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叁一集▪P2

  ..續本文上一頁有文言文,我教你的方法你就能做得到。

  我舉例子說,譬如《論語》這個科目,這本書,我們從《四庫全書》裏頭,《四庫全書》是寶!中國幾千年來這些聖賢,他們的智慧、他們的修養、他們的方法、他們的經驗,統統在這個裏頭,這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善巧方便。因爲中國古人知道,語文是會變的,語跟文字要能夠合成一致的話,就會産生這個問題。現在寫的這些文章,過個二、叁百年,人家就不知道你講什麼東西,語言變了。所以歐洲的拉丁文,它就是語跟文是一致的,你看現在沒人懂。考古專家看這個拉丁文,每一篇都不能看完全的,都在那裏猜,你說多困難!中國老祖宗知道,所以把語言跟文言分開,語言不管你怎麼變法,我這個文言絕對不變,這個很厲害!這個東西不變,你只要學會文言文,你看孔子的東西就跟孔子當面說話一樣,沒改變,原汁原味。這個發明在全世界是最偉大的發明,沒有人知道。

  文言文好不好學?好學,外國人學文言文,兩年就學會了。這是我到倫敦去的時候,我問他們這些學生,都是外國人。你們怎麼學的,學了多久?兩年,不到叁年。還是中國老方法,背書,先學拼音,然後背書。你說我們過去,如果諸位能夠看到民國初年小學生的作文,你就會感到很驚訝。小學生十一、二歲寫的作文,現在大學文學院都寫不出來,它不難!小朋友學的話,小朋友記憶力好,背一百篇古文,他一年就能做到。一百篇古文背下去,不但能看,而且能寫了,哪裏有困難!不教就難,不學就難;你真去教、真去學,不難!

  所以文言文在倫敦不成問題,因爲這叁個學校,其它的我沒有看,我只看叁個學校,這叁個學校漢學系的學生都有能力讀文言文,對它沒有障礙。我在《四庫》裏頭選擇古聖先賢的這些批注、參考資料,告訴學生你自己去看,每天上課你講給我聽。一個小時上課,你講五十分鍾,最後我十分鍾講評,是這樣教法。他說你這一部書大概叁、四個月就學完了。我說沒錯。學完了怎麼辦?學第二遍,第二遍給他不同的參考數據;第二遍學完,學第叁遍。一年學叁遍,十年學叁十遍,叁十遍學下去之後,他就是現代的孔子。這部《論語》通了,其它的東西雖然沒有學過,他一接觸就懂了。所以一經通一切經通,他智慧開了。學一樣東西,他腦子只想一個問題,他不亂。你說現在這種交叉排課,把學生頭腦都搞成漿糊。從小,第一個鍾點學語文,第二個鍾點學數學,第叁個鍾點學英文,東西還沒有吸收,新東西來了,這是把人,人才糟蹋掉了。中國的東西、印度的東西它不是這樣的,一門深入。一門深入就是戒律,就是持戒、守規矩,你就搞一門,你的心是定的,定久了就開智慧。這個方法妙極了!

  我跟李老師學經教、學講經,李老師用的方法是我們中國私塾教學法,一個人一個人教。因爲什麼?每個人根性不相同,智能不一樣,記憶的能力有差別,所以他選的教材不相同,有淺深、長短差別,教你開悟。一部經沒有學完,決定不可以同時學第二種經。我小時候在私塾裏面沒學到東西,太小了,叁十歲的時候跟李老師學經教,這補習,就是一部經,成績真可觀。我記憶力很強,老師給我講一遍,我複講,在一個星期之內,我複講可以能達到九成半。就是老師給我講一個小時,我把他的話重複講出來,我能夠講五十五分鍾。我有這個能力,我有悟性,所以好教!我在他的會下,那時候學小部經,初學都是學比較淺顯的,分量不大的,平均一個月學一部。真有成就感,真歡喜!

  我學這一部,我到佛學院去教,教一個學期。我在臺中住了十五個月,學了十叁部經。我一出家教佛學院,一個學期教一部,一年才教兩部,學生叁年畢業,我才用了六部,還有七部沒用上。所以佛學院很糟糕,那怎麼能成就人?我在臺中,十五個月學十叁部,他們叁年畢業出來,一部都不會講,這怎麼行?教學的方法太重要了!所以現在教學方法把學生都害了,這都有罪。每個學生都有天賦,都能夠教得出來,方法錯了。學生的書包一大堆,背在身上累死了。真正學的就一本書,裝在口袋就可以了,哪有那麼麻煩!真能學到東西,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個法門通,門門都通了,這叫智慧開了。

  我告訴他,東方的東西求開智能,不是知識,你們學校的是知識,不是智能,所以解決不了問題。這是我在聯合國看到的,參加這個會議的人都是博士學位,都是大學教授的身分,知識有,智能沒有。我這樣分析他才了解。我說希望你回去跟學校報告,如果學校同意,我招收學生不受學曆限製,我教學的方法你不幹涉我,我教成功的時候你來考試,考試及格你發文憑,我說我就答應你去。這個他們不敢實驗,這是他們聞所未聞的。東方的教學法、古老的教學方法,真好!

