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顶、世第一位,寻思观察诸法名、义、自性、差别,成就四如实智。了解所缘的外境是空的,能缘的妄心也是空的。即《心经》所说的“无智亦无得”,此时于所缘境及能缘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即亲证唯识的实性,也就是见道。
“离二取相故”的二取相,是为能取相、所取相及心物等种种对待差别。在见道的境界上,能取、所相及心物等种种对待差别都了不可得。
四、修道位
无始以来我们都在无明大梦中,现在通过加行位的努力终于见道。但见道后还需进一步修道,因为无漏智慧虽已开发,但生命系统中与妄识相应的贪嗔痴还在继续活动。修道位的任务,就是加强无漏智的力量,并以此取代妄识系统的作用。《唯识三十论》中的颂文为:
“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
“无得”也就是无所得的智慧,为根本智,无漏智。无漏智慧是不可思议的,超越语言和思维的范畴,无法以我们的语言去表达,也无法以我们的思维去思维,所以名为“不思议”。无漏智又是“出世间智”,出世间即超越世间。世间和出世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世间是有漏的,而出世间是无漏的。
见道之后,并不意味着能永远保有这一状态。因为我们的生命有两个系统,一是妄识的系统,也就是有漏的生命系统;一是智慧的系统,也就是无漏的生命系统。虽然无漏系统在见道后就开始产生作用,但有漏系统还有着强大的力量,它的活动并未因此停止。所以见道后还要不断修行,使无漏系统作用的时间不断延长,而有漏系统作用的时间不断递减。到第五地、第六地,无漏系统的作用基本取代了有漏系统;第七地为有功用地,还须继续努力;第八地则为无功用地,已不须进行任何努力,所以八地又名不退转地。十地的名字很有意思,如初地为欢喜地,因为我们无始以来从未见到真理,到初地才云开雾散,自然法喜充满。
“舍二粗重故”,二粗重是二障种子。在十地的修行中,一方面要通过努力使自己时常与道相应;一方面还要克服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菩萨见道之后,虽然对生命已不再困惑,但还要从五明处学,成就种种差别智,以此利益并度化众生。所知障即障所知,比如对不会使用电脑的人,电脑知识对他来说就是所知障。所知障还有另一层含义,即所知恰恰是开发智慧的障碍,世人所以不能接受佛法,就是因为我们所受的教育障碍了对佛法的接受。这主要是禅宗所说的所知障,和唯识宗所说的所知障正好相反。
“便证得转依”,修道就是转依的过程。一方面要证得真理,一方面要断除烦恼,从而改变我们的生命系统。这又包含着几个过程,首先是能转道,要以智慧的力量去转变,包括加行智、根本智和后得智,其中真正产生作用的是根本智和后得智,因为加行智还是有漏的。其次是所转依,一是持种依,一是迷悟依。持种依就是转变作为生命主体的阿赖耶识;迷悟依就是真如,迷了真如就流转生死,悟了真如就解脱生死。所以,持种依是转染成净,迷悟依是转迷为悟。第三是所转得,就是转舍二障的种子,将二障种子从我们生命中清理出来。最后所转得也有两种,一是所显得,一是所生得。显得就是涅槃,因为涅槃和真如是客观存在的,只要开发出来就可以;所生得就是菩提,以无漏种子为因而修行成就。
五、究竟位
通过修道位的努力,能圆满证得唯识性,彻底断除生命中的见惑、思惑、二障种子,最后成就无上佛果,最终到达究竟位。《唯识三十论》中的颂文为:
“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
“无漏界”就是无漏的生命系统,是相对有漏而言。有漏就是有烦恼、有缺陷;无漏则是没有烦恼、没有缺陷。
这儿所说的“善”,是纯度很高的、彻底清净的善。同样是善,还有层次和纯度的不同。凡夫的善是有漏的,因而纯度不高;而佛陀的善则是无漏的,因而也是纯粹的。同样是行善,为什么我们的功德比不上佛陀呢?就是因为生命的层次不同,善的力量也不同。布施之所以要三轮体空,就是使我们行善的动机尽量纯粹,从而使我们的善行尽量纯粹。如果行善时还夹杂着不良动机,善行的效果就要受到很大影响。
“常”也不是一般的常,而是永恒不变的真常,即佛陀证得的法身。
“安乐”是远离一切痛苦、烦恼、执著,不仅自己得大自在,同时也令一切众生得大自在,所以佛陀是大智、安乐、自在的圣者。
“解脱身”是声闻所成就的果位。
“大牟尼”则代表圆满的佛果。牟尼为寂静义,是圣者的境界。英雄是叱咤风云的,因为他的内心还充满躁动的情绪,而圣者已降服烦恼,内心充满宁静。
“法”就是法身,为佛, 陀成就的三身之一,此外还有受用身和变化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是无相的;受用身又有他受用身和自受用身之分,如佛陀以种种功德成就的圆满报身,只有佛陀自己才能感受,菩萨或其他诸佛都感受不到;他受用身则是佛陀为地上菩萨所显现的圆满报身。变化身就是佛陀为二乘人和凡夫在娑婆世界示现的丈六金身。
佛陀在成就三身之外,还成就了四种智慧。唯识宗常常说到转八识成四智,就是转舍有漏的识、转得无漏的智。智也是心所之一,即慧心所。成佛就是将慧心所的力量壮大,使它能够在我们的生命中当家作主。
四智分别是:大圆境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与第八识相应的心所成就大圆镜智,能显现无量功德;与第七识相应的慧心所成就平等性智,因为第七识是不平等的根源,修行就是要破除我执,与一切有情自他平等;转变第六意识成就妙观察智,意识的特点是善于观察,成佛之后仍保留着这一特点,才能观察众生的根基,对机说法;转变前五识成就成所作智,为二乘、凡夫示现说法。
圆满的佛果就是三身四智,能断除一切烦恼,成就一切智慧,具足一切功德。
《唯识三十论讲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