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三集▪P3

  ..续本文上一页解,发广大心」,这是理,明理发的大心。前面是不明理,完全是在事上发的大心。慈悲心重,见到别人有苦难,怜悯的心自然生起,这属于事。这个是有大智慧,他对于事实真相完全了解。信、解,这个信跟解有一定的纯度,怎么说?对于这些事实真相他证得了,他要没有证得,这个信不是真信,佛法里叫正信,不是真信。正跟真有差别,真是自己亲证,正是听佛菩萨所说的完全能够理解,而生的信心,不是迷信,但不是亲证,亲证是真信。解是真解,真正知道诸法皆如幻梦。像今天这些量子力学家,他们看到这些宇宙之间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他真把它搞清楚了。而跟佛法里面讲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佛说的,今天量子力学家把它证实了。

  所以,所有一切现象是非有非无,你不能说它有,它当体皆空,了不可得;你不能说它无,它这个现象明明就摆在你面前。这是一回什么事情?相是幻相,怎么叫它幻相?它剎那变化。它的变化,我们过去很难体会,看到弥勒菩萨跟世尊的对话,我们渐渐体会到、理解到了。再看到科学报告,最新的科学讲弦的理论,弦就是动,像弹琴一样,我们把它弦拨动之后,你看弦发出那个声音、那个波动。他说我们的现象全是从波动里头产生的,这个波非常微细、又非常快速。他们把物质分析,分析到最后,物质没有了,波动看到了。原来物质的本质是这个东西,是波动的现象。波动怎么产生的?念头产生的,起心动念就是波动,起心动念从来没停止过。如果停止,精神现象跟物质现象就都没有了,只要一停止就没有了。而且怎么样?很难停止,除非你自觉,你要不觉,你的妄想非常多,念头非常多。

  所以只有修禅定的人,真正想把念头放下,修不起心、不动念,这样的人可以能得到。只要念头控制住了,这个人就会长寿,这不就跟实报土是一样的意思吗?实报土的人就是不起心不动念,所以他人无量寿,他没有生灭。或者什么?他生灭速度减缓了,慢了。念头又多,念头又快速,寿命就会短,这是有道理的。人一切很缓慢的,这个人寿长,这个人有福报,显得很稳重,都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觉察得到、体会得到。外国人学的是速度要快,他们讲科学,中国人不是的,中国人讲哲学。你看曾国藩的家书、家训,写信给他的晚辈,时时刻刻提醒他,行住坐卧动作要缓慢。虽然家庭是很富贵,要怜悯下面的佣人,他们也是人、也是父母所生,要尊重他们,不可以轻慢他,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自己做。真难得!他的子弟、晚辈都会做家事,家里佣人虽然多,自己要工作,不是样样叫人侍候。教得好!所以要有家教。曾国藩的后代在现在都还不错,在台湾曾宝荪是他的后代,大学教授。所以家教严,后代昌盛,他明理,守规矩。

  所以一切法,真的,我们一定要学大乘菩萨这种心态,一切法非有非无,离言绝虑,你要用言语去说说不清楚,你用思惟想象你也想不清楚。离言绝虑就清楚了吗?没错,真的会清楚。离言绝虑是什么?你心定了,定了的时候就照见,不是用思惟想象见到的,他一看就见到、一听就明白了,不需要用思考的。就像惠能大师所表演的,无论是什么时候,无论什么问题你请教他,他都能够给你圆满解答。他没有通过思虑,思虑是意识,他不用心意识。依此信解,发广大心,广大心就是四弘誓愿。你看有这样的信解,这个信解是大乘,这个信解是法身菩萨,这不是普通人。

  「虽不见有烦恼善法,而不拨无,可断可修」。你看,知道烦恼是假的,善法也是假的,他还很认真的去断烦恼、去修法门。这什么意思?谁在做?释迦牟尼佛不就是在表演吗?我们看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全做出来给我们看,严持戒律,断恶修善,改邪归正,释迦佛常常在干,做给我们大家看的,他就用这个方法来教学。不做出来别人不相信,做出来然后再说。真照这样做了,有人看到就有疑惑、有问题,提出来向佛请教,佛再细细给他说明,结集就成为一部经典。全都是在教学,教学的方法妙极了。中国古德所谓的善教者,一个会教学的人,「先行其言」,把你所说的老早就做到了。佛所制定的那些戒律他全做到,他没做到,他决定不说。所以大家对他有信心,听他的话,他不欺骗人。没有一桩事情是做得勉强,一切事在世尊,真的是像水到渠成,自自然然,能感化一切众生。