  我有一次在澳洲,陸克文做總理的時候,我跟他談過這個問題。他希望我做一個實驗學校,用中國傳統教學法,依舊把學校規定的課程教完,就是課程不是交叉排。譬如小學,有四門主要功課,我一年教一樣,語文是基礎,最重要的,可以用叁年的時間專教語文,數學教一年,外國文教一年。一年的東西集中在一起教,肯定效果不一樣,學生學得快樂、歡喜,他腦子裏只一樣東西,書就一本。我今年學習的書就一本,沒有第二本,他多快樂,一點壓力都沒有。成績一定好,身體一定好,一定很歡喜。他就要我做實驗,他說這個實驗如果做成功,他帶國會議員來參觀,國會議員通過,就可以搞這個教育改革。那得要辦個學校,要辦個小學來做實驗。我自己也是年齡關系,自己不能操這個心了,還得聘請老師。這真正是個好事情!最理想的是如果有教育單位有這個意思,可以在學校裏用一個班級做實驗,只要一個班級就行了,實驗叁年,效果就完全出來了。學校裏所要求的課程統統把它上完,就是課程是一門一門教,不可以同時教兩門,只要把握住這個原則就行。

  所以教之道,貴以專,學之道也是貴以專。我在李老師那裏學佛教經典的時候,是一門一門學的,進度非常快!我們的學習,老師的指導,學生上臺做報告,就是學講經,老師坐到最後一排,爲什麼?他還要聽到,你的聲音他聽不見不行,你聲音太小了。不像現在可以用擴音器,那個時候沒有這些設備。老師坐最後一排,要他聽得見,這音聲的標准。有一套教學的方法。所以這個,確實東方有東方非常優越的東西,外國人不知道,雖然來學,像這些他都沒學到。我們自己知道要珍惜,要把這個傳下去。這個都得機緣,得等緣分,我們相信會有機緣。

  去年我們找到這兩種書,《群書治要》、《國學治要》。《國學治要》我原本不知道,我只知道唐太宗有這麼一部書,但是沒有見過。常常心裏想著,在講經的時候提出來,沒想到有有心的同學,他們替我找到了,寄來給我。我看到這個如獲至寶!唐太宗這套書,是唐朝盛世就靠這部書成就的。唐太宗做皇帝二十八歲,年輕,治國沒有經驗。他想出一個主意,下命令給魏征,召集幾個大臣,文學修養好的。讓他從叁皇五帝一直到前面近代,二千五百年當中,這些典籍裏頭關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這些話,把它抄出來,節錄出來給他看,這就是《群書治要》。從一萬八千多種書裏頭精挑細選,最後選出六十五種。六十五種裏頭再去摘這些句子,關于修身、齊家、治國這些句子,節錄出來成這本書,大概五十萬字。這部書編成之後,唐太宗也就是真是寶貝,一天到晚手不釋卷。那個時候沒有印刷術,都是手寫的,大概寫了十幾部,分給這些大臣。完全遵照古人這些經驗來治國家,所以造成貞觀之治,大唐盛世,他說靠這部書。他也非常感謝幫他做這書的幾個大臣,他說唐朝這個盛世的功勞是你們的。

  這部書在中國失傳了一千年,唐朝時候,日本、韓國、越南到中國來留學的學生非常多,這個書被日本人帶回國去,在中國失傳了。所以《唐書.藝文志》裏頭沒有說,沒有提到這名字,宋元明清都沒有。書重新再看到是嘉慶做皇帝,乾隆禅讓,乾隆做六十年皇帝,把王位傳給他的兒子,他自己做太上皇。嘉慶登基的時候,日本來道賀,也就是講進貢,對皇帝送一份禮物,禮物裏頭有這套書,中國人才看到。民國初年,商務印書館用的版子,就是用日本原文的版子印的,真難得!這套書,我一看到了非常歡喜,我說國家有救,祖宗之德,還留給我們。從日本傳到中國來,我看序文上寫的,不到十套,就是很少,很少人看過這個東西。我就交給世界書局,臺灣世界書局,印一萬套,分送給全世界,這書將來不會失傳了,這就保存下來了。

  《國學治要》是我想了好多年,因爲早年我在臺灣買了一套《四庫全書》。這從哪裏讀起?怎麼讀法?我就想著,我讓我弟弟,他住在上海,他在複旦教書。我說你能不能找複旦的退休的教授,教文史的,讓他們有時間,退休了有時間,我還送點錢給他們,供養他們。到《四庫》裏面去看,跟唐太宗是一個念頭,對于我們學習漢學,就是學習《四庫全書》,這些文字把它抄下來。他們做了,花了叁年,拿來給我看,不能用。這是什麼?程度問題,對于古籍認知這個程度不夠。沒有想到古人早就想到了,爲我們編了一套《國學治要》。《群書治要》這個治是治國,《國學治要》那個治是治學,就是做學問的,這是經史子集非常完整。他們也大概有不少人,用了八年的時間完成這部書,又四年之後才印出。我得到這一部已經破舊,損壞很多了,還好字沒有傷害,書是一部很破爛的書,字沒有傷到。我也趕快印了一萬套。這是什麼?這是《四庫全書》的鑰匙。懂文言文,有這把鑰匙,你就有能力知道用什麼方法去看《四庫》。《四庫》是寶藏,老祖宗幾千年的智慧、經驗、方法都在裏頭,你能夠吸取,這還得了!所以這兩套書是寶。

  《四庫》我們也怕失傳,第一次商務印書館翻印的時候,我問他總共印多少套?印了叁百套,沒人買,價錢太高…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