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等八年,等于说中学,准备上大学,八年方等大学的预备班,加上前面小学,二十年,二十年的基础。他的学生常随众,一生跟着他的天天学习二十年,人数经上记载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这世尊的弟子。临时来参加的不算,这是长期跟他的,佛走到哪里跟到哪里,二十年之后这才讲大乘,「观法如化,三昧常寂」,这就是大乘。没有前面二十年基础,听这个怎么能听懂!中国人知道佛经里头有部《金刚经》,《金刚经》是二十年之后讲的,不是对初学讲的。这个大乘讲了二十二年,我们就晓得,他讲经四十九年,差不多是一半的时间,佛主要就是要说这个东西,但是前头二十年的基础。
今天大乘很难,难在哪里?没有根基,现在特别艰难,中国古时候还好,古时候中国传统文化是大乘佛法非常好的基础。你看大乘法,在中国唐朝中叶之后,我们这些祖师大德小乘就不学,直接学大乘,用什么来做基础?用儒跟道。所以儒释道就变成一家,学儒他也学佛、学道,学道也学佛、也学儒,学佛的人也学儒、也学道。要用儒跟道做基础,没有儒跟道的基础,大乘佛法入不了门。我们中国疏忽了传统的教学两百年,现在再恢复非常艰难,典籍在,你没有办法学,你没有条件。为什么?学习古圣先贤的东西,最重要就是诚敬,没有这两个字你进不了门,再好的老师给你讲没用,你听不懂。所以印光大师讲,一分诚敬一分收获,十分诚敬你有十分收获。没有诚敬,你来听听不懂的,你心浮气躁,你对他有怀疑。诚敬心到哪去找?诚敬从哪里来?诚敬从孝顺父母来的,现在找孝顺父母没有了,不懂得什么叫孝。
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偏偏中国自古非常重视孝道,所以佛法在这片土地它成就了。对它来讲是最理想的修学环境,这边人都讲孝道,有孝才能尊师,佛经上讲的这是最高指导的原则。怎么学?从哪里学起?第一句「孝养父母」,第二句「奉事师长」,第三句「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头一个是孝顺,不孝顺就完了,根没有了,怎么学都是属于知识不是学问,没有智慧。今天难在哪里?就难在这里,到哪里去找一个孝顺父母、尊师重道的?找到这种人才是继承圣学的基础,这个人有这个基础、有这个条件,他能够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能够继承大乘佛法。没有这个条件,不行,再好的环境、再好的老师都没用。
孝亲尊师没人看到,没人教学。我算是非常幸运,小我三岁的完全不知道,我们幸运生长在农村,生长在一个明清汉学桐城派的发源地,沾这个光。这个光是什么?读书的风气很重,乡下小朋友都念书,这个一般有也不多。这个地区庐江、桐城、舒城,这三个城市桐城派的地盘。我六、七岁的时候上私塾,私塾在一个祠堂里面,宛氏宗祠,我们跟宛家有亲戚,我的姑妈嫁到他们家里,所以我上私塾念书是在他们的祠堂。上学的那一天,父亲带着礼物、带着我就上学校了,在祠堂大殿,大殿是供了一个大牌位,孔子的牌位,「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我们都记得很清楚。老师站在一边,同学是站在两旁,先跟孔老夫子的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礼,拜孔子。拜完孔子之后,父亲请老师上座,坐在孔子牌位底下有个太师椅,老师坐在那边,我的父亲在前面,我在后面,对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再送上礼物。我们的父亲对老师三跪九叩首,我们跟在后头,能不听话吗?请老师隆重。我们进学堂,个个人都要行这个大礼,这是老师跟父亲这样一个表演,让我们这小孩看到,一生不敢不听老师的话。
老师接受家长这样隆重的礼遇,如果不好好的教导学生,他怎么对得起人家家长!跟现在学校完全不同。那个时候,真的师徒如父子,老师关怀学生,比照顾儿子重要,儿子没出息没关系,只要把学生教好,他的光荣。如果他有私心,教儿子不教徒弟,将来人家就会骂死他。所以做老师一定把学生摆在第一,师徒如父子。老师的儿女跟自己的亲兄弟没有两样,一生要照顾、一生要帮助他。所以老师把学生教好了,他的后代就无忧无虑,学生发达了一定照顾他。现在这种感情没有了,道义也没有了。我们那个时候这点礼节,都是最后的,我弟弟是完全不知道,他没有见过,他也没有听过。他四岁离开乡下搬到城里去住,所以四岁之前事情完全不知道。私塾是家学,聘请老师那个礼节更隆重,那不是父母,是祖父母、曾祖父母这老一辈他们精挑细选,哪个老师有德行、有学问、有爱心,懂得教学的方法,打听、搞清楚之后再去礼请。那个老师请来的时候,全族的人没有一个人对老师不恭敬的,老祖宗尊敬,还有谁敢不尊敬?真的是奉事师长。
