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叁二集) 2012/3/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23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五百六十九面第六行,從第二句看起:
「又法之一字,即指一切有情非情,生死涅槃諸法」。這一個字就是「觀法如化」這法字,佛用這個字做爲全宇宙萬事萬物的一個總代名詞。有情,是我們今天講的動物。非情,那就不是有情,我們講的植物、礦物,包括自然現象,都歸在非情這一類;凡是有意識、有念頭的都歸納在有情這一類。另外,生死涅槃是事,所以所有事物都全包了,一樣都不漏,就用這個法字來代表。佛法,佛是覺悟,法就是一切萬事萬物,對一切萬事萬物統統明了,這叫佛法、叫覺法,你完全明白、完全覺悟,不迷惑了。所以佛法無邊,法沒有邊際,你的覺悟也沒有邊際,說的是這個意思。
每一個人,不但每一個人,佛說每一個有情衆生都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是本能,你本來覺悟。佛經上講你本來是佛,這個意思是你本來覺悟,你沒有一樣事情不知道,過去、現在、未來全知道。那現在爲什麼不知道?這不知道叫迷了,迷了就不知道。怎麼迷的?佛告訴我們有叁種煩惱,現在這叁種煩惱你統統具足,你完全都有。第一種叫無明煩惱。無明是什麼?就是不覺,你本來覺,現在不覺了。這是第一個。第二種叫塵沙煩惱。塵沙是形容其多,那是什麼?雜念,我們講心思,妄想、雜念像塵沙那麼多,這很麻煩、很不容易斷。第叁大類叫見思煩惱。見是見解,就是你看錯了,許多事情你都沒有看到真相;思是思想,你想錯了。你把一切問題看錯了、想錯了,這都叫迷,把你的本覺失掉了。那怎麼恢複?佛說得很簡單、很扼要,句句是真話,我們只要能夠把見思煩惱放下,把塵沙煩惱放下,把無明煩惱放下,你的本覺就恢複了,那你就沒有一樣不知道,一般就稱你作佛陀,你成佛了。
成佛就是你一切覺知恢複正常,這個人叫佛陀。所以佛陀是正常覺悟的人,他不是神,他不是仙,他沒有什麼特別。每一個人都是佛陀,問題就是你肯不肯放下,放下就是。那不放下?這叫凡夫,凡夫是迷而不覺,每一天都生活在錯誤的觀念當中,問題就是你看錯了、想錯了。錯誤當中,生活、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這就叫業。業就是事業,起心動念是意業,言語是口業,身體動作叫身業,這叁業都産生錯誤。錯誤不要緊,麻煩是這個錯誤會招來果報。《太上感應篇》所說的,「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你動一個善念,善言,善行,你招來的是福報,動一個惡念招來的是惡報。這就說明覺太重要了,真正覺悟的人不造業,所以他沒有果報。佛陀教育的宗旨就是教我們這一樁事情,教我們覺悟,教我們對于任何事物都能看清楚、看明白,沒有看錯,自自然然知道問題現前該怎樣處理,都是處理到恰到好處,這叫智慧。所以學佛就是學智慧,有智慧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不會做錯事情。法這一個字,首先要認識它。
「如化者,《會疏》曰:非空非假、而空而假」,這譬喻,「則是中谛也」。前面我們講過叁谛,真谛、俗谛、中谛。這個叁谛,真谛是理,是給你講道理;俗谛是講事,是講現象;中谛是講用,我怎樣來用它,這是智慧,這是學問。叁谛是一體,有理、有事,知道怎樣活活潑潑的運用這個理事。一切法不能說它空,也不能說它假,但是它確實是空、是假,這就是你把事實真相看出來了。真相看出來之後,我們就知道怎樣去應付它,怎樣去處理這個事情。這個意思是說,「既言如化」,你既然說這個化是夢幻泡影,「則非絕對空無」,不是什麼都沒有,宇宙之間的奧秘就在此地。
惠能大師見性,他的報告很簡單,告訴我們「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是自性本自具足,沒有現象,它樣樣都不缺。它不是物質現象,也不是精神現象,也不是自然現象,所以我們用我們的身心接觸不到。我們的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可以接觸到物質現象,我們的第六意識,就是思想、想象,能夠接觸到精神現象、自然現象,可是自性它這叁種現象都不是,所以我們就接觸不到。今天科學家用精密儀器去觀察,還沒有離開這叁種現象,如果離開這叁種現象,科學對它沒有辦法,哲學也沒有辦法。所以是科學、哲學探測不到的,這最高峰。能夠探測得到的差不多已經發現了,跟經典上所講的還差一點點,確實差不多,我們估計十年、二十年就跟佛經講的完全相同。阿賴耶邊事,這是科學家的極限。這個極限,是佛在經上說的,它能夠探測到極限。再向上,向上就是心性,明心見性,這個事情科學沒法子。那怎麼辦?大乘教裏面告訴我們,這樁事情「唯證方知」。這個證不能用科學的方法,科學方法做不到。用什麼方法?用禅定,也就是我們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用清淨心、用平等心。清淨平等到極處就豁然大悟,這境界就現前,你完全看到了,不是看不到。心亂看不到,心雜看不到,心裏面有妄想看不到,純淨純善到極處,你就見到了。所以它不是沒有,雖然它一無所有,它能生萬法,整個宇宙是它顯現的。在佛法說,這是自己的真心,是自己的本性。這是說這一切法不是絕對空無,所以叫「非空」。
