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等八年,等于說中學,准備上大學,八年方等大學的預備班,加上前面小學,二十年,二十年的基礎。他的學生常隨衆,一生跟著他的天天學習二十年,人數經上記載的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這世尊的弟子。臨時來參加的不算,這是長期跟他的,佛走到哪裏跟到哪裏,二十年之後這才講大乘,「觀法如化,叁昧常寂」,這就是大乘。沒有前面二十年基礎,聽這個怎麼能聽懂!中國人知道佛經裏頭有部《金剛經》,《金剛經》是二十年之後講的,不是對初學講的。這個大乘講了二十二年,我們就曉得,他講經四十九年,差不多是一半的時間,佛主要就是要說這個東西,但是前頭二十年的基礎。
今天大乘很難,難在哪裏?沒有根基,現在特別艱難,中國古時候還好,古時候中國傳統文化是大乘佛法非常好的基礎。你看大乘法,在中國唐朝中葉之後,我們這些祖師大德小乘就不學,直接學大乘,用什麼來做基礎?用儒跟道。所以儒釋道就變成一家,學儒他也學佛、學道,學道也學佛、也學儒,學佛的人也學儒、也學道。要用儒跟道做基礎,沒有儒跟道的基礎,大乘佛法入不了門。我們中國疏忽了傳統的教學兩百年,現在再恢複非常艱難,典籍在,你沒有辦法學,你沒有條件。爲什麼?學習古聖先賢的東西,最重要就是誠敬,沒有這兩個字你進不了門,再好的老師給你講沒用,你聽不懂。所以印光大師講,一分誠敬一分收獲,十分誠敬你有十分收獲。沒有誠敬,你來聽聽不懂的,你心浮氣躁,你對他有懷疑。誠敬心到哪去找?誠敬從哪裏來?誠敬從孝順父母來的,現在找孝順父母沒有了,不懂得什麼叫孝。
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偏偏中國自古非常重視孝道,所以佛法在這片土地它成就了。對它來講是最理想的修學環境,這邊人都講孝道,有孝才能尊師,佛經上講的這是最高指導的原則。怎麼學?從哪裏學起?第一句「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第叁句「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頭一個是孝順,不孝順就完了,根沒有了,怎麼學都是屬于知識不是學問,沒有智慧。今天難在哪裏?就難在這裏,到哪裏去找一個孝順父母、尊師重道的?找到這種人才是繼承聖學的基礎,這個人有這個基礎、有這個條件,他能夠繼承中國傳統文化,能夠繼承大乘佛法。沒有這個條件,不行,再好的環境、再好的老師都沒用。
孝親尊師沒人看到,沒人教學。我算是非常幸運,小我叁歲的完全不知道,我們幸運生長在農村,生長在一個明清漢學桐城派的發源地,沾這個光。這個光是什麼?讀書的風氣很重,鄉下小朋友都念書,這個一般有也不多。這個地區廬江、桐城、舒城,這叁個城市桐城派的地盤。我六、七歲的時候上私塾,私塾在一個祠堂裏面,宛氏宗祠,我們跟宛家有親戚,我的姑媽嫁到他們家裏,所以我上私塾念書是在他們的祠堂。上學的那一天,父親帶著禮物、帶著我就上學校了,在祠堂大殿,大殿是供了一個大牌位,孔子的牌位,「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位」,我們都記得很清楚。老師站在一邊,同學是站在兩旁,先跟孔老夫子的牌位行叁跪九叩首的禮,拜孔子。拜完孔子之後,父親請老師上座,坐在孔子牌位底下有個太師椅,老師坐在那邊,我的父親在前面,我在後面,對老師行叁跪九叩首的禮,再送上禮物。我們的父親對老師叁跪九叩首,我們跟在後頭,能不聽話嗎?請老師隆重。我們進學堂,個個人都要行這個大禮,這是老師跟父親這樣一個表演,讓我們這小孩看到,一生不敢不聽老師的話。
老師接受家長這樣隆重的禮遇,如果不好好的教導學生,他怎麼對得起人家家長!跟現在學校完全不同。那個時候,真的師徒如父子,老師關懷學生,比照顧兒子重要,兒子沒出息沒關系,只要把學生教好,他的光榮。如果他有私心,教兒子不教徒弟,將來人家就會罵死他。所以做老師一定把學生擺在第一,師徒如父子。老師的兒女跟自己的親兄弟沒有兩樣,一生要照顧、一生要幫助他。所以老師把學生教好了,他的後代就無憂無慮,學生發達了一定照顧他。現在這種感情沒有了,道義也沒有了。我們那個時候這點禮節,都是最後的,我弟弟是完全不知道,他沒有見過,他也沒有聽過。他四歲離開鄉下搬到城裏去住,所以四歲之前事情完全不知道。私塾是家學,聘請老師那個禮節更隆重,那不是父母,是祖父母、曾祖父母這老一輩他們精挑細選,哪個老師有德行、有學問、有愛心,懂得教學的方法,打聽、搞清楚之後再去禮請。那個老師請來的時候,全族的人沒有一個人對老師不恭敬的,老祖宗尊敬,還有誰敢不尊敬?真的是奉事師長。
