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三二集▪P4

  ..续本文上一页只教人三句话,第一个「弃恶扬善」,就是佛家讲的断恶修善,第二个「改邪归正」,第三个「端正心念」,只要我们做到这三句话,这地球上灾难可以化解。因为灾难是不善念头引起来的,身体疾病也是不善念头引发的,念头善,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我们就明白了,极乐世界为什么好,什么灾难也没有,这个地球怎么会有这么多灾难?人心不善。地球上今天灾难这么多,为什么一百年前没有这么多,两百年前更少?愈往上面去人心愈善,所以他不遭灾难。现在的人心,把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全部都丢掉了,西方人把宗教丢掉了,东方人把圣贤丢掉了,所以灾难就出现了。圣贤跟宗教代表是善,你展开经典,没有教你做不善事情的。善根,善根能生一切善。善根是什么?孝亲是善根,尊师是善根,诚敬是善根。人要有这三个善根,万善都会生起来。这三个善根没有了,那反面就是万恶,麻烦大!所以今天我们感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就是三善根,我们想教,教经典,没有这个善根的人,怎么讲,他听不进去,他听不懂,这个麻烦大!

  圣贤东西最重要是恭恭敬敬的接受,不能够有傲慢。所以我这么大年岁时候想到,当年章嘉大师教我,问他一句话,第一次请教他的问题,他看我,我看他,看了半个钟点,一句话不说,到底什么道理,现在明白了。年轻心浮气躁,心浮气躁给你讲东西没用,耳边风。一定叫你什么?整个情绪稳定下来,看到你半个钟点,这定下来了,这才开口。开口说,有。我问他有没有方法?他说有。一有,我们的精神马上就抖擞起来,耳朵就竖起来了。他老人家不说话了,为什么?我们动了。又过了六、七分钟,再沉淀下来,才告诉你,所以不准你心浮气躁。心浮气躁的时候,好像动作很敏捷,那不是敏捷,那妄动。这一种心态学不到东西,没有诚敬。我们才了解章嘉大师那是继承古大德的传统,真正能学,真正想学,他真教你。你没有这个能力,他不会教你。你不想学,他也不教你。必须这两个条件具备,真想学,也有能力学,他就真教你。

  方东美先生亦如是。我跟他学那么长的时间,没有缴一分钱学费,完全是义务。我们自己在那个时代,一个人,抗战期间失学四年,初中毕业,也没有经历,到台湾一个人,没有认识的人,没有有势力的人照顾你,也没有有财富的人照顾你,困难到极处。遇到这些老师,老师慈悲照顾。凭什么?就那一点尊师重道的心,这从小学来的,对老师那点诚敬的心,老师愿意教学、教导。跟章嘉大师三年,也是每个星期两个小时。我这个缘分,以后的人再都遇不到了,不容易。老师都不在了,常常念着老师的恩德,念着老师的教诲。我们不辜负老师,一定是不断提升自己境界,这是老师唯一的希望。

  既然是幻化,整个宇宙我们了解了,则所现举体是空,证明《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完全正确,那我们的人生观跟宇宙观自然跟一般人不一样。「故《会疏》谓为非空非假,而空而假,是显中道之义」。这是菩萨的看法,对整个宇宙的看法,不能说空,也不能说假,它是空也是假,这是最正确的看法。那是空,不执着,在这里头不起心、不动念。它是假,我们在假相当中如何帮助这些人(这六道众生)离苦得乐,如何去帮助他破迷开悟。这个工作应该要做,有意义、有价值,而不执着意义与价值。像佛菩萨一样,「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身心永远是平静的,事业永远是圆满的。后面总结,「观法如化者,即观一切法,皆是中道」。这是结归到大乘。

  后面这一句,『三昧常寂』。三昧是梵文音译过来的,意思是禅定。要照这个梵音来翻,翻作正受。三翻作正,昧翻作受,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是禅定,禅定才是正常的享受,里面没有苦乐忧喜舍。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这是最正常的享受,有喜乐、有悲哀都不正常。所以喜怒哀乐统统都没有,这正常享受,这是禅定,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看念老的批注,「三昧常寂。三昧者,正定也」,正定。「常寂者,真体离生灭之相,谓之常」。常是永恒不变,不生不灭,这常寂。离生灭之相,生灭是幻相,怎么离?不执着就离了,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叫离。相虽然有,有即是无,有即是空,空即是有,这叫常。「绝烦恼之相,谓之寂」。这个寂是寂静,不动。烦恼,中国人讲七情五欲。七情,喜怒哀乐爱恶,下面是个欲,欲是五欲,五欲是财色名食睡。这些东西都没有了。这个没有,不是说都不见了,不是的,事都摆在面前,心里头没有,这叫真功夫,理事无碍。心里头确实没有动五欲七情的念头,这叫真正入定。不是离开这个境界,不是的。境界是假的,它不是真的,你要离它干什么?你要离它不是找麻烦吗?它本来寂静,所以不需要离开。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即假即真,这是佛菩萨的心态,佛菩萨对于一切法的看法。所以他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他破迷生信,第一个阶段,你的信心生起来了。

