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三十论讲记▪P23

  ..续本文上一页界;道理世俗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证得世俗为四谛法门;而胜义世俗则是二空所显的真如。胜义也分为世间胜义、道理胜义、证得胜义、胜义胜义四重。世间胜义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道理胜义为四谛法门;证得胜义为二空真如;胜义胜义为超越言说的真理。

   在三论宗中,也有关于四重二谛的说明。第一重是以有为俗谛,以空为真谛;第二重是以有和空为俗谛,以非有非空为真谛;第三重以有空为二,非有非空为不二,二与不二都是俗谛,非二非不二才是真谛;第四重以一切言说为俗谛,以言语道断为真谛。这种建构主要还是为了破除我们的执著。比如第一重,有为俗谛,空为真谛,如果执著有或空,三论宗的祖师就告诉我们,两者都是俗谛,只有超越有和空的非有非空,才能证得真谛。依此类推,层层深入,从而破除我们的一切执著。如果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唯识宗所讲的四重二谛,就是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最高的真理是绝对的,但只要我们用语言表达出来,都是在相对的范畴。

   《维摩经》是以不二法门来揭示这个道理。菩萨们先是以有言来揭示有言,说明何为不二法门。对一般人来说,的确需要以此作为趣向真理的门径,但又容易停留在言说的层面,并对言说进行执著。所以文殊菩萨告诉我们:真理是不可言说的,但这一说法本身也是言说。就像某些建筑物上写着“此地不准乱涂乱画”,其他人一看,既然你能写,我也能写,然后就是大家写。所以当文殊菩萨向维摩居士请法时,维摩居士默然无语。那么,是否不说就对,说就不对呢?如果大家都不说,是否就能表示此为不二法门呢?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说还是不说,而在于懂还是不懂。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几千弟子中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问题也不在于笑还是不笑,而在于是否会心。

   在《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中,是以离言法性来进行说明。佛陀说:此为离言法性,不可言说。弟子马上问道:既然法性不可用语言表达,为什么又说了呢?佛陀回答说:如果我不说,你们又怎么知道有离言法性的存在呢?所以,说是为了不说,有言是为通达无言。禅宗强调不立文字,但禅宗语录比教下任何一个宗派都多。可见有言并不妨碍无言,懂的人,可以“不坏假名而演说实相,不动真谛而建立诸法”,说也是,不说也是;不懂的人,“开口即错,动念即乖”,不说不是,说也不是。如果说的当下没有离开实相,语言文字也没有离开般若,当然就不会住相了。同样的道理,法身是无相的,但僧肇大师却撰写了《丈六即真论》,认为丈六色身当下就是法身。《永嘉证道歌》也说:“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真者真实不虚,如者如如不动。在佛法中,对真理的解释往往是通过遮和显两种方式。所谓遮,是通过否定的方式述说;所谓显,是通过肯定的方式述说。般若系的经典主要采用了遮的方式,在《心经》里,处处都在讲“无”、“空”和“不”,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在全文二百多字中,无、空、不反复出现,此为遮诠。中论的“不生亦不灭,不来亦不去,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同样是采用遮诠的方式。

   而唯识宗往往是通过正面显示的方式来述说,真如是什么呢?“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常”为永恒,“如”为永远不变,“其性”则是“唯识实性”,也就是我们学佛修行所要证得的实性。

   唯识性又分为真俗相对和真妄相对两种,也就是说,唯识性有真实和虚妄的分别。唯识是讲自性的宗派,说到任何一个识或法的时候,都有各自的体性。在《成唯识论》中,每个心所都有各自的体和用,而体也就是它们的自性。唯识性有世俗和胜义两个层面,此处所说是胜义的唯识性。

  第九节 修证位次

   唯识位包括行和果两个部分,两者不能截然分开。因为在唯识位中,每经历一个过程,都代表着他修行上成就的果位。在《唯识三十论》中,是以五位来说明:即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通达位、修习位和究竟位。

   大乘佛教的修行位次还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位,概括了我们从修行到成佛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就像我们从苏州坐火车到北京,途中会经过很多站点,如果将北京比作究竟的佛果,那么途中经过的每个站点同样能代表修行不同阶段的果位。所以,修行的过程是量化的,每个阶段都代表着不同的成就。

   关于唯识宗的修行,在《瑜伽师地论》中有着最为系统的阐述,瑜伽师即禅师,地即过程,所以这是一部揭示禅者修行过程的论典。论典以五十一地反映了三乘行者在修行中的境、行、果。关于人天乘的部分,主要是四禅八定。四禅八定是佛法修行的基础,我们现在的修行之所以不能提高,很多观都观不起来,就是没有四禅八定的基础,因为观是以止为基础。