奉事师长是我们的先人、先辈做给我们看,我们知道对老师尊重。这点东西从小学的,在台湾真的就占了便宜,我跟方东美先生不认识,没有任何关系,也没有人介绍。我只知道他是桐城人,自己写一封信给他,就攀同乡的关系,目的是想旁听他的课程。他回我一封信要我到他家里见面,见面他问我的学历,我说我只初中毕业,高中念了半年,就逃难到台湾来。抗战期间失学了三年,就是三年没读书。老师问我,你有没有说假话?我说不敢欺骗老师。他说你写的文章、写的信,我们台湾大学的学生写不出来。我说这一点我虽然失学多年,但是没有离开书本,喜欢读书。这个他就明白,他告诉我,六十一年前的话!他说现在的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你要到学校去听课,你会大失所望。当时这个话我听不懂,不了解实际状况,十几年之后我完全明白,到学校去真的会大失所望,老师不认真教,学生也不想学,那我们到学校去学什么?所以老师就说,你每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我给你上两个钟点课。每一个星期天,没有缴一分钱学费,这不是普通老师,这是世界著名的哲学家,真的太难得了。我们是喜出望外,这根本都不敢想的。我们缘是这么结下来的。
他把佛法介绍给我,我跟他学哲学,他给我讲一部「哲学概论」,最后的单元就是佛经哲学。我就向他老人家请教,我说佛教是宗教、是迷信,它怎么会是哲学?老师告诉我,你年轻,我那时候二十六岁。他说你不懂,释迦牟尼(他没有说佛),释迦牟尼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把我以前错误的观念扭转过来!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得要细细观察,方老师是不是真的在学?他要不是真学,我不会相信。结果转转看老师书桌上真的摆的佛经,我跟他二十多年,发现他没有一天不读经,他真干。
我就向他请教,你的佛从哪学来的?告诉我,抗战期间他在中央大学教书,他二十几岁就是出名的教授。有一段时期生病,朋友介绍他到峨嵋山去养病,他说在山上,山上空气好,修养是很好的环境。没有报纸、没有杂志什么都没有,就佛经,把佛经拿来消遣看看,愈看愈有道理,这样就进入了佛法,研究佛法。发现到哲学、科学上不能解决的问题,大乘经教里全有,这个不得了,所以他一生就没有离开佛法。但是他没有皈依,他也没有找哪个和尚,没有,完全是自己学习。真有成就,重要的经文他都能够背诵,真没有话说。晚年二十多年,在学校开课全是佛经,大单元,一个单元讲一个学期、讲两个学期,讲「大乘佛学」、「魏晋佛学」、「隋唐佛学」,他开这样的单元。晚年台湾大学退休,辅仁大学请他去,在博士班开「华严哲学」。我是这样入门的,把它统统搞清楚我才出家的。
出家,章嘉大师劝我的,劝我出家,因为我在台湾一个人,没有后顾之忧,叫我出家,教我学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教了四十九年。我出家开始教学三十三岁,教到今年五十四年,这是一门大学问。中国老祖宗了不起真有智慧,把佛教请到中国来,英国汤恩比曾经说过,古时候中国人心量很大,能包容异族文化,就是指的佛教,佛教是印度的,能够包容。佛教丰富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这真的,把道家、儒家都提升,用佛经来解释儒家经典,解释道家经典,就提高了,真能解决问题。可惜现在没有人讲,没有人真正学,我们看到这个样子,好像要衰灭的样子。佛教在中国疏忽了两百年,两百年之前是很兴盛的样子,寺院庵堂都讲经教学,现在全变质了。
方老师教我,嘱咐我一句话很重要,他给我讲,佛经哲学不在寺庙。我说为什么不在寺庙?他说从前寺庙的出家人有学问、有道德,真正是帝王师,帝王这些国家领导人遇到困难不能解决向他们请教,真有这个本事。现在出家人不学,不读经,佛经哲学在哪里?在经典。这他指我的一条路,这个指导非常重要。如果他没有预先说明,我到寺庙去参观,问问这些出家人,我对老师的话会打折扣、会怀疑;他这样一讲,我明白了,现在人不学,那就没法子。他说经典,我们学佛一定从经典下手。经典头一个恭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百分诚敬得百分利益,一点都不假。
方老师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非常感激他,我这一生的确是享受到最高的享受,身心健康,没有杂念、没有邪思,没有任何压力。我的工作很自在,一天喜欢讲几个钟点讲几个钟点,不受任何人约束,现在体力还可以每天讲四个小时。年轻的时候大概有个二、三年,那个阶段我一天讲九个小时,上午三个小时,下午三个小时,晚上还讲三个小时。欢喜,愈讲愈欢喜、愈学愈欢喜,人生活在欢喜当中,这就是幸福、快乐、美满。方老师讲人生最高的享受,不是在地位,不是在财富,与那个毫不相关,快乐,法喜充满。这么好的东西没有人认识,可惜!在我们这个时代,科学给我们的方便,我们用卫星、用网络,网络用了将近二十年,卫星整整十年,一个小地方讲经教学,跟大家分享,全世界都可以收看到。现在收看方便,只要有计算机就可以收看,计算机是没有任何障碍的。从计算机收看我的这个网络,从网络就可以能收看卫星,一台计算机就够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三0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