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概觀▪P2

  ..續本文上一頁釋”包括1、明能變相;2、正辨唯必---是諸識轉變,故一切唯識;3、通釋妨唯:一、釋違理難--由一切種識,複生余異熟;二、釋違教理--由彼彼遍計,所執我法性。

   其中“明能變相”包括1、異熟能變:它包括(1)叁相門--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2)、所緣行相門--不可知執受,處了;(3)、心所相應門--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4)、五受相應門--唯舍受;(5)、心性分別門--是無覆無記(6)、心所例同門--觸等亦如是;(7)、因果譬喻門--恒轉如瀑流;(8)、伏斷住次門--阿羅漢位舍;2、思能變:它包括(1)、舉體出名門--是第二能變,是識名末那(2)、新依門--依被轉(3)、所緣門--緣彼(4)、體性行相門--思量爲性相(5)、心新相應門--四煩惱常俱,及余觸等俱(6)、叁性分別門--有覆無記攝(7)、界系分別門--隨所生所系(8)超滅分位門--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3、了別能變:它包括:(1)、能變差別門--次識第叁能變,差別有六種(2)、叁性分別門--了境爲性相(3)、叁性分別門--善不善俱非(4)、相應俱受門--此心所遍行,尋伺二各二(5)、所依門--依止視本識(6)、俱不俱依門--五識陰緣赴,如濤波依水(7)、超滅分位門--意識常現起,睡眠與閥經。

   此外還有初、中、後和境、行、果的二種分法,詳見于《述記》中,此不贅述了。

  六、內容大意

  《成唯識論》代表著唯識學在理論上的最高成就,它會集了印度佛學界以護法爲中心的唯識研究成果,體系完整,內容豐富,邏輯嚴緊。全論思想圍繞著成立唯識,到證得唯識,分破執、顯理、釋難、行果四個方面,下面依次介紹:(一)破執:唯識學所要破的是我法二執。爲什麼先要破執呢?一、二執是衆生生死根本,凡夫由二執起二障,造作諸惡業,以致招感苦果。二、衆生由于執我執法,起種種邪知謬見。如論中所學:世間衆生執即蘊我,外道數論、勝論等執離蘊我,小乘犢子部執非即蘊非離蘊我;在法執方面;數論立二十五谛(自性、神我、大、我慢、五唯、五大、十一根)爲實有,以此說明宇宙人生的根源,現象及展開過程;勝論立六句義(實、德、業、同、異、和合)爲實有;順世外道執地、水、火、風極微實有、恒常,所生粗色雖無常,也是實有;小乘有部執過去,現在、未來諸色實有,法體恒有。這些執都障礙了對唯識無境的認識,所以論主在顯唯識理之前,一一列出,進行破斥,以示離心之外我法皆了不可得。

   (二)顯理:是顯唯識無境的道理,論中先示叁能變體,再明諸法唯識。

   叁能變,即初能變、二能變、叁能變。初能變指阿賴耶識,爲異熟能變,本論以五教十理論證,又用八段十門說明。

  五教

   (1)引《太乘阿毗達磨經》(無始時來界)一頌。

   (2)引《大乘阿毗達磨經》(由攝藏諸法)一頌。

   (3)引《解深密經》(阿陀那識甚深細)一頌。

   (4)引《入楞伽經》(如海遇風緣)二頌。

   (5)引小乘經中密意說第八識,如大衆部之根本識等。

  十理

   (1)持種證:染淨諸法的生起必有種子作爲親因緣,而種子要有受熏和相續不斷的保存者,在八識在唯有阿賴耶識才能承擔此任。

   (2)異熟證:有情造善惡業必有真異熟識來招感生死果報:且爲根身、器界生起的所依,前七轉識都有間斷,不能作爲果報主體,由此證知有阿賴耶識。

   (3)趣生證:有情流轉五趣四生,需要有一個具備相續不斷、實有、遍叁界、不是雜生法的主體,在死有與生有之間過渡,前七轉識諸法都不具備,可知別有阿賴耶識。

   (4)執受證:有情的色身之所以生存不壞,是因爲有識在執受著,能執受識必備先業所引,無覆無記,是一卷、遍持五根、相續不斷五義,眼等諸識無如此義,是見有阿賴耶識在執受。

   (5)壽識證:經言:壽識叁互相依持,有情生命相續不斷。此中識者,一定是阿賴耶識,以前七有間斷故。

   (6)生死證:有情在生死時身心昏昧,六識不起,此時必有阿賴耶作爲生時執受羯羅藍或死時漸漸離開身體者。

   (7)名色互爲緣證:名,指非色四蘊,色是相身,名色包括了前七轉識和相身,經雲:識與名色更互相依。假如沒有阿賴耶識,此識又指什麼呢?

   (8)四食證:食有四種:

   一、段食,二、觸食,叁、思食,四、識食。此中識食是有情一期根身的維持者,前七轉識有間斷故不能維持,唯有阿賴耶識有間斷故不能維持,唯有阿賴耶識才能作爲識食。

   (9)滅定證:滅盡定是因爲滅去意識得名,然而經教中說:滅盡定識不離身。此識如果不是阿賴耶識,又是指什麼呢?

   (10)染淨證:心生染淨諸法,是因爲心受染淨法的熏習,並含藏其種子,除了阿賴耶識誰能作爲染淨心呢?

