所答非所问;那个见了性的人听起来就很有味道,所以境界不相同。其所见者,他见的是什么?跟我们果然不一样,他见的是:

  【无相无不相】

  在一切境界相里面,他见的是这个。这个意思如果我们一下子会不过来,我们可以举一个浅显的例子,诸位从这个比喻例子当中去体会。譬如新加坡最近我看建不少大楼,工程都还没有完工。我们一般外行人看到,看这个楼很大,一看多少层,很壮观,我们看的是这个,著相,不见性。建筑师、工程师到那儿一看,跟我们看法不一样,他看的是什么?他看的是个图样、结构合不合理,这栋建筑里面需要多少钢筋,需要多少水泥,需要多少工作日,他看这个东西,这是我们看不出来,外行人看不出来的;懂得建筑结构,他看法跟我们不一样,这个大家好懂。见性跟不见性也彷佛是这样。见了性的人,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他看的是无相无不相,他看的是不一不异,他看的是无实无虚,哪里是我们的境界?因为他看出这样,所以他空有两边不住。我们看不出来,看到这些六尘境界都是有,实实在在有,有里面又起了贪瞋痴,我们干这个,这跟见性的人就完全不相同。

  【见性的人,他所见的是如实空、如实不空之全性】

  他见到是真的具足圆满。圆满的意思,像《大方广佛华严经》里所讲的体、相、作用,面面俱到、面面清楚,他看的是这个。我们虽然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听佛在经上讲讲也好,知道我们跟诸佛菩萨在思想上、见解上、生活上,究竟差别在哪里?大乘经特别是《金刚般若 》,给我们透露了不少的消息。我们看底下这一段:

  【心有所取,由其动念。】

  这个念头极其微细,就是讲著有、著空,或者是两边不著,你们想想他著了没有?两边不著,他著了两边不著,他还是著了,可见得真是很微细。这是什么?心有所取,他心动了。动心,这地方讲动念,动念跟动心是一个意思。心动了就有所取,有所取一定就动心,实在讲也是一而二,二而一。

  【欲一无所取,惟有离念。】

  一无所取是正确的。不但你取世间五欲六尘错了,你取佛法也错了;本经前面世尊跟我们讲过「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法。佛教给我们恢复自性,佛教导我们明心见性,怎样才能明心见性?一定要一无所取。那么《金刚经》上所说的境界,就是你自家的现量境界,一无所取重要。我们在初学常常提起两句话,但是要做到,「於人无争,於世无求」,常常记住这两句话,要把这两句话认真努力的去做到;这两句话做到之后,那就是一无所取。到一无所取,就是本经佛教给我们离相离念,你才真做得到。

  【离念不能,则唯执持弥陀名号,一心称念,而离一切杂念。】

  这个话说起来容易,不要说一无所取的离念,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於人无争,於世无求」,都做不到。离四相四见,当然是更不必谈。在这种状况之下,我们如何能够脱离三界六道,如何能够了生死、成佛道?唯有一条路,那就是念佛。所以说,离念不能。诸位要知道,佛法里面,无论是哪一个宗派,无论是哪一个法门,所谓无量无边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尽管修学的方法门径不相同,但是它的方向、目标是相同,都是离相离念。如果做不到离相离念,就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回,这是我们在大乘经上常常看到的。佛说像我们这些众生,都是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都在那里学佛,都在那里修积善根福德,所以你能够到这个地方来,听两个钟点《金刚经》不简单。你看看新加坡三百多万人口,为什么他们不到此地来,你到这个地方来?这是佛讲的,你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修积善根福德因缘无量无边。这样殊胜的福德因缘,为什么你还在搞六道轮回?过去我们不知道原因所在,现在晓得,没有离相,没有离念,我们的毛病就发生在这里。这才晓得一切法门修学的难处,难在不容易离相离念。这一次我们的缘殊胜,正如《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这一生当中善根福德成熟了,诸佛菩萨把因缘为我们促成。我们知道佛门里面有一个净土法门,只要具足信愿持名就能往生,不需要离相,也不需要离念,只要老实念佛就行了,这是真实不可思议,无比殊胜的法门。这个地方也教给我们,唯有执持弥陀名号。

  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并不多,这个毛病又出在哪里?出在他的信愿持名没有达到一心;也就是说,他相信净土,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他还放不下。他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他也不愿意舍掉现前的环境,於是他念佛里头夹杂,这个念不叫净念。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念佛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们今天念佛没有收摄六根,六根还是向外面六尘境界上攀缘,六根没有收摄。念不清净,一面念佛一面还打妄想,这样念佛不能往生,只可以跟西方极乐世界种一点善根,这一生当中决定不能往生。要想这一生往生,记住这…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八十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