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三十论讲记▪P24

  ..续本文上一页重要性,以此作为修行的增上缘。但极端依赖善知识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因为有时我们无法判断是否依止了真正的善知识。对于一个学法的人来说,未必具有“择法眼”,未必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佛陀提出了自依止和法依止,要求我们“依法不依人”。

   各宗派都有自成体系的教证行解,唯识宗也不例外,有非常具体的修行方法。《唯识三十论》的修行部分相对比较简单,因为它的重点是在成立唯识,所以玄奘大师翻译为《成唯识论》,也就是成立诸法唯识的论典。

   佛教经论虽然很多,但“佛法无多子”,基本思想并不多。之所以会有那么多典籍,只是针对不同众生的根基,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在唯识学来说,三性的思想就是唯识宗的重点所在,在《瑜伽师地论》、《辩中边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成唯识论》等众多经典中都有说明,只是有详有略,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果我们结合各经论对三性的阐述,就能对唯识宗的思想有完整的认识。在学习经论的过程中,关键是抓住要领,这样就不至千头万绪,无从下手。佛法揭示的是宇宙人生最本质的真理,是智慧式的,而智慧是简单的。知识就不同,仅仅一张桌子,每个学科都可从不同角度来进行研究。但真理所体现的是事物的共相,也就是普遍的、必然的规律。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认识并亲证这样一种规律,从而超越知识和差别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困扰。

  一、资粮位

   资粮位就是修道之前的准备工作,就像我们旅行必须准备各种行装。修行也要有福德因缘,没有各种顺缘的成就,障缘就会不断出现。有的人也想修行,但整天要为生存奔忙,没有时间修行;或者身体不好,没有精力修行;或者家人反对,没有环境修行;或者对自己的烦恼放不下,没有心思修行,这些都是障缘。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缺乏资粮。所以在藏传佛教中,非常重视修道前的加行,从坚定信念、忏除业障、修习供养入手,为修道奠定扎实的基础。资粮又有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之分,在菩萨道的修行中,从发心修学到成佛度众生,始终贯穿着六度法门,而六度就包含着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

   关于资粮位的修行,在《唯识三十论》中的偈颂为:

   “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未起识”的“识”是顺抉择分的识。抉择分是以智慧亲证真理,而通过加行位的修行才能亲证真理,所以加行位的修行为顺抉择分。“未起识”就是尚未生起顺抉择分的识,尚未开始修习唯识观。我们通过对唯识理论的学习之后,要进一步通过修唯识观而见道,从而亲证唯识的实性,这个过程主要是在加行位。而正式修习唯识观之前的过程就是资粮位,是亲证唯识的途径。在这一阶段,我们对学习的唯识道理应产生坚定信心。所以资粮位又叫做胜解行地,而胜解就是坚定不移的信仰和认识。

   要对唯识的道理产生坚定不移的信仰,主要是依赖四种力量。

   一、因力:我们为什么能够信仰大乘佛法?为什么能够相信诸法唯识的道理?为什么会发菩提心,希望成就无上佛果?就是因为有大乘的根基。从唯识的角度来说,是因为有菩萨的种姓。学佛讲究根基,其实世间学习也是如此。我们对科学或艺术的兴趣以及能否取得成就,都和根基有关。在唯识宗看来,就是宿世的种子在作用。我们首先要有菩萨的种姓,才有因缘修学菩萨道。如果在生命中没有这样的善根,即使能够听闻大乘佛法,或许也只是一笑了之。正如老子所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之所以有这样的区别,就是因为不同的根基使然。成佛也好,任何领域的成就也好,都不能离开因力。

   二、善知识:学佛要有善知识的指引和提携。凡夫的特点是心随境转,我们的生命中有善的种子,也有恶的种子,两种种子始终都在争斗。除非我们已是地上菩萨,只要在登地以前都有可能堕落。当我们的人格尚未达到非常稳定的状态,善缘现前,就可能走向善;恶缘现前,又有可能走向恶。所以善知识的帮助非常重要。佛经告诉我们,学佛首先要“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因为亲近善知识才能听闻正法,否则就会像那些*轮功的信徒,虽虔诚得近于狂热,却没有正法的引导,不但不能获得解脱,更对身心构成了极大的伤害。

   三、作意力:也就是意志力,是对大乘佛法的坚定信解而产生的意志力。这一方面和我们的认识有关,一方面和我们的生命目标有关。因为对人生有透彻的认识,有坚定的目标,才能引发强大的意志。意志力也是积累的过程,比如我们对唯识理论的学习,久而久之,诸法唯识的观念会越来越强烈,最终认识到世间一切皆如梦幻。当我们真切地感觉到这一点之后,就会转化为强大的意志力。世人或者金钱至上,或者权利至上,或者爱情至上,觉得人生的终极价值尽在于此,为达到目标不惜奋斗一生,也是因为人生观造成的。佛法修行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正见,永远无法得到真实受用。如果有了作意力之后,障缘现前时内心就不会产生波动了。