「若言是有,則只如幻化而已,並非實有」,它不是真有。宇宙之間,現在科學家把它分爲叁大類,這叁大類構成整個宇宙現象,一個是物質現象,一個是信息,一個是能量,歸這叁大類。能量是佛經上講的業相,阿賴耶的業相,業就是波動,它是動的意思。現在科學家發現,整個宇宙都是處于一種波動現象,所以他們用了一個名詞叫「弦定律」。像我們彈琴,這根弦撥動它,它就振動,振動就發出音聲,整個宇宙是從振動當中來的。那我們佛法裏面講基本的物質,就是物質裏頭最小的,小到不能再小,它有四個現象。第一個現象,佛經上用地水火風四個字來代表,地就是它確實是個物質現象,很小,非常小,它是個物質現象,這叫地大。第二個火大,火是我們現在講的帶陽電,現在講帶電,再小它都帶電。第叁個現象,水大,水大是帶陰電,火大是帶陽電,它帶電體。最後一個現象,風大。風是什麼?風是動的,不動就沒有風了,所以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這是講基本的物質四個現象,它有,你能看得見,有一個體積,就是物質現象。它帶陽電、帶陰電,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這個小的物質構成了整個宇宙,星球是它構成的,我們身體也是它構成的。
現在這個最小的東西被我們的量子力學家找出來了,佛經上講的「極微之微」,這是什麼東西?科學的名詞叫微中子,真小,小到我們無法想象。八十年前科學家發現原子,那個時候認爲原子是物質現象裏面最小的,現在發現原子不是最小的,還是相當的龐然大物。原子的組織,有原子核、有中子、有電子,這樣組成的。那一個電子,這是原子裏頭最小的,一個電子。微中子多大?科學家告訴我們,一百億個微中子,一百億個微中子聚集在一起,這個體積等于一個電子,原子裏頭的一個電子。這個東西,佛在叁千年前說出來,被今天科學家證明了,這不可思議。這物質裏最小的,佛經上叫極微之微。這個東西再一分析就沒有了。科學家把它分析,這一分析出來是什麼東西?原來是念頭的波動現象。于是乎科學家恍然大悟,物質從哪裏來?物質從念頭來的,沒有念頭就沒有物質,有物質決定有念頭。
水是物質。日本江本勝博士做的水實驗,實驗出來水有見聞覺知,那是念頭,水會看、會聽、會懂得人的意思,我們動什麼念頭它全知道。在實驗室裏面,我們看到水結晶,善念,它的結晶非常美,反應給我們看的;我們的不善念頭,惡念,它反應出來的圖案非常難看,實驗了幾萬次、十幾萬次,絲毫都不差。江本博士告訴我,這個愛、感恩,這是圖案裏最美的,他說這個東西是不是宇宙的核心?我告訴他,一點都不錯。我說很可惜,你把它找出來了,你沒用上。他說爲什麼?我說你的生活很苦惱,你看到我向我訴苦,身體不好,有疾有病,家庭工作麻煩事情很多,你不快樂。我說我很快樂,我說我用上了。他說你用上了,你用什麼?你實驗那個愛、感恩,我用上了,你沒用上!最可貴的是能把它用在生活當中,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你就沒有白學了。
我說很難得,我告訴江本,不但水有見聞覺知,在佛法裏面講,只要是物質現象,統統有見聞覺知,泥沙有,石頭有,花草樹木統統都有,任何一個物質現象裏面都有見聞覺知。我說你好好去做。他原來不敢碰宗教,認爲宗教是迷信,他是科學家,怕人家把迷信的帽子給他戴。碰到我,沒有法子。我就告訴他,佛教所說的,你們現在實驗的才只一點點,佛教的奧秘太多了。他聽到之後,這才不忌諱宗教,每一個宗教的經典他都拿去實驗,結果實驗都非常好。拿經書,拿著《聖經》、拿著《古蘭經》、拿著佛經去做實驗,給這個水看,結晶都非常美。他把五個宗教混合在一起,擺在水面前做實驗,還是很美,這宗教團結。現在他不忌諱了。宗教裏頭有最美的東西、有最好的東西,你要是不要它,那你自己受的苦難自己要承當,這都是事實。所以江本跟我就做成好朋友了。
都是講的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相。你了解它,你可以受用它,但是你不能占有它,爲什麼?它不是真的,叫剎那生滅。波動現象裏面,就像昨天我給你講的,像電影裏面的畫面,你可以欣賞它,你得不到它,你也沒辦法控製它。你可以享受,不要有占有的念頭,不要有控製的念頭,你就得大自在,你就過佛菩薩的生活。想占有、想控製,那叫自找苦吃,錯了。所以整個宇宙是一家、是一體。就像中國古時候大家庭一樣,每一個人跟家庭是一體。我是誰?家庭就是我,我就是這個家庭。我點點滴滴的貢獻付出都要爲家庭,我的一切困難家庭替我解決。所以從小,你看育幼,教育,家庭負責;年歲大,退休、養老,家庭負…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