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释”包括1、明能变相;2、正辨唯必---是诸识转变,故一切唯识;3、通释妨唯:一、释违理难--由一切种识,复生余异熟;二、释违教理--由彼彼遍计,所执我法性。
其中“明能变相”包括1、异熟能变:它包括(1)三相门--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2)、所缘行相门--不可知执受,处了;(3)、心所相应门--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4)、五受相应门--唯舍受;(5)、心性分别门--是无覆无记(6)、心所例同门--触等亦如是;(7)、因果譬喻门--恒转如瀑流;(8)、伏断住次门--阿罗汉位舍;2、思能变:它包括(1)、举体出名门--是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2)、新依门--依被转(3)、所缘门--缘彼(4)、体性行相门--思量为性相(5)、心新相应门--四烦恼常俱,及余触等俱(6)、三性分别门--有覆无记摄(7)、界系分别门--随所生所系(8)超灭分位门--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3、了别能变:它包括:(1)、能变差别门--次识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2)、三性分别门--了境为性相(3)、三性分别门--善不善俱非(4)、相应俱受门--此心所遍行,寻伺二各二(5)、所依门--依止视本识(6)、俱不俱依门--五识阴缘赴,如涛波依水(7)、超灭分位门--意识常现起,睡眠与阀经。
此外还有初、中、后和境、行、果的二种分法,详见于《述记》中,此不赘述了。
六、内容大意
《成唯识论》代表着唯识学在理论上的最高成就,它会集了印度佛学界以护法为中心的唯识研究成果,体系完整,内容丰富,逻辑严紧。全论思想围绕着成立唯识,到证得唯识,分破执、显理、释难、行果四个方面,下面依次介绍:(一)破执:唯识学所要破的是我法二执。为什么先要破执呢?一、二执是众生生死根本,凡夫由二执起二障,造作诸恶业,以致招感苦果。二、众生由于执我执法,起种种邪知谬见。如论中所学:世间众生执即蕴我,外道数论、胜论等执离蕴我,小乘犊子部执非即蕴非离蕴我;在法执方面;数论立二十五谛(自性、神我、大、我慢、五唯、五大、十一根)为实有,以此说明宇宙人生的根源,现象及展开过程;胜论立六句义(实、德、业、同、异、和合)为实有;顺世外道执地、水、火、风极微实有、恒常,所生粗色虽无常,也是实有;小乘有部执过去,现在、未来诸色实有,法体恒有。这些执都障碍了对唯识无境的认识,所以论主在显唯识理之前,一一列出,进行破斥,以示离心之外我法皆了不可得。
(二)显理:是显唯识无境的道理,论中先示三能变体,再明诸法唯识。
三能变,即初能变、二能变、三能变。初能变指阿赖耶识,为异熟能变,本论以五教十理论证,又用八段十门说明。
五教
(1)引《太乘阿毗达磨经》(无始时来界)一颂。
(2)引《大乘阿毗达磨经》(由摄藏诸法)一颂。
(3)引《解深密经》(阿陀那识甚深细)一颂。
(4)引《入楞伽经》(如海遇风缘)二颂。
(5)引小乘经中密意说第八识,如大众部之根本识等。
十理
(1)持种证:染净诸法的生起必有种子作为亲因缘,而种子要有受熏和相续不断的保存者,在八识在唯有阿赖耶识才能承担此任。
(2)异熟证:有情造善恶业必有真异熟识来招感生死果报:且为根身、器界生起的所依,前七转识都有间断,不能作为果报主体,由此证知有阿赖耶识。
(3)趣生证:有情流转五趣四生,需要有一个具备相续不断、实有、遍三界、不是杂生法的主体,在死有与生有之间过渡,前七转识诸法都不具备,可知别有阿赖耶识。
(4)执受证:有情的色身之所以生存不坏,是因为有识在执受着,能执受识必备先业所引,无覆无记,是一卷、遍持五根、相续不断五义,眼等诸识无如此义,是见有阿赖耶识在执受。
(5)寿识证:经言:寿识三互相依持,有情生命相续不断。此中识者,一定是阿赖耶识,以前七有间断故。
(6)生死证:有情在生死时身心昏昧,六识不起,此时必有阿赖耶作为生时执受羯罗蓝或死时渐渐离开身体者。
(7)名色互为缘证:名,指非色四蕴,色是相身,名色包括了前七转识和相身,经云:识与名色更互相依。假如没有阿赖耶识,此识又指什么呢?
(8)四食证:食有四种:
一、段食,二、触食,三、思食,四、识食。此中识食是有情一期根身的维持者,前七转识有间断故不能维持,唯有阿赖耶识有间断故不能维持,唯有阿赖耶识才能作为识食。
(9)灭定证:灭尽定是因为灭去意识得名,然而经教中说:灭尽定识不离身。此识如果不是阿赖耶识,又是指什么呢?
(10)染净证:心生染净诸法,是因为心受染净法的熏习,并含藏其种子,除了阿赖耶识谁能作为染净心呢?
