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只教人叁句話,第一個「棄惡揚善」,就是佛家講的斷惡修善,第二個「改邪歸正」,第叁個「端正心念」,只要我們做到這叁句話,這地球上災難可以化解。因爲災難是不善念頭引起來的,身體疾病也是不善念頭引發的,念頭善,什麼問題都能解決。
我們就明白了,極樂世界爲什麼好,什麼災難也沒有,這個地球怎麼會有這麼多災難?人心不善。地球上今天災難這麼多,爲什麼一百年前沒有這麼多,兩百年前更少?愈往上面去人心愈善,所以他不遭災難。現在的人心,把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全部都丟掉了,西方人把宗教丟掉了,東方人把聖賢丟掉了,所以災難就出現了。聖賢跟宗教代表是善,你展開經典,沒有教你做不善事情的。善根,善根能生一切善。善根是什麼?孝親是善根,尊師是善根,誠敬是善根。人要有這叁個善根,萬善都會生起來。這叁個善根沒有了,那反面就是萬惡,麻煩大!所以今天我們感到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就是叁善根,我們想教,教經典,沒有這個善根的人,怎麼講,他聽不進去,他聽不懂,這個麻煩大!
聖賢東西最重要是恭恭敬敬的接受,不能夠有傲慢。所以我這麼大年歲時候想到,當年章嘉大師教我,問他一句話,第一次請教他的問題,他看我,我看他,看了半個鍾點,一句話不說,到底什麼道理,現在明白了。年輕心浮氣躁,心浮氣躁給你講東西沒用,耳邊風。一定叫你什麼?整個情緒穩定下來,看到你半個鍾點,這定下來了,這才開口。開口說,有。我問他有沒有方法?他說有。一有,我們的精神馬上就抖擻起來,耳朵就豎起來了。他老人家不說話了,爲什麼?我們動了。又過了六、七分鍾,再沈澱下來,才告訴你,所以不准你心浮氣躁。心浮氣躁的時候,好像動作很敏捷,那不是敏捷,那妄動。這一種心態學不到東西,沒有誠敬。我們才了解章嘉大師那是繼承古大德的傳統,真正能學,真正想學,他真教你。你沒有這個能力,他不會教你。你不想學,他也不教你。必須這兩個條件具備,真想學,也有能力學,他就真教你。
方東美先生亦如是。我跟他學那麼長的時間,沒有繳一分錢學費,完全是義務。我們自己在那個時代,一個人,抗戰期間失學四年,初中畢業,也沒有經曆,到臺灣一個人,沒有認識的人,沒有有勢力的人照顧你,也沒有有財富的人照顧你,困難到極處。遇到這些老師,老師慈悲照顧。憑什麼?就那一點尊師重道的心,這從小學來的,對老師那點誠敬的心,老師願意教學、教導。跟章嘉大師叁年,也是每個星期兩個小時。我這個緣分,以後的人再都遇不到了,不容易。老師都不在了,常常念著老師的恩德,念著老師的教誨。我們不辜負老師,一定是不斷提升自己境界,這是老師唯一的希望。
既然是幻化,整個宇宙我們了解了,則所現舉體是空,證明《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完全正確,那我們的人生觀跟宇宙觀自然跟一般人不一樣。「故《會疏》謂爲非空非假,而空而假,是顯中道之義」。這是菩薩的看法,對整個宇宙的看法,不能說空,也不能說假,它是空也是假,這是最正確的看法。那是空,不執著,在這裏頭不起心、不動念。它是假,我們在假相當中如何幫助這些人(這六道衆生)離苦得樂,如何去幫助他破迷開悟。這個工作應該要做,有意義、有價值,而不執著意義與價值。像佛菩薩一樣,「作而無作,無作而作」,身心永遠是平靜的,事業永遠是圓滿的。後面總結,「觀法如化者,即觀一切法,皆是中道」。這是結歸到大乘。
後面這一句,『叁昧常寂』。叁昧是梵文音譯過來的,意思是禅定。要照這個梵音來翻,翻作正受。叁翻作正,昧翻作受,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是禅定,禅定才是正常的享受,裏面沒有苦樂憂喜舍。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這是最正常的享受,有喜樂、有悲哀都不正常。所以喜怒哀樂統統都沒有,這正常享受,這是禅定,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看念老的批注,「叁昧常寂。叁昧者,正定也」,正定。「常寂者,真體離生滅之相,謂之常」。常是永恒不變,不生不滅,這常寂。離生滅之相,生滅是幻相,怎麼離?不執著就離了,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叫離。相雖然有,有即是無,有即是空,空即是有,這叫常。「絕煩惱之相,謂之寂」。這個寂是寂靜,不動。煩惱,中國人講七情五欲。七情,喜怒哀樂愛惡,下面是個欲,欲是五欲,五欲是財色名食睡。這些東西都沒有了。這個沒有,不是說都不見了,不是的,事都擺在面前,心裏頭沒有,這叫真功夫,理事無礙。心裏頭確實沒有動五欲七情的念頭,這叫真正入定。不是離開這個境界,不是的。境界是假的,它不是真的,你要離它幹什麼?你要離它不是找麻煩嗎?它本來寂靜,所以不需要離開。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即假即真,這是佛菩薩的心態,佛菩薩對于一切法的看法。所以他全心全力幫助一切衆生,幫助他破迷生信,第一個階段,你的信心生起來了。