   四、资粮力:人天路上,修福为先。成就暇满人生是修学佛法的基础,要生在有佛法的地方,还要诸根具足、心智健全,并有合适的修行环境等等。

   资粮位只是停留在理论和认识上,尚未开始修观,对烦恼障和所知障还无法降伏,这就是“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二取为能取和所取,随眠为烦恼种子,它潜伏在我们的生命中,时不时还会作用一下。所以修行的人,修着修着烦恼来了,痛苦来了,心也不安定了,类似的情况很多,就是因为烦恼种子尚未彻底灭除。

  二、加行位

   加行位的修行定位,是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方法。唯识学是一种认识论,它的修行是从改变认识入手。因为我们对世界的了解正确与否,根源就在于我们的认识。如果认识发生错误,所看到的一切就是错误的。我们的认识很迟钝,看到的世界非常有限。现代科学延伸人们的认识,显微境使我们看到微观的世界,望远境使我们看到宏观世界,这都超越了肉眼的视觉范围。如果说感官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仪器,思维也有同样的作用。很多烦恼和痛苦都是因我们的错误认识而来,即唯识宗所说的遍计所执。修行就是在于改变我们认识世界的仪器,更改变我们的认识。使我们从心理到生理,从依报到正报,都有彻底的改变,这就是转依的过程。

   要改变认识,就必须对我们已有的认识进行重新考量,从意识入手,对名、义、自性、差别进行寻思。名为名称,义为实物,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名和义两个方面。比如桌子的存在,既有桌子的名称,也有桌子的实物,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外乎这两方面。在学习佛法之前,我们往往会对名和义充满错误认识,认为它们是实实在在的,并有着价值、美丑等种种差别,由此产生自性见和差别见。

   我们会对名产生实在的感觉,认为名与实是一体的。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自己的名字,每当听到别人提起之时,就会特别敏感,对这个名的赞美或诋毁都会引起我们内心的波澜,原因就在于我们将这个名执持为我。实也是一样,我们对世上的一切都充满分别,有好与坏的分别,美与丑的分别,喜欢与讨厌的分别。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意识强行赋予的,因为客观存在的只是缘起假象,除此而外,都只是主观认识赋予它的。

   我们对以往的一切认识,从内在的身心到外在的世界,都要经过重新考察。这个过程就是四寻思:对名、义、自性、差别进行新的认识。因为我们以往所认识的自性和差别都是错误的,在唯识宗里叫做增益或损减,这些部分必须完全清空。但唯识宗所要空的并不是缘起事相的本身,而是我们强加于其上的部分,这就是所取空;然后将我们这份妄情也空掉,这就是能取空。由此获得真实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成就四如实智,虽然这不是根本的无漏智慧,却是开发根本智慧的前提。

   资粮位代表着唯识见的形成,加行位则正式进入唯识观的实修。通过加行位的努力,就能进入通达位,初步证得唯识性。但要到究竟位才能究竟证得唯识性,《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所以我们对真理的彻底通达是在究竟位,即成佛之时。

   见道位之后还要继续修道。在《唯识三十论》中的颂文为:

   “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在加行位的修行中,对能缘的心和所缘的境进行了重新的审查,从原有的妄境、妄心中摆脱出来,认识到所取的境是空的,能取的心也是空的。这就接近于唯识性,到正式进入唯识性不过一步之遥,但有人以为这一步就是唯识性了。

   事实上,真正的唯识性要超越空有的差别,超越能所的对待。如果没有超越空有的差别,还有能所和空有,就说明还没有证得唯识性,即“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见道是要超越妄心、妄境,建立在无所得的前提下。如果还有所得,不论得到什么,都说明我们并未证得真实的唯识性。

  三、通达位

   通达位就是见道了。在大乘佛法中,不仅唯识宗说到五位的内容,其他宗派也有类似的说法。见道以前都是凡夫,其中又有内凡和外凡之分。只有在见道后,在亲证宇宙人生的真相之后才能成为圣贤。而见道又是以正见和禅定为基础,两者缺一不可。外道有禅定却没有正见,无法引发生命中的根本智慧,乃至沉溺于定乐之中。即使引发了种种神通,若知见不正,反而会造很多业。但仅有正见而没有禅定也不行,因为智慧的开发必须以禅定为基础。这两大力量正是见道的基础。《唯识三十论》中的颂文为:

   “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在加行位中通过了暧、忍、…

《唯识三十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