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叁一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叁一集)  2012/3/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23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五百六十九頁,第五行當中看起:

  「又《會疏》曰:觀之字」,觀這個字,「即叁觀也。蓋夫叁谛叁觀者,萬行之要樞,菩薩之肝膽也」。這是天臺宗所說的,智者大師建立的,這個概念對大乘修行非常有幫助。佛法的修學,特別是大乘,自始至終就是教我們放下。我在初學佛的時候,那年二十六歲,第一次跟出家人見面,就是章嘉大師,第一次跟出家人,是朋友介紹的。向他老人家請教,我說佛教的殊勝,經典、學問的高深,方東美先生介紹給我了。我說佛教裏頭有沒有方法能讓我們很快的就契入境界?我提出這麼個問題。大師看著我,我也看著他,等他老人家回答。沒有想到,我們這一看看了半個多鍾點,他不說話,一直看著我。這種教學的方式從來沒接觸過。半個多鍾點之後,人好像慢慢入定了,他說了一句話,有。我們馬上精神就振作起來,他又不說話了。大概等了六、七分鍾,告訴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其實就是此地講的叁止叁觀,但是講叁止叁觀我不會懂,這個佛學名詞我不懂。他用這種變通的方法,這個就是智慧,要讓我能聽得懂的,看得破,放得下。

  我好像是懂了,其實這個裏頭意思太深了。看破,是了解事實真相;放下,是真實的功夫。我爲什麼要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人家都要,我爲什麼要放下?很難!所以首先要看破,然後才能夠放下,你知道爲什麼要放下,就懂得了。釋迦牟尼佛在教學講這個問題的時候,是在已經有二十年基礎的人才跟他講。我這是初學,完全沒有進入狀況。初學,但是我提出這麼一個,這是很深很深的問題,大問題,怎樣能夠很快的契入?老師講得一點都不錯。以後我們學了這麼多年,真正體悟到老師教學的善巧方便,一開頭就把最重要的綱領告訴你。實際上大乘,從初發心一直到最高的地位,佛陀的地位,無非就是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再看破,再看破幫助你再放下,這相輔相成。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定功,真功夫!

  今天我們曉得,這世界上的哲學家、科學家爲什麼不能跟佛相比?就是佛放下了,科學家跟哲學家沒放下。如果他一放下,他就成佛了,佛教講,他就成佛了。尤其是現在,像研究宏觀宇宙,我看到他們的報告,根據他們精密儀器去觀察,只能看到全宇宙的百分之十,還有百分之九十的宇宙不見了。這是他們的報告。這個報告我們看得懂,那個百分之九十宇宙到哪裏去了我們知道,他不知道。在淨土裏面講,回歸常寂光了,一般大乘講回歸自性。自性,因爲它不是物質現象,不是精神現象,也不是自然現象,再精密的儀器都沒用處,都看不到它。它在,不是不在,這妙極了!微觀世界講量子力學,是小而無內,他看到的跟佛法相比還差一大段。佛在經典告訴我們,契入境界之後他說沒有大小,大小是假的,不是真的;也就是說,宇宙之間沒有一樣東西是相對的、是對立。大跟小是一對,長跟短是一對,遠跟近是一對,它都是相對的。在自性裏頭沒有相對的,相對的這個現象,這種幻相沒有了。這個境界我們無法想象,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

  所以佛講唯證方知,這個證就是定功,放下就是得定,把你的煩惱放下、習氣放下、貪瞋癡慢放下。這統統放下了,你就回歸到自性本定。就是惠能大師見性時候所說的,第四句所講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它不動。我們有動,念頭在動,前念滅後念就生,永遠在動,不可能不動。不動就成佛了,不動就是大定。所以曉得,自性本來不動,這叫自性本定。修定,修定跟本定相應了,這就成功了。所以這是定中境界。定中境界沒大小,極小的現象裏頭有整個宇宙。這個事情我們也很不好懂,但是今天我們看到芯片,你看你們用計算機,芯片只有指甲這麼大,裏面裝多少東西,一部《大藏經》就裝在這個小芯片裏頭。一部《四庫全書》,他們送那個光盤給我只有十二片,這麼小小片十二片,一部《四庫全書》。怎麼會裝那麼多!你要看了佛經就不奇怪,佛經裏面講一粒微塵,比這個小多了,一粒微塵,肉眼還看不見,整個宇宙的信息都裝在裏頭。不但宇宙的信息,宇宙的現象也裝在裏頭。這個話佛經上有,但是沒人懂。我們看到今天科學的成就,想到佛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這不是我們能夠想象得到的。不能想象的東西,大乘經裏面很多,但我們現在肯定它,全是事實真相。是我們的境界功夫不夠,到這個程度的時候完全就明白了。所以放下就有必要。這都是講的真谛,完全放下了,宇宙真相你就完全看到了。