  信心,佛法也常讲信德,五德里头这是最后的一个,五德是仁义礼智信,也叫五常,常是永恒不能变。人要把这五个字丢掉,就不像人了,人的标准就这五个字。《左传》上都讲得清楚,「人弃常则妖兴」,人如果把仁义礼智信全丢掉了,这个社会上都是妖魔鬼怪,乱了,就一团乱象。信德是最后的一个德,是基础,没有信,前面四个都没有。所以我们学从哪里?要从信开始,从这奠基础。那为什么不信?怀疑。如何能够断疑生信,那就得要教。可是教的条件,如果他没有诚信心、没有诚敬心,他什么都学不到。所以今天难,难在这里,到哪里去找一个真正孝顺父母、尊师重道,诚敬心来学习的?找不到!困难在此地。古时候这种人有,很多,为什么?家家教,他有家教,有教育。我们今天教育丢掉一百多年了,所以不是现在这一代人的责任,你怪这一代人,那叫冤枉,他不知道,他父母也不知道,祖父母也不知道,曾祖父母未必知道,总要到高祖父母大概晓得一点影子。难,真难!所以我们只有求三宝加持,求众神保佑。

  良好的修学态度没有了,社会乱,往后更乱,你想它好,不可能。你心里想想,我们现在比十年前,十年前再比前面十年前,你十年、十年比,你就晓得,一个十年比一个十年乱,往后十年比现在更乱,会出现什么事情,没有人能预料到。那了解这种事实真相,我们就高度的警觉心,要认真放下,要提升自己灵性,你才能够应对得了这个社会的变化。纵然极大的灾难来了,我们有去处,我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生从哪里来、死到哪里去,这个自在,这个快乐。

  前天我看到一封信,天主教的一位神父写了一封信给我,要想到我这来学习。他请假了五年,他们教会批准了,要到我这来学五年。他听我讲过的《玫瑰经》,他说比他们神父讲得好。对的,到佛门来学智慧,不可以改变宗教,改变宗教是错误的。每一个宗教都一样的,佛家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不但是佛教各宗派、各法门平等,对所有宗教都一样的,都要平等。但是互相学习好,互相学习提升自己。就像佛教传到中国,把儒家提升了,把道家提升了。这互相学习的好处,佛法全是智能。

  「《唯识述记》曰」,这部书是窥基大师的著作,在中国也失传了很久,所以宋元明清关于唯识的研究没有读到这部书,有很多错误地方。这部书在日本,杨仁山居士,清朝末年他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服务,好像是参事,他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在日本看到了,看到很多中国失传的都在日本,把它再取回来,重新翻印。所以民国年间这一些研究唯识的看到了这部书,这是佛教的心理学,如果在大学课程里面,这是佛教心理学。它里头说,「不生不灭,绝名相于常寂之津」。这个津是渡船的码头,我们现在叫码头,就是渡口,这个也当作门径来讲,入门的门径。绝名相于常寂之津。

  这不生不灭的概念重要,一切法不生不灭,不能说它生,不能说它灭。如果一切法真的不生不灭,要说不生不灭,这个话不叫废话吗?一切法真有生灭,有生灭为什么叫不生不灭?它生灭的时间太短了,你说它生,它灭了;你说它灭,它又生了。就是弥勒菩萨讲的一弹指这么短的时间,有三十二亿百千生灭,你怎么能看得出它生灭现象?我们今天把它换算,换成一秒钟,一秒钟有一千六百兆个生灭,这一个生灭你能找得到吗?所以佛说「生灭即是不生灭,不生灭即是生灭」,就讲这一桩事情。它太快了!弥勒菩萨后头还有一句话说,说得好,他说念、识,念就是念头,识就是分别,「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我们人没办法掌握到它,没有办法把它看清楚,它速度太快了。你看,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我们根本看不见,别说看花了,根本看不见。这个电影,从前的幻灯片的这个电影,一秒钟二十四个生灭。如果单独一张,我们大概能看到闪了一下。什么东西不知道,只看到光闪了一下,感觉得会闪了一下。一千六百兆分之一,那个闪的念头都没有,你都不可能有,这叫不生不灭。实在上讲,真有生灭,不是假的,太快了,快到我们没有办法想象。

  那今天我们看到这个现象是什么?是许许多多的生灭累积在一起,让我们看到幻相。就像看电视、看电影一样,电影你看一秒钟,我们看到一点样子,但是一秒钟是二十四个生灭,二十四个生灭纠缠在一起,让我们看到现象。那我们就知道,一秒钟我们所看到的现象,一秒钟是一千六百兆个生灭纠缠在一起,你才看到,单独一个决定看不到。所以科学家报告里头给我们说,单独一个念头,或者是一个物质现象毫无意义,没有意义。怎么会看出它的?一定是纠缠在一起。这个纠缠是科学家讲的话,真叫无量无数的意念纠缠在一起,我们看到它的现象。这完全讲的是宇宙的现象,真相!这个真相,我相信二、三十年之后肯定被所有科学家肯定,那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概念统统改…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三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