奉事師長是我們的先人、先輩做給我們看,我們知道對老師尊重。這點東西從小學的,在臺灣真的就占了便宜,我跟方東美先生不認識,沒有任何關系,也沒有人介紹。我只知道他是桐城人,自己寫一封信給他,就攀同鄉的關系,目的是想旁聽他的課程。他回我一封信要我到他家裏見面,見面他問我的學曆,我說我只初中畢業,高中念了半年,就逃難到臺灣來。抗戰期間失學了叁年,就是叁年沒讀書。老師問我,你有沒有說假話?我說不敢欺騙老師。他說你寫的文章、寫的信,我們臺灣大學的學生寫不出來。我說這一點我雖然失學多年,但是沒有離開書本,喜歡讀書。這個他就明白,他告訴我,六十一年前的話!他說現在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你要到學校去聽課,你會大失所望。當時這個話我聽不懂,不了解實際狀況,十幾年之後我完全明白,到學校去真的會大失所望,老師不認真教,學生也不想學,那我們到學校去學什麼?所以老師就說,你每個星期天到我家裏來,我給你上兩個鍾點課。每一個星期天,沒有繳一分錢學費,這不是普通老師,這是世界著名的哲學家,真的太難得了。我們是喜出望外,這根本都不敢想的。我們緣是這麼結下來的。
他把佛法介紹給我,我跟他學哲學,他給我講一部「哲學概論」,最後的單元就是佛經哲學。我就向他老人家請教,我說佛教是宗教、是迷信,它怎麼會是哲學?老師告訴我,你年輕,我那時候二十六歲。他說你不懂,釋迦牟尼(他沒有說佛),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把我以前錯誤的觀念扭轉過來!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得要細細觀察,方老師是不是真的在學?他要不是真學,我不會相信。結果轉轉看老師書桌上真的擺的佛經,我跟他二十多年,發現他沒有一天不讀經,他真幹。
我就向他請教,你的佛從哪學來的?告訴我,抗戰期間他在中央大學教書,他二十幾歲就是出名的教授。有一段時期生病,朋友介紹他到峨嵋山去養病,他說在山上,山上空氣好,修養是很好的環境。沒有報紙、沒有雜志什麼都沒有,就佛經,把佛經拿來消遣看看,愈看愈有道理,這樣就進入了佛法,研究佛法。發現到哲學、科學上不能解決的問題,大乘經教裏全有,這個不得了,所以他一生就沒有離開佛法。但是他沒有皈依,他也沒有找哪個和尚,沒有,完全是自己學習。真有成就,重要的經文他都能夠背誦,真沒有話說。晚年二十多年,在學校開課全是佛經,大單元,一個單元講一個學期、講兩個學期,講「大乘佛學」、「魏晉佛學」、「隋唐佛學」,他開這樣的單元。晚年臺灣大學退休,輔仁大學請他去,在博士班開「華嚴哲學」。我是這樣入門的,把它統統搞清楚我才出家的。
出家,章嘉大師勸我的,勸我出家,因爲我在臺灣一個人,沒有後顧之憂,叫我出家,教我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教了四十九年。我出家開始教學叁十叁歲,教到今年五十四年,這是一門大學問。中國老祖宗了不起真有智慧,把佛教請到中國來,英國湯恩比曾經說過,古時候中國人心量很大,能包容異族文化,就是指的佛教,佛教是印度的,能夠包容。佛教豐富了中國傳統的文化,這真的,把道家、儒家都提升,用佛經來解釋儒家經典,解釋道家經典,就提高了,真能解決問題。可惜現在沒有人講,沒有人真正學,我們看到這個樣子,好像要衰滅的樣子。佛教在中國疏忽了兩百年,兩百年之前是很興盛的樣子,寺院庵堂都講經教學,現在全變質了。
方老師教我,囑咐我一句話很重要,他給我講,佛經哲學不在寺廟。我說爲什麼不在寺廟?他說從前寺廟的出家人有學問、有道德,真正是帝王師,帝王這些國家領導人遇到困難不能解決向他們請教,真有這個本事。現在出家人不學,不讀經,佛經哲學在哪裏?在經典。這他指我的一條路,這個指導非常重要。如果他沒有預先說明,我到寺廟去參觀,問問這些出家人,我對老師的話會打折扣、會懷疑;他這樣一講,我明白了,現在人不學,那就沒法子。他說經典,我們學佛一定從經典下手。經典頭一個恭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百分誠敬得百分利益,一點都不假。
方老師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非常感激他,我這一生的確是享受到最高的享受,身心健康,沒有雜念、沒有邪思,沒有任何壓力。我的工作很自在,一天喜歡講幾個鍾點講幾個鍾點,不受任何人約束,現在體力還可以每天講四個小時。年輕的時候大概有個二、叁年,那個階段我一天講九個小時,上午叁個小時,下午叁個小時,晚上還講叁個小時。歡喜,愈講愈歡喜、愈學愈歡喜,人生活在歡喜當中,這就是幸福、快樂、美滿。方老師講人生最高的享受,不是在地位,不是在財富,與那個毫不相關,快樂,法喜充滿。這麼好的東西沒有人認識,可惜!在我們這個時代,科學給我們的方便,我們用衛星、用網絡,網絡用了將近二十年,衛星整整十年,一個小地方講經教學,跟大家分享,全世界都可以收看到。現在收看方便,只要有計算機就可以收看,計算機是沒有任何障礙的。從計算機收看我的這個網絡,從網絡就可以能收看衛星,一臺計算機就夠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叁0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