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动中修行·菩提田中的经验之肥▪P2

  ..续本文上一页于这条水源丰沛的大河,我们不该想要试图去堵塞它,而应加入这条钜流并善用它。这并非意谓我们要一再去收集这些东西,会这样做的人表示他缺乏觉知与智慧,他完全误解了收集粪肥的意义。他可以将它收集起来,并且知道那是怎么回事,而经由这分认知,他会了解这批肥料在什么时机可以使用。

  密续的教法中有一则关于两位追求真理的好朋友的故事。这两个人一同去见一位大师,大师说:[不要舍弃任何东西,要接受一切;一旦接受了,在正确地使用它。]第一个人心想:[这真是太好了,我可以继续照我原来的一样去做!]因此他开了数百家家妓院、数百家肉店以及数百家酒馆——这些在当时的印度都是社会低阶层的人所从事的行业。他开始经营这些庞大的生意,并认为是自己应该做的事。

  另一方面,他的朋友却觉得这样做不太对,并开始自我检讨,之后,他得到的结论是:自己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已足够,毋须多求。他并未做任何特殊的禅修,单凭知道自己已拥有许多,他就开悟了,或至少达到某种程度的证悟。

  之后,有一天他们碰了面,二人交谈并比较各自的经历。第一个人丝毫未觉悟,他仍然在继续挣扎、收集、做所有这类的事,但事实上,他已堕入了更糟的陷阱,甚至连自我检讨都还没有开始做。可是这两上人都自以为做得很对,于是他们决定再去请教老师。老师对那位做生意的人说:[我怕是你的做法不对了!]那个人失望至极,拔出剑来将老师当场刺死。

  有这两种可能的做法,而二者之间或许存有令人迷惑之处。不过,如果一个人能够善巧的话——不必要很聪明,只要够善巧,同时有足够的耐心将自己的垃圾仔细筛选并彻底研究,他一定可以加以利用。

  现在,我们再回到概念这个题目,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例子,其中的涵义是让我们扩展正面的人生观并认识自己所拥有的大量财富。认识自己的概念想法之后,我们还须进一步去培养它们。我们常会试图将它们放弃概念与想法之后,我们还须进一步去培养它们。我们常会试图将它们放弃或扔掉,不过我们应该做的是设法使它们滋长。这不是指要读更多的书,或参与更多讨论与哲学性的争辩——那就变成另一种做法,如同那位做生意的朋友的做法了——而是简单地将自己已有的财富清点一下。就好象一个人要去买东西之前,得先查看自己手上有多少钱一样;或者像是翻看老日记,回味自己不同阶段的成长;或是到阁楼上翻箱倒柜,找出你三岁时得到的布偶玩具,一面仔细检视,一面重温昔日的种种,这使你得以完全了解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比不断地创造要重要得多。

  证悟的意义并非只是试著去了解觉醒的状态而假装不懂另一面,那就变成自我欺骗了。要知道,你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最亲密的朋友、最理想的伙伴,我们知道自己的弱点与自相矛盾的地方、知道自己做过多少错事,一切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因此,假装不知道或试著不去想它而只想好的一面,对我们毫无帮助——那表示我们仍然在贮藏自己的垃圾;同时,如果你一直那样藏著,就不会有足够的肥料撒在美妙的菩提田里种庄稼了。所以,你甚至应该从自己的童年开始做仔细的回顾;当然,如果你有回溯到自己过去世的能力,也该试著对自己的过去世有所了解。

  另外,有一则关于梵天(Brahma,译者按:音译婆罗贺摩,乃印度神学中一切众生之父)的故事。有一天,他前来聆听佛陀说法,佛陀问他:[你是谁呀?]梵天首次检视、审查自己(梵天化身为自我),而当他首次检查自己时,他感到无法忍受。他说:[我是梵天——伟大的梵天,至尊的梵天!]佛陀又问:[你为何来此听我说法?]梵天回答:[我不知道。]佛陀又对他说:[现在,仔细回顾你的过去。]梵天于是用他的神通回溯自己过去的生生世世,他看得简直受不了,终于崩溃而哭倒在佛陀面前。这时,佛陀说:[做得好,做得好!梵天,这就对了!]

