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分量太大,我跟他買的那套是最後一套。前年,他們籌備紀念辛亥一百周年,再版。他們的總經理來找我,我說好事,我非常歡喜,我就訂了一百套。世界書局要再版《四庫荟要》,《四庫荟要》我買了七十多套,前面是五十多套,後面他剩下的我全買了,他總共只印了兩百套。這次再版來找我,我說,好,我給你訂兩百套。這兩部書,《荟要》兩百套,《全書》一百套,一千萬美金,讓中國傳統文化永遠保存下去,不要再丟掉了,這是好事情!
怎麼讀?這兩套書出來了,好了,《群書治要》跟《國學治要》,鑰匙拿到了。祖宗之德,衆生有福,從這個地方能夠看出中國的國運。這個世界上災難多,很多人問我,哪個地方災難少?我說你看祖宗,哪個地區祖宗有德,那個地方就好。在全世界,祖宗積德的只有中國,我們要相信。你真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你就知道了,這麼好的東西,世界上再找不到。所以我有理由相信,文言文將來是國際通用的文字。爲什麼?每個人都要求智慧,要求智慧,一定要到《四庫》去找。這真正是寶藏,比什麼黃金、珠寶那不能比,那些東西不能治國安天下,這套東西可以,真實智慧。所以這個東西屬于什麼?屬于俗谛。
真谛叫我們放下自私自利,俗谛叫我們提起,幫助這個世間一切衆生離苦得樂,這是佛法。佛爲什麼出現在世間?幫助大家離苦得樂。苦從哪來的?苦從迷惑來的。樂從哪來?樂從覺悟來的,你樣樣都明白、都清楚了,你就自在了。用什麼手段?教育,教育是手段,教育的目的是破迷開悟。教育也有幾個層次,第一個階段,目標是斷疑生信,你有能力認識這個寶藏,識貨。你認識它,你喜歡它,愛好它,你才真正發心想學它,你對它有信心。這頭一個,對于古聖先賢有信心,對于古來留下來的東西,傳統,有信心。
現代量子力學家報告裏頭提到,世界上還有少數的土著民族,沒有開化的。但是他們的老祖宗留下來一些東西,像馬雅族,這古老的民族,留下來這個二0一二的預言。爲什麼他們在幾百年前,他就知道有這麼回事情?所以科學家認爲,人類有一種本能,決定不能夠輕視。我們現在本能失掉了,用科學來探討,科學探討有的時候還有錯誤,本能不會有錯。其實他們說的本能,在佛法裏面講就是定功。印度人,不但是宗教,所有的學派都修禅定。在中國過去,儒修禅定,道也修禅定,這是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儒跟道采納了這種方式。另外就是叁學,戒定慧,修學的順序也被儒道采納了,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個理念,儒采納,道也采納,這是佛家的東西,它真有道理。真的,人人都是佛菩薩,人人都是聖賢,就是沒有好好教,教的時候理念錯誤,方法錯誤,方向、目標統統錯誤了,所以才搞成這個樣子,這真正值得我們反省。
所以,了解萬法皆空,我們要建立現前這個秩序,社會的秩序,讓我們有秩序的生存,才能夠得到安樂。這兩個製度的比較,現在的小家庭,中國過去的大家庭,我贊成大家庭,大家庭的好處多過小家庭。中國自古以來的教育,誰負責?家庭負責。不是國家,國家只是開科考試,選拔人才,人才都是自己家教來的。私塾是家學,就是家庭子弟學校。中國大家庭是不分家的,五代同堂、六代同堂,這一家人口,少也有二、叁百人;普通一個家庭,大概是五百人左右;旺族,人丁非常興旺的,七、八百人。這樣多的人生活在一起,你看中國現在,在鄉下,你還看到這是王村,那是李莊,那是什麼?他就是一家人,那一個莊就是一家人。我小時候住在現在叫順港這個地方,那個地方姓宛的,宛家圍子,一家人,十個兄弟沒分家。所以我還見過大家庭。
大家庭,小孩讀書不成問題,父母沒有能力照顧,家族照顧,家族來教育子弟,這個你不擔憂。第二個,老,老了不要擔憂,爲什麼?家養老。你看,家這兩樁事情就不得了,一個育幼,一個養老。育幼,家庭的私塾比學校好,學校老師未必對小孩教學盡責,私塾不一樣。私塾,請老師,誰代表家族去請?大概都是曾祖父,祖父、曾祖父,老人,他們有經驗,都是選拔真正有學問、有德行、有教學的方法,這樣的老師。那個請都是行大禮,對老師都是叁跪九叩首。求這個老師答應到我這來教書,把我底下的小孩,我們的晚輩這些小孩,個個都教成聖人、教成賢人,他有使命感。現在學校老師沒有。所以,老師在一個家族裏頭,沒有一個人不恭敬,不恭敬老師還得了!那就跟不孝父母同樣罪。老師待遇雖然不高,也許他是個窮秀才,但是他受人尊敬。所以他教認真,他不認真對不起這個家族,人家對你這麼尊重。學生不敢不好好學,看到什麼?我們的長輩,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甚至于高祖父母,對老師都那麼恭敬,小孩敢不聽話嗎?所以那個學校裏面氣氛,現在講磁場,不一樣,真是聖賢的磁場,真是有書香門第的味道在。現在學校看不到。老人在家裏養老,退休養老,家族供養。而且老人,只要他身體還不錯,他會教小孩,跟小孩玩在一起,把他自己一生經驗、智慧自自然然就傳給底下一代了,傳宗接代。
那是個真正團結的,那是一家人,一家人團結,和睦相處,有規矩,沒有規矩就亂了,就是家規。《弟子規》是共同家規,每個人家都要學的。除這個一百一十叁樁事情之外,每一家有自己的家規,那再加進去,你看看家譜就知道了。每個家族有祠堂、有家譜,你看看家譜,這些規矩都列在裏頭。有家業,家庭所經營的事業,那是經濟來源。小孩生下來,父母就告訴他,你要爲家庭盡孝道,不是單單父母。你愛父母,你要愛這個家族,家族是一體,跟你是一體的。無論你在這一生遇到什麼樣艱難困苦,家是你的支持者,永遠支持你。無論在什麼地方,事業成就之後,年老了,落葉歸根,爲什麼?回家才能養老,才有天倫之樂。你是一個大家族,晚輩,兒孫輩、侄孫輩總有六十人以上,這些小朋友圍到身邊,你說多快樂,這天倫之樂!現在老人可憐,哪裏能夠享到這種樂趣?實在講他沒見過,也沒聽說過,都是自己這一家人團聚。所以老了,落葉歸根幹什麼?去享福,這才真正有味道。這是現在家庭永遠沒有了,可憐!