  六祖惠能他的本事很厲害,你看半夜叁更老和尚召見,在方丈室裏頭。老和尚給他講《金剛經》,惠能不認識字,當然不需要用經典,這是給他講《金剛經》的大意。大概講到四分之一,《金剛經》不長,大概只有五千多字,講到四分之一,他就一下開悟了。他怎麼開悟?他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這一放下就完全明白了。向老和尚報告,就說了這五句話。老和尚一聽,衣缽就給他,立他爲第六代祖,真開悟了。悟了之後怎麼樣?悟了之後沒有一樣不通,這是本能。任何經典,他不認識字,你念給他聽,他講給你聽。不但是佛經,道教的、儒教的,不管什麼東西,你念給他聽,他就能講給你聽,講得一點都不錯。全通了,世出世間典籍全通了。

  所以中國人求學跟西洋人不一樣,中國人求學是希望你開悟,悟了之後,所謂一部經通一切都通,中國人求這個。外國人不是的,外國人求知識,讓你看得多、讀得多、記得多,他靠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儒家都不贊成,孔子所說的,「記問之學,不足以爲人師也」,光記得多不能解決問題,一定要開悟。悟了之後生智慧,智慧能解決問題,沒有後遺症,知識不行。所以我們在這些年來,在過去這十幾年當中,參加十多次國際和平會議,聯合國召開的。我們在這裏結識了許許多多的專家學者,幾乎都是每個國家的精英,討論世界和平問題,化解沖突問題,找不到方法。這是什麼?知識。智慧就有辦法。

  我這是被澳洲兩個大學,校長來找我,邀請我代表學校、代表澳洲參加這個會議。我們提出的方法他們聽了很驚訝,聞所未聞,沒聽說過。但是聽完之後他懷疑,所以散會,我們在一塊交流,在一起吃飯,就有很多人問我,他說法師,你講得很好,但是這個做不到。我也就因爲這個問題,所以我們在湯池辦實驗,因爲跟他們講講不通,不相信,做出實驗來,他相信了。我們在聯合國做報告,實驗成功,我們的聲音就大了,真做成功,不是假的。中國傳統這些東西,古聖先賢的東西,現在還管用。爲什麼管用?它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無論在什麼地方做都管用,無論在什麼時候做都管用。這叫真理,這個不是知識。

  劍橋大學有一位教授,麥大維教授,是現代的漢學家,他到湯池去住了四天。回國的時候,我在香港講經,他到香港來,看我兩次,他在香港住了兩天。我們兩次深談,一次都是叁個小時,兩次六個小時。他非常誠懇,邀請我到倫敦去辦學。我很感激他,承蒙他的好意,劍橋大學在全世界排名第叁。名稱都給我想好了,叫「大乘佛學書院」。英國的學製,大學是學院製、書院製,像劍橋跟牛津差不多都超過五十個學院。我回他話,我說我很感謝你,承蒙你瞧得起,但是我不能去。他說爲什麼?我說你們學校我去過兩次,你們學校的製度,那個框架加給我,我教不了學生。他說你用什麼方法教?我說我沒有方法,我們老祖宗有方法。他聽了很有興趣,老祖宗什麼方法?我就問他,《叁字經》念過沒有?他會背,四書都會背,真厲害!我就告訴他,《叁字經》前面的八句話,是我們的老祖宗世世代代教學最高指導原則。你看他都沒有體會到,他愣住了。

  我說前面兩句話是辦教育的人一定要有這個理念,「人之初,性本善」,你搞聖賢教育,首先肯定人性本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這個善是圓滿的,一切都圓滿,沒有絲毫欠缺,智慧、德行統統是圓滿的,你要肯定這一點。教育的目標,是從我們的習性,習性不善,從習性回歸到本性,這教育就成功了。佛也是這樣教人,你看佛教大乘,首先給你說第一句話,「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你要學佛,首先要肯定這句話,我本來是佛,你本來是佛,他本來是佛,你才成得了佛。你要說我不是佛,那你學什麼?你別學了,你永遠也成不了佛。頭一個就是把這個重要理念告訴你,我們有本性,本性是純淨純善,那就叫佛性。可是第二句講「性相近,習相遠」,從性上來講大家都一樣,都是本善。從理上來講大家都是佛,沒有一個不是佛,平等的。可是現在不是佛,現在不善了,不善是習性,就是習慣。習慣所謂「近朱則赤,近墨則黑」,你跟哪些人在一起,就去傳染來他的習氣。所以性相近,習相遠,這個習性跟你的自性、本性愈來愈遠。所以要教育。「苟不教,性乃遷」,你要是不教他,那個習性跟本性愈來愈遠,那麻煩就大了。怎麼教法?「教之道,貴以專」。我就告訴他,老祖宗教我們,教是貴以專,學只能學一樣,不能學兩樣,一門專攻。

  我說,你們劍橋學校能不能讓我這樣做?讓我這樣做,我願意去,我也去做實驗,把中國老祖宗這種指導原則,學生只學一門課。他說那你怎麼教法?我說我是教學,我不講給他聽的,學生的條件不一定要大學畢業。愈講他就愈愣住了,他說那你要什麼樣的條件?我說我的條件是德行,沒有德行的人不行;第二個要誠敬,真正想學,用真誠恭敬心來學,這是第二個條件;第叁個是文言文。你能夠有這叁個條件,我不管你有什麼樣的學曆都不重要,只要有這叁個條件。根,就是儒釋道的叁個根,你能夠做到,變成你自己日常生活,那你是聖賢的基礎;有誠敬,你就有能力吸收、攝受經典裏頭的精華;…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