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九十七集▪P4

  ..续本文上一页说的,功夫有浅深之别。

  【寂照约性具】

  寂照是自己本性当中本来具足的。寂是什么?寂是性定。《楞严经》上所讲的「首楞严大定」,那不是修来的,是自性本定,自性本定在大乘法里也叫寂。照是什么?照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般若 智慧,也不是修来的。寂照都是性德,寂是性定,自性本定,照是自性本具般若 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是寂照的意思。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什么人有?见了性的人就有了,《金刚经》上所说的诸佛如来,如来就是见性了。诸佛,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他就有寂照,就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他就有了。所以圆初住菩萨就是诸佛如来。我们现在没见性,要怎样才能见性?要修定、要修慧。这是论修行功夫,我们的定慧怎么个修法?我们看底下的注解:

  【必须离名绝相,依本寂以修定,依本照以修慧。】

  我们就看这两句。这个标准高,说起来还勉强,我们能不能做得到?这种修法,就是大乘常说的,始觉合本觉,修定修慧是始觉,本寂本照是本觉,始觉合本,始本不二,那叫究竟觉。这个话我会说,我很熟,但是做不到。做不到,这个话就是一句空话,没意义!可是我们自己要晓得,《楞严》上真的是为我们透出这个消息。本寂本照在哪里?佛在楞严会上说,就在我们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不在别的地方,就在六根门头。六根门头是眼耳鼻舌身意,就在这里。怎么个修法?交光大师所讲的,跟这个地方所讲的一个意思,但是这个话是不一样的。交光法师讲的舍识用根,跟此地讲的「依本寂以修定,依本照以修慧」,意思完全相同。

  六根本定,六根本照,我们举一个例子,就不必讲六样,讲一样其他的都可以以此类推。我们以眼见,我们眼睛看外面的境界,这个境界在佛法讲色相,眼睛看外面的色相,看得很清楚、很明白。眼睛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照见,照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是慧,是本照。虽然照,这里面确实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那是定,本寂。眼如是,耳鼻舌身样样都如是。我们在见的时候,他会打妄想,会起心动念,这个很好看,多看几眼,那个不好看,不想再看它了,这是定也没有了,慧也没有了。你心动,你在这个境界上起了分别执著,起了好恶,起了贪瞋痴,你就错了。如何保持见色闻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那就是这两句话,依本寂修定,依本照修慧,就是这两句话。

  交光大师在《楞严经》注解里面,教给我们用的这个方法,他没教错。但是我们就是没有法子用得上,见色闻声还是会起心动念,还是会分别执著,那就没法子。方法不是不好,理论没错,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我们自己无始劫来习气太深,业障太重,习气太深,这个方法没有办法,改不过来。正是因为改不过来,所以佛才教给我们念阿弥陀佛,这个方法我们可以做得到,但是也要警觉心很高;如果警觉心不高,阿弥陀佛忘掉了,那有什么办法?那就没有法子了。功夫怎么用?当我们见色闻声,心里面如果起了妄想,起了分别执著,赶快阿弥陀佛;用一句阿弥陀佛把那些妄想分别执著压下去,降伏其心。用什么降伏?用阿弥陀佛降伏其心,用这个方法。这样的人会念佛,他真会念佛。有人一天到晚拿著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念相续,没错!但是念念之中都把妄想分别执著压下去,这个念佛叫功夫,有功夫。如果一面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面还在打妄想,那什么都完了,那只是样子而已。古人讲的你一天念十万声,喊破喉咙也枉然,没用处!功夫得力不得力,就是你这一句阿弥陀佛,能不能把所有一切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伏住?降伏其心,我们用这种方法,比般若 的方法好。这个方法,业障深重、习气深重行!还能用得上。般若 里面,你用本寂本照,那你的业障习气重,完全用不上。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好,你真肯用,当然开始有困难,开始想压压不住,只要你真肯压,真肯干,就得诸佛护念,就得诸菩萨来帮助你,所谓是三宝加持。慢慢会叫你功夫得力,能叫你伏得住,伏住之后,你就能够得功夫成片、得一心不乱。

  【定慧修功,圆满均等,便能寂照同时,便是证得法身。】

  这是讲证果。要定慧功夫相等,这个很重要!功夫不等,偏重在慧,偏重在定,这样的人很多很多。虽然也能得一些利益,得一点好处,不能见性。这就是为什么权教菩萨,权教菩萨在圆教里面是十信位,没到初住;在别教里面是三贤位,别教的十住、十行、十回向都没见性,初地才见性。为什么有这些差别?就是他定慧不等,有的修行人偏重在定,有的修行人偏重在慧,定慧不能够均等,所以他不能见性;一定要圆满均等,寂照同时。寂中有照、照中有寂是自然的,没一丝毫意思在里头,这个时候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证得法身了。

  【报应二身,即复显现。】

  证得法身的时候,报身一定现前。报身是自受用身,你自受用身就变成报身。应身、化身也现前,应身、化身是与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这前面说过,自己并没有意思在,如果有意思在那就错了,自己没有意思在。众生有感,佛菩萨自自然然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身得度,不是菩萨说「我应该以什么身」,没有这个念头;应以什么身是众生的意念,众生那一点微弱的意念,可能他自己都不晓得。因为菩萨的心很清净,因此这个感应对他来讲很灵敏,我们这个念头非常的微弱,像那个电波一样,很微弱的电波,但是他那个心感应非常灵敏,再微弱的,他都能够接收得到。微弱的波,甚至於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这是有的时候,佛菩萨,「我没有想你,你怎么来了!」其实你已经动了念头,你不晓得,就是你那个波很弱,能够感应他来。所以即复显现。

  【性虽随缘现相,而仍超然不著。】

  虽然现相,虽然说法,他还是若无其事,还是如如不动,就像《金刚经》末后所说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

  【是言法尔不著,本来不著。】

  确实有这个意思。法尔是自然的意思,自自然然不著,清净心中确确实实不著,本来不著。由此可知,我们讲「著」,也是一个虚妄的执著,不是真的,是妄想。真心本性里头没有妄想,哪来的著不著?这个意思愈讲愈深,愈讲愈细,一定要细心体会。今天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九十七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