  「是故虽愿悉断悉修,而不违于无愿三昧」,无愿三昧就是空、无相、无作,大三空三昧。他断烦恼,他修法门,心地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起心、没有动念,与大三空三昧相应。「虽愿皆度无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故能随顺于空无相」。他知道事实真相,所以不着相,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能把所有这一切在迷惑颠倒的众生唤醒,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自己没有居功,没有觉得我做了多少好事,没有。这是什么?三轮体空,作而无作,无作而作。现在人做了一点都着相,着相是求福,不着相是与性德相应。不着相在佛法叫功德,着相叫福德。

  达摩祖师跟梁武帝的谈话很清楚显示出,梁武帝所做的着相了,达摩祖师点醒他,那是福德,不是功德。梁武帝听了很不舒服,他误认为那是修功德。向达摩祖师请教,他在佛门里面做的这些好事,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功德是了生死出三界。信愿持名是功德,不是福德,因为你求生净土,求生净土是为了圆成佛道,成佛道是为了普度众生,它是功德。如果还有自己名利夹在里头,这就是福德。世间人做事都留痕迹,留痕迹而不着相是功德,如果留痕迹着了相,统统变成福德。事上看好像没什么两样,从理上看差别很大。所以说是你为什么要做的?作而无作,无作而作,那是佛与法身菩萨,不是凡人。一有作为就变成了人天福报,简单的说就是离相跟着相,着相是人天福报,离相决定往生。

  但是净宗着相也能往生,我们就晓得,着相往生决定在下面二土,方便土跟同居土;不着相往生肯定在上面二土,实报土跟寂光土。在极乐世界好像是没有差别,其实有差别,上二土成佛快,下二土成佛的时间长,不一样。大乘佛法里面的大,大在哪里?大在不着相。小乘之小,就是小乘在着相,见思烦恼断了还是着相。身相不执着了,不执着身是我,我见没放下。《金刚经》上讲的我相放下了,我见没放下。我见是什么?末那识里头的我见,这个东西难,还是有我执。在四圣法界,我见放下,他就证得初住菩萨,无明破了,他往生实报庄严土,离开十法界了。可见得十法界最后这个关口,跟我见有很大的关系。《金刚经》经文不长,它可以分为前半部跟后半部,前半部教人破四相,四相破了,脱离六道轮回,生四圣法界;后半部教你破四见,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这四见破了,什么地位?别教初地,圆教初住,你就能离开十法界,生实报庄严土。后半部比前半部深得多,后半部是法身菩萨的境界,前半部是二乘、权教菩萨境界。