  你看,这是梵天首次利用神通检视自己久远的过去,而他终能将事情看个分明。这并不表示一个人必须痛哭流涕、伤心欲绝,重要的是,每件事都必须仔细加以检查,务必做到钜细摩遗才行,如此,我们对整件事才可获得完整的观察——如同自空中鸟瞰大地一样,树木、道路等历历尽收眼底,你无法假装有什么东西看不见。

  我们也必须检视恐惧与企盼。如果恐惧死亡,我们应该检视它;如果恐惧年老,我也应该检视它。如果一个人因为自觉哪里长得丑陋而感到不自在,或有某方面的无能或身体的缺陷,他也应该加以检视;此外,我们也应该检视自我的心理形象,或者任何自己感到不满意的地方。当你第一次做这种检视时,见开始会感到非常痛苦,就像梵天禁不住放声大哭所显示的一样,不过这却是唯一的办法。有时我们碰触到自己不敢正视的大痛处,但我们仍必须坚持做下去;藉由深入自己的痛处,我们终能真正做到统驭自己,并首次对自己获得完全的了解。

  到这里,我们已探索了负的一面,同时对正的一面可能也有一些概念。我们还谈不上成就了什么,只不过刚开始基本的收集肥料的工作而已,如今须要研究它,看能如何加以利用。

  到这里,我们已经建立了正面的观点,同时有了某种程度的了解,这就是所谓真正的理论,虽然仍只是理论,不过你不要扔掉它,事实上,你应该培养这种理论,继续在智力方面下工夫;当然,推理的工作只能做到某种程度,不过你仍然要继续做下去,但别去参考书籍、演讲或座谈之类,那必须是自己用心去沈思,不假他人的研究,如此,你自己的理论才能开始发展,并形成独特的风格,然后,你开始发现自己所行的各种具有正面意义的事以及本身所具有的菩提,你开始认识自己的才能——创造这了不起的理论的才能。

  到这个阶段,一个人常会觉得自己已臻某种悟境,但这种想法却是错误的。一个人很自然地会对这首次的发现感到无比兴奋,心中充满喜乐、幸福,不过他仍必须继续前进。因此,对这些事看过、研究过、探索过之后,我们发现自己的理论并非就此打住,不像由读哲学书籍或佛经而得的一般理论那样;相反地,理论会继续下去、会有继续地调查与继续地发现——当然,它有时也会停止。

  有时一个人太著迷了,追求得太过急切,以致到了某种程度后,他无以为继而停顿下来。这并不表示有某种突破或阻碍,而是这个人对某种观念想得过多,好奇、分析的心用得过火了。因此,他必须换一种方式,去掉急切、去掉著迷,改为一步步走来,像佛经中所说的:依大象的步调。你一定要走得很慢,完全不动声色地走,但是,你走得很有尊严,一步一步地,像大象在丛林中走动一般。

  因此,你持续的奋斗可能是个很缓慢的过程,但是,密勒日巴说:[慢慢地加紧脚步,那么你将会很快到达。]到那个时候,理论不再是理论了,它也是一种想像,因此许多想象的东西会产生。这种想像甚至可能是某种幻觉,不过,我们仍然不要抛弃它,我们不将它视为误入歧途而必须急著返回正路。事实上,我们可以善用这些想像。

  如上所述,理论带来想像,而想像即是直觉知识的开端。我们由此发现自己所具有的惊人想象能力,于是我们继续一步步地走下去了。在下一阶段,我们会超越想象——这绝不是幻觉。我们具有某种比想象更真实的东西,虽然它仍带有想像的色彩。它的轮廓是由这种想像勾勒装饰的,但同时其中有其他的东西。就像读一本童书,那是写给孩子们的纯属虚构的故事,不过里面还是有某些涵义——也许作者将自己的经验简化,或试著以孩童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你会在书里发现某种东西。就这点来说,任何一则故事也莫不如此——那种想像绝不仅是幻觉,而是真实的想像。如果我们回头去看理论,或者循著旧路走回我们踏出的第一步,这样似乎很累人,甚至没有必要,但事实不然,我们绝对没有浪费时间。

  你已经将肥料均匀地撒在田里,如今该播种,然后等着庄稼生长了。那是初步的准备工作,现在我们可以进行探索。探索的工作其实已经开始展开,我们有许多问题想问、许多事情仍无法确定,然而事实上,在那个阶段,我们并不真正须要发问,或许是我们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只需别人加以肯定而已。问题就像洋葱皮的表层,只等你将它剥开,答案即将出现——这就是伟大的佛学逻辑与哲学大师无著(Asanga)所谓的[直观(the intuitive mind)]。

  一位研究真逻辑的人,他可以在直观中发现答案——即对手的态度——就存在于我们本身。因此我们毋须去寻求答案,因为它已包含在问题当中了。重点在于,我们必须深入问题的核心,这就是逻辑的真义所在。到了这个阶段,我们已经到达有某种感觉的程度,想像已变成一种感觉了;有了那种感觉,就如同已经抵达大门口。

  

  

《动中修行·菩提田中的经验之肥》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动中修行·传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