因爲大家庭,大家庭規矩比較多,嚴格,不是那麼樣管,家就亂了。不像現在小家庭,夫妻兩個帶兩個小孩,那可以隨便,但是什麼成就都沒有。小孩自己教非常困難,教不好麻煩,將來老了之後去住老人院,到那個時候你就想到,現在的小家庭不如中國大家庭。而且中國大家庭,造成中國國家社會長治久安,它是最重要的一個單位。所以家齊,國就治了,家治好的時候,國家就太平了。在從前,我常說,中國人講叁百六十行,哪一行最舒服?做官的。所以每個人要把書念好,參加考試,將來做官。做官怎麼?地位很高,待遇也不錯,沒事情幹。一個月有叁、五個案件就不得了,怎麼會案件這麼多?因爲什麼?每個人都被家裏教好了,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沒有犯科作奸的,這太平盛世。真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不是假的,沒有人欺騙人的。
我去年在日本講經,講經的小道場在鄉下。這個鄉下還是,真的,人家出去的時候,沒有人把門鎖起來的,沒有。出去一、二個星期,大門不鎖的。我還看到一個小市場,賣菜的,沒有人看著的。每一個菜裏面他都標著價錢,旁邊有個小盒子,你去拿的時候錢自己丟到盒子裏頭,沒人看著你。賣菜的清早把它送來,擺上去,晚上天黑的時候去收。這種風氣到現在還保留住,我們不能不感歎,中國傳統古老的風俗在日本可以看到,在鄉下,都市裏頭看不到,鄉下看到。日本人很保守,讓我們看到非常感動!所以俗谛,知道世俗事情,把世俗事情整理得有條不紊,這就是太平盛世的出現。
第叁個,講中谛,「中即中正,統一切法」。中谛是菩薩,爲什麼?他不偏空,他也不偏有,二邊不著,不執著。不執著空,所以他全心全力爲人服務。在家裏頭,爲家庭服務;在社會,爲社會服務;在國家,爲國家服務,全心全力,他不著空。不著有,雖然做服務,他不要名聞利養,這個難得!不跟人爭名,不跟人奪利,我只做出自己的貢獻,我有多大能力盡多大能力來做。換句話說,決定不需要報酬,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這種事情在哪裏看到?在教育上看到。這些老師,所以佛菩薩絕大多數的都是從事于教學工作,他不要名不要利,他的生活很簡單,只要能夠過得去,他就很自在、很快樂。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遮蔽風雨,很滿足,非常快樂。得天下英才而樂育之,快樂,看到自己學生成就。所以這在我們中國,你仔細去觀察,從事于教學的非常清高!真正做到于人無爭,于世無求,自己的才跟德傳給底下一代人。現身說法,做出榜樣給大家看,學生才相信。
釋迦牟尼就是最好的榜樣,他的身分,要用現代的話說,他是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如果從哲學、科學上來說,他是科學家,也是哲學家,也是思想家。他的身分是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他一生教學,不收人學費,義務教學,教了一輩子,叁十歲開始教學,七十九歲過世,整整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沒有任何名分,沒有任何供養,他不要,他托缽、他乞食,每天帶著學生出去乞食。乞食,讓我們看到,他們的確把六和做到了。每個人出去托缽,接受在家信徒的供養,就是飯菜。每個人托的飯菜不一樣,有人這個飯菜不錯,很好,有的人比較差。是不是托了就吃?不是的。托到之後回去,回去之後大家在一起,把飯統統倒出來混合在一起,然後吃多少再從裏頭拿,這叫真正共産。不是我托到我一個人吃,我托到的歸公,然後再從公裏頭挑出來,這叫一缽千家飯。你看他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都去托缽,所以每個人那一缽都是一千多家人的供養,是這種。不是每個人托的每個人吃,不是的,他有規矩的、有禮節的。這些不能不佩服,不能不尊敬。
他一無所求,你給他什麼他…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