  凡夫最难摆脱的就是我见,念念当中没有把我忘掉,不知道我是假的,我不可得。佛法里面「我」的定义,最重要的,第一个是主宰的意思,你想想看我能做主吗?第二个意思是自在的意思,我能自在吗?两个意思都没有,那就是假的。我自己能做主,我能不生不灭吗?我能够不病不死吗?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可以做到,前面我们学过,他确实有法身、般若、解脱。这三种里面都有常乐我净,那个我是真我,不是假我,真能做主,真得自在,绝不是假的。佛法里头有我有真我,我们这身体上没有,我们的一般概念上也没有,也就是说八识里头没有。八识里面末那识那个我是假的,我见、我爱、我痴、我慢,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在六道里面,这个东西是染污的根源,所以称它作染污意,染污的根就从这儿来的。现在这个社会染污到了极处,根是什么?根就是末那,末那是严重的染污,第六意识是严重的妄想,全想错了。末那是意根,全部也错了。把圣贤的教诲、佛菩萨的教诲全都抛弃,这里面全是烦恼习气,一点智慧都不存在了。所以造成现前的果报,只有学大乘的人,才能把这个因果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度众生不存能度所度,故能随顺于空无相。「如经言: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是《金刚经》上的话。「乃至广说故,如是发心不可思议,是明顺理发心相也。」这是把顺事发心跟顺理发心说出来。「随事发心,有可退义,不定性人,亦得能发」。随事发心容易,为什么?他会退转,这不定性的人也能发,发得快退得也快。「顺理发心,即无退转」,他不退转,是什么人?「菩萨性人,乃能得发」。菩萨用真心,真心不会有变化;凡夫用妄心,妄心性不定,遇缘就退了,他不是菩萨,菩萨发心他不会退转。「如是发心,功德无边」。发心要不退才行,这个不是随便口头上说说就能算数,自己对自己不能把握。中国古人所谓「盖棺论定」,等你死了,棺材盖盖好了,才能论定你的一生。这就是说你活在世间,那个心有变化,是不定性的,遇到善缘,善事好,遇到恶缘,那也不错,贪瞋痴慢就起来。「设使诸佛穷劫演说彼诸功德,犹不能尽」,这个赞叹非常殊胜。菩萨发心永不退转,这个功德假使诸佛穷劫演说彼诸功德,犹不能尽,说不完,真的,就有这样的功德。「元晓师所谓随事发心,即前文之缘事菩提心;其顺理发心,即前之缘理菩提心。以《宗要》较详,故备录之。」《宗要》里头,元晓师《宗要》讲得比较详细,全部节录在此地。

  「又《劝发菩提心文》曰:发菩提心,诸善中王。」这是《发菩提心论》里面的一句话。善,善中之善是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一切时、一切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觉而不迷,所以它可贵。它的体是真诚,它的作用,对自己,我们最近二十多年来讲菩提心,自受用我就用《无量寿经》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觉」,自受用。清净心、平等心、觉心,祖师大德常常讲的深心,深心不好懂。古大德批注什么叫深心?好善好德之心。我们读《无量寿经》,经题上说得这么清楚,「清净平等觉」多好!我就用这个做深心,来解释深心,深心就是清净、平等、正觉。他受用就是慈悲。我用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就是菩提心。真正发心了,发这个心,我们在日常生活用的是这个心,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都是用这个心,这个人是真菩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你走的是菩萨道。菩萨道是什么?「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我用这二十个字,很简单、很好记。心是菩提心,行是菩萨行,用这种心行来念佛求生净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看破、放下」,章嘉大师教的,妙极了!看破是了解事实真相,一切法如梦幻泡影。《金刚经》上说的这四句偈,「一切有为法」,有为是有生有灭,说的十法界,十法界是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对于一切现象不能贪恋、不能怨恨。怎么对待?慈悲,慈悲就是一般讲的爱心。现在许许多多的信息传来,应付灾难最重要的一个心态就是爱心,怎样去发挥这个爱心,讲得有道理。江本博士做实验,发现爱跟感谢水结晶的图案特别美,他问我,这个爱跟感谢是不是宇宙的核心?我告诉他一点都不错,这是性德里头的第一德,自性里头第一德就是爱心。

  中国伦理就是用这个为基础,「父子有亲」,那亲爱。这个亲爱没有条件,没有人教,是自性里头的。小孩出生谁教他?三、四个月表现非常明显,你细心去观察就看到了。所以中国的教育,就是从这个爱心发扬光大。中国教育第一个目的,如何保持这个爱心永恒不变。第二个目标,如何将这个爱心扩大,爱家族、爱社会、爱民族、爱国家,「凡是人,皆须爱」,把它发扬光大。所以中国的教育,几千年,爱的教育。在佛法叫慈悲,不叫爱。为什么叫慈悲?爱里面有智慧、有理性,就叫慈悲。因为在一般世间,爱里头有感情,情是染污,那不是真爱,真爱是有理性、智慧;也就是智慧的爱是叫慈悲,感情的慈悲叫爱,这个不一样。事相上好像没有分别,用心不相同,一个是理智的,一个是感情的,差别在这里。

  好,今天时间到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三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