信心,佛法也常講信德,五德裏頭這是最後的一個,五德是仁義禮智信,也叫五常,常是永恒不能變。人要把這五個字丟掉,就不像人了,人的標准就這五個字。《左傳》上都講得清楚,「人棄常則妖興」,人如果把仁義禮智信全丟掉了,這個社會上都是妖魔鬼怪,亂了,就一團亂象。信德是最後的一個德,是基礎,沒有信,前面四個都沒有。所以我們學從哪裏?要從信開始,從這奠基礎。那爲什麼不信?懷疑。如何能夠斷疑生信,那就得要教。可是教的條件,如果他沒有誠信心、沒有誠敬心,他什麼都學不到。所以今天難,難在這裏,到哪裏去找一個真正孝順父母、尊師重道,誠敬心來學習的?找不到!困難在此地。古時候這種人有,很多,爲什麼?家家教,他有家教,有教育。我們今天教育丟掉一百多年了,所以不是現在這一代人的責任,你怪這一代人,那叫冤枉,他不知道,他父母也不知道,祖父母也不知道,曾祖父母未必知道,總要到高祖父母大概曉得一點影子。難,真難!所以我們只有求叁寶加持,求衆神保佑。
良好的修學態度沒有了,社會亂,往後更亂,你想它好,不可能。你心裏想想,我們現在比十年前,十年前再比前面十年前,你十年、十年比,你就曉得,一個十年比一個十年亂,往後十年比現在更亂,會出現什麼事情,沒有人能預料到。那了解這種事實真相,我們就高度的警覺心,要認真放下,要提升自己靈性,你才能夠應對得了這個社會的變化。縱然極大的災難來了,我們有去處,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生從哪裏來、死到哪裏去,這個自在,這個快樂。
前天我看到一封信,天主教的一位神父寫了一封信給我,要想到我這來學習。他請假了五年,他們教會批准了,要到我這來學五年。他聽我講過的《玫瑰經》,他說比他們神父講得好。對的,到佛門來學智慧,不可以改變宗教,改變宗教是錯誤的。每一個宗教都一樣的,佛家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不但是佛教各宗派、各法門平等,對所有宗教都一樣的,都要平等。但是互相學習好,互相學習提升自己。就像佛教傳到中國,把儒家提升了,把道家提升了。這互相學習的好處,佛法全是智能。
「《唯識述記》曰」,這部書是窺基大師的著作,在中國也失傳了很久,所以宋元明清關于唯識的研究沒有讀到這部書,有很多錯誤地方。這部書在日本,楊仁山居士,清朝末年他在中國駐日本大使館服務,好像是參事,他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在日本看到了,看到很多中國失傳的都在日本,把它再取回來,重新翻印。所以民國年間這一些研究唯識的看到了這部書,這是佛教的心理學,如果在大學課程裏面,這是佛教心理學。它裏頭說,「不生不滅,絕名相于常寂之津」。這個津是渡船的碼頭,我們現在叫碼頭,就是渡口,這個也當作門徑來講,入門的門徑。絕名相于常寂之津。
這不生不滅的概念重要,一切法不生不滅,不能說它生,不能說它滅。如果一切法真的不生不滅,要說不生不滅,這個話不叫廢話嗎?一切法真有生滅,有生滅爲什麼叫不生不滅?它生滅的時間太短了,你說它生,它滅了;你說它滅,它又生了。就是彌勒菩薩講的一彈指這麼短的時間,有叁十二億百千生滅,你怎麼能看得出它生滅現象?我們今天把它換算,換成一秒鍾,一秒鍾有一千六百兆個生滅,這一個生滅你能找得到嗎?所以佛說「生滅即是不生滅,不生滅即是生滅」,就講這一樁事情。它太快了!彌勒菩薩後頭還有一句話說,說得好,他說念、識,念就是念頭,識就是分別,「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我們人沒辦法掌握到它,沒有辦法把它看清楚,它速度太快了。你看,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我們根本看不見,別說看花了,根本看不見。這個電影,從前的幻燈片的這個電影,一秒鍾二十四個生滅。如果單獨一張,我們大概能看到閃了一下。什麼東西不知道,只看到光閃了一下,感覺得會閃了一下。一千六百兆分之一,那個閃的念頭都沒有,你都不可能有,這叫不生不滅。實在上講,真有生滅,不是假的,太快了,快到我們沒有辦法想象。
那今天我們看到這個現象是什麼?是許許多多的生滅累積在一起,讓我們看到幻相。就像看電視、看電影一樣,電影你看一秒鍾,我們看到一點樣子,但是一秒鍾是二十四個生滅,二十四個生滅糾纏在一起,讓我們看到現象。那我們就知道,一秒鍾我們所看到的現象,一秒鍾是一千六百兆個生滅糾纏在一起,你才看到,單獨一個決定看不到。所以科學家報告裏頭給我們說,單獨一個念頭,或者是一個物質現象毫無意義,沒有意義。怎麼會看出它的?一定是糾纏在一起。這個糾纏是科學家講的話,真叫無量無數的意念糾纏在一起,我們看到它的現象。這完全講的是宇宙的現象,真相!這個真相,我相信二、叁十年之後肯定被所有科學家肯定,那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的概念統統改…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