八段十门(即八段中包含着十门)
(1)自相门:是阿赖耶识,具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因为在转几成圣的三位过程中,阿赖耶识一名最袂舍去,我执所执过失贪偏重,所以称曰自相。
(2)果相门:是异熟识。为有情生死果报主体,具备三义:一、体是无记,二、相续不断,三、普遍三界。又异熟识一名,宽且不共,所以得名。
(3)因相门:即一切种,为诸法生起的亲因缘,是构成阿赖耶缘起的最重要部分。论中以十门广辨种子,又明种子熏习相,主要如种子的定义,种子与阿赖耶关系,种子的性质,种子的来源,种子的特色,种子的熏习情况等。其中种子的来源问题,列举了护月的本有说,胜军的新熏说,护法的本有亲熏说。译者站在护法的立场,对前二种说法,逐一驳斥。
(4)所缘门:为赖耶所变的种子、相身、器界、种子是相、名、分别习气;相身指眼等五根,这二种是被赖耶识所执受的,器界是山河大地等身外之物。赖耶识中的种子、有依共业熏成的共相种和不共业熏成的不共相种,由共相种成熟变似色等器世间相,不共相种成熟变似相身。又有情所缘境相,是有情各自变现的,以自所变为自所缘,行相杖之而得生起。
(5)行相门:指识的能缘作用--见分。论主在这里广论心体结构:列举了安慧的一分说(自证分)、难陀的二分说(见分、相分)、陈那的三分说(自证分,见分,相分),护法的四分说(证自证分、自证分、见分、相分)。译者同情四分说,以为安慧知体而不知用,难陀知用而不知体,陈那所说也不尽理。又对前三家所引经论进行会通,以示四分说最为合理。
(6)相应门:为与赖耶相应心所,是五遍行。
(7)五受门:赖耶识在五受中,唯与舍受相应。因为行相极不明了,是真异熟,为未那所缘故。
(8)三性门:三性是善、恶、无记。赖耶识唯与无覆无记相应,因为是生命主体,善染所依及所熏性故。
(9)因果门:阿赖耶识的缘起因果,如暴流水一般,相似相续,不断不常,刹那生灭,恒现在有,并依现在一刹那,有酬前因之用,假立过去因、有引当果之用,假立未来果。此三世中,过去、未来都是假的。
(10)位次门:是指阿赖耶识的舍断位次,有舍名和舍体二种不同:舍名是舍阿赖耶识名称,论中列举护法、难陀二说,其中以护法所说的,阿赖耶识名称在二乘无学回心的渐悟菩萨和大乘八地以上菩萨舍赖耶名为正义,舍体是舍异熟识体,菩萨修行到十地时,起金刚无间道,断尽二障种子,熏增上品无漏种子,引发纯净的无垢识;至解脱道,转舍有漏异熟识,转得无垢清净识。并说明净识相应心所,性质等。附列赖耶异名,以五十理论证实有阿赖耶识。
二能变,是未那识,为未那能变,论中以二教六理论证,又用八段十门说明。
二教
(1)引《入楞伽经》(藏识说名心)一颂。
(2)引《解脱经》(染污意恒时)一颂。
六理
(1)不共无明证:经中说有不共无明,微细恒行,覆蔽真实,以至异生,恒处长夜。此不共无明必有相应心王,这心王不能是第六识,因为意识有间断;也不能指第八识,因为赖耶无覆无记,可知必有恒行第七识体。
(2)六二缘证:前五识的生起都有所依根和所缘境,第六识也应如此,如无第七,意识则无所依之根。
(3)意名证:经中说:思量名意,如果不承认未那识,这意又指什么呢?
(4)二定差别证:无想定与来尽定同是无心定,一种却是凡夫的,一种则是圣人的,之所以有这样的区别,就是因为前者有染污意。如果没有染污意,怎么判别二定呢?
(5)无想有染证:无想天有情一期生中,前天心心所虽灭,但还是有漏的,可见必有染污意。
(6)有情我不成证:有情善、染、无记心中恒带我执,以至有情不能证空成圣,就是因为么七恒作染污依止。
八段十门
(1)标名门:梵语未那,汉译名意,是思量义,恒番思量性余识故,又为意识不共依止故。
(2)所依门:未那识的依止是阿赖耶识,论中列举了难陀和护法二种说法:难陀以为所依赖耶是种子赖耶,不是现行识,护法则以种子赖耶为因缘依,现行赖耶为不共俱有依。又泛论三种所依:一、因缘依、二、增上缘依、三、开导依,论主举出难陀、安慧、净月、护法四家说法,以护法义为正,其余皆不尽理。
(3)所缘门:未那所缘境界也是阿赖耶识,有难陀、火辨、安慧、护法四说。前三家依《瑜珈》、《对法》、《头扬》,主张未那有我所执,或谓未那执第八心王为我,心所为我所(难陀)或谓未那缘第八见分为我,相分为我所(火辨);或谓未那缘第八现行为我,种子为我所(安慧)。但在…
《成唯识论概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