   《唯识三十论》的思想主要由四部分组成,首先是八识的思想,其次是诸法唯识的思想,第三是三性、三无性的思想,最后就是瑜伽止观的思想。现代人研究唯识,往往停留在前三项,忽略了唯识止观的部分,这就使得唯识趋向哲学化。我们今后研究和弘扬唯识,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并重视对《瑜伽师地论》的弘扬。因为唯识学发展到晚期,如《成唯识论》,已经非常理论化,对于修行的指导相对薄弱。学习《成唯识论》的重点在于帮助我们树立唯识见,但在学佛的过程中,见和行是缺一不可的。如果只有见而没有行,虽然看清目标却不会走路;如果只有行而没有见,虽然会走路却看不见前进方向。唯有“解行相资,教观并重”,才是正确的修行方式。

   在《解深密经》中,对瑜伽止观也有详尽的介绍。瑜伽止观为大乘和小乘所共有,那么,唯识宗的止观修行究竟有什么特点呢?可以《解深密经》的“分别瑜伽品”为依据。它和《瑜伽师地论》的关系极为密切,《瑜伽师地论》的七十五卷到七十八卷,几乎都是《解深密经》的内容,关于声闻地的瑜伽止观部分,它们的很多思想也是相通的。

   中国的唯识宗祖师也为我们留下了相关的修行法门,如窥基大师在《大乘法苑义林·唯识章》中所提出的五重唯识观,使我们通过唯识的理论,最终亲证宇宙人生真相。这也是学习唯识的必读典籍。

   佛法修行不外乎戒、定、慧三学。在唯识的修行中,除止观而外,戒律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唯识宗依据的戒律为“瑜伽菩萨戒”,这一戒本非常切实可行。太虚大师就曾将自己的修行、弘法总结为:“教学法相唯识,行在瑜伽菩萨戒本”。对于“瑜伽菩萨戒”的学习,不仅要依据《瑜伽菩萨戒本》,更应结合《瑜伽师地论》的“戒品”部分,结合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这样才能完整把握菩萨戒的精神。“瑜伽菩萨戒”的开遮非常善巧,即使对于社会民众,只要有一定道德观念的人,就能理解并付诸实践。

   唯识见、瑜伽止观和瑜伽菩萨戒,构成了唯识宗的整个修行内容。诸法唯识能帮助我们树立唯识见,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还要持瑜伽菩萨戒并修习瑜伽止观。或者有人会觉得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时间太长而没有信心,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因为我们还可以上升兜率内院的弥勒净土。

   太虚大师就提倡往生弥勒净土,原因主要有几点:首先,兜率内院位于娑婆世界的欲界天,在所有净土中离我们最近。其次,兜率内院是弥勒菩萨的修行地,而弥勒菩萨是娑婆世界未来的教主,他原本就生于此地,将来又是下一任佛陀,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特别有缘。我们发愿往生弥勒净土,不仅可以亲近弥勒菩萨学法,将来还可以追随弥勒菩萨一起来到人间弘法。第三,许多祖师大德都已往生兜率内院,唐朝以前,弥勒净土曾盛行一时,影响较弥陀净土更大。近代太虚大师还专门为此编写了《慈氏三要》,即往生弥勒净土所需修行的功课,如念《弥勒上升经》,行“瑜伽菩萨戒”等等。

   由此可见,把唯识宗当作纯理论来研究是一种误区。而近代以来的整个唯识界,往往将唯识的研究停留在哲学层面,忽略了瑜伽止观、瑜伽菩萨戒和弥勒净土。我们今后学习和弘扬唯识宗,要在《瑜伽师地论》的基础上,全面建构唯识的修学体系,不能片面弘扬《成唯识论》,否则就会将唯识宗推向哲理化。因为学佛的究竟目的是为了指导我们的人生,修正我们的行为。

   唯识见是对唯识理论思想的全面掌握,但唯识见也不仅是一种理论,因为诸法唯识的思想是可以亲证的。在学习唯识位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唯识相和唯识性。所谓证得唯识,也包含着证得唯识相、证得唯识性。唯识理论的建立固然来自佛陀的经教,同时也和瑜伽师在修观中的经验有关。瑜伽师在修习观法时,会随着自己的观想显现不同的境界,在修水观的时候显现水,在修火观的时候显现火。尤其到八地菩萨,可以随自己的心念转变外境,有点石成金的功效。所以,唯识学所说的唯识相、诸法唯识及唯识实性都不仅是一种理论,而是可以通过修止修观来实证的。

   每个宗派都有自己系统的修学方法,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概莫能外。但在汉传佛教地区,很多宗派只剩下理论框架,修证方面却被严重忽略,结果使得人们以为这些宗派根本就是修不起来的。到最后,不管什么宗派都归向禅宗和净土。学唯识宗也是念佛,学中观宗也是念佛,学华严宗也是念佛,当然不是说念佛不好,问题是每个宗派原有自己独到的方法。天台宗在这方面比较突出,其实唯识宗也是同样,《瑜伽师地论》就是一部修行宝典,这些修行方法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整理。藏传佛教在这方面更完备些,因为藏传佛教继承了印度晚期的佛教,修行仪轨保存得比较完整。在藏传佛教的修行中,还特别突出了亲近善知识的…

《唯识三十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