   八段十門(即八段中包含著十門)

   (1)自相門:是阿賴耶識,具能藏、所藏、執藏叁義,因爲在轉幾成聖的叁位過程中,阿賴耶識一名最袂舍去,我執所執過失貪偏重,所以稱曰自相。

   (2)果相門:是異熟識。爲有情生死果報主體,具備叁義:一、體是無記,二、相續不斷,叁、普遍叁界。又異熟識一名,寬且不共,所以得名。

   (3)因相門:即一切種,爲諸法生起的親因緣,是構成阿賴耶緣起的最重要部分。論中以十門廣辨種子,又明種子熏習相,主要如種子的定義,種子與阿賴耶關系,種子的性質,種子的來源,種子的特色,種子的熏習情況等。其中種子的來源問題,列舉了護月的本有說,勝軍的新熏說,護法的本有親熏說。譯者站在護法的立場,對前二種說法,逐一駁斥。

   (4)所緣門:爲賴耶所變的種子、相身、器界、種子是相、名、分別習氣;相身指眼等五根,這二種是被賴耶識所執受的,器界是山河大地等身外之物。賴耶識中的種子、有依共業熏成的共相種和不共業熏成的不共相種,由共相種成熟變似色等器世間相,不共相種成熟變似相身。又有情所緣境相,是有情各自變現的,以自所變爲自所緣,行相杖之而得生起。

   (5)行相門:指識的能緣作用--見分。論主在這裏廣論心體結構:列舉了安慧的一分說(自證分)、難陀的二分說(見分、相分)、陳那的叁分說(自證分,見分,相分),護法的四分說(證自證分、自證分、見分、相分)。譯者同情四分說,以爲安慧知體而不知用,難陀知用而不知體,陳那所說也不盡理。又對前叁家所引經論進行會通,以示四分說最爲合理。

   (6)相應門:爲與賴耶相應心所,是五遍行。

   (7)五受門:賴耶識在五受中,唯與舍受相應。因爲行相極不明了,是真異熟,爲未那所緣故。

   (8)叁性門:叁性是善、惡、無記。賴耶識唯與無覆無記相應,因爲是生命主體,善染所依及所熏性故。

   (9)因果門:阿賴耶識的緣起因果,如暴流水一般,相似相續,不斷不常,刹那生滅,恒現在有,並依現在一刹那,有酬前因之用,假立過去因、有引當果之用,假立未來果。此叁世中,過去、未來都是假的。

   (10)位次門:是指阿賴耶識的舍斷位次,有舍名和舍體二種不同:舍名是舍阿賴耶識名稱,論中列舉護法、難陀二說,其中以護法所說的,阿賴耶識名稱在二乘無學回心的漸悟菩薩和大乘八地以上菩薩舍賴耶名爲正義,舍體是舍異熟識體,菩薩修行到十地時,起金剛無間道,斷盡二障種子,熏增上品無漏種子,引發純淨的無垢識;至解脫道,轉舍有漏異熟識,轉得無垢清淨識。並說明淨識相應心所,性質等。附列賴耶異名,以五十理論證實有阿賴耶識。

   二能變,是未那識,爲未那能變,論中以二教六理論證,又用八段十門說明。

  二教

   (1)引《入楞伽經》(藏識說名心)一頌。

   (2)引《解脫經》(染汙意恒時)一頌。

  六理

   (1)不共無明證:經中說有不共無明,微細恒行,覆蔽真實,以至異生,恒處長夜。此不共無明必有相應心王,這心王不能是第六識,因爲意識有間斷;也不能指第八識,因爲賴耶無覆無記,可知必有恒行第七識體。

   (2)六二緣證:前五識的生起都有所依根和所緣境,第六識也應如此,如無第七,意識則無所依之根。

   (3)意名證:經中說:思量名意,如果不承認未那識,這意又指什麼呢?

   (4)二定差別證:無想定與來盡定同是無心定,一種卻是凡夫的,一種則是聖人的,之所以有這樣的區別,就是因爲前者有染汙意。如果沒有染汙意,怎麼判別二定呢?

   (5)無想有染證:無想天有情一期生中,前天心心所雖滅,但還是有漏的,可見必有染汙意。

   (6)有情我不成證:有情善、染、無記心中恒帶我執,以至有情不能證空成聖,就是因爲麼七恒作染汙依止。

  八段十門

   (1)標名門:梵語未那,漢譯名意,是思量義,恒番思量性余識故,又爲意識不共依止故。

   (2)所依門:未那識的依止是阿賴耶識,論中列舉了難陀和護法二種說法:難陀以爲所依賴耶是種子賴耶,不是現行識,護法則以種子賴耶爲因緣依,現行賴耶爲不共俱有依。又泛論叁種所依:一、因緣依、二、增上緣依、叁、開導依,論主舉出難陀、安慧、淨月、護法四家說法,以護法義爲正,其余皆不盡理。

   (3)所緣門:未那所緣境界也是阿賴耶識,有難陀、火辨、安慧、護法四說。前叁家依《瑜珈》、《對法》、《頭揚》,主張未那有我所執,或謂未那執第八心王爲我,心所爲我所(難陀)或謂未那緣第八見分爲我,相分爲我所(火辨);或謂未那緣第八現行爲我,種子爲我所(安慧)。但在…

《成唯識論概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