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叁一集▪P4

  ..續本文上一頁都不要,生活太簡單了,晚上樹底下打坐就好了。中夜休息,佛跟弟子們真正休息的時間是晚上十點鍾到兩點鍾,四個小時,他們的睡眠休息的時間四個小時。兩點鍾就得起來,就做功課了。白天多半是聽佛講經教學,他們的功夫多半是在入定。還擔負什麼?擔負一些在家的信徒去求教的。學生們解決不了的,這佛來解決;學生們能解決的,都是學生接待就可以了,所以同學們也是教學相長。有能力教學,佛都派去,派到四方,各地方去教學。每年夏安居回來,接受再教育,我們今天講進修教育,提升自己,每年叁個月。九個月去教別人,叁個月再接受老師的再教育。這個製度非常之好,現在的教育比不上,這古老的方法。你看到佛陀一生的行誼,你看到孔子、孟子,你再看到曆代,這是儒家的,一生從事于教學的,不做官,他也不經商,沒有其它的行業,就搞教學。

  教學很辛苦,爲什麼?不能收學費,收學費那你是買賣,你把它當作商業來做了。中國從前兩種人不收費用的,一個是醫生,一個是教學的。醫生也不能收人費用的,都是什麼?病治好之後,家裏有錢的人多送一點,沒有錢的人少送一點,真正很貧窮的就沒有東西送,就感謝了。所以都是救人的。醫生是救命的、救人的,怎麼可以要錢?教學的人這是傳聖賢之道的,聖賢之道不能當買賣來賣,不可以的。所以孔子教學收束修,就是收一點供養,沒有限製的,沒有說一定要收多少,沒有。最少的供養,這是禮,對老師一定要有禮,束修。束修是什麼?幹肉一片,也不過就是四兩半斤,這是禮裏頭最薄的。所以一般教學的人在物質生活都很清苦,但是社會地位非常高,沒有人不尊敬。雖然物質條件差一點,生活能過得去,你想想看那麼多尊敬的人,會讓你餓著嗎?不會的。大家都會照顧你,所以不會的,生活都可以能過得去,不會富有。所以這是中谛,難!中谛能夠看到的就是看到在教學跟醫療,醫生。中國從前學醫的都是感到救人重要,真正發心救人,而不是靠這個發財的。這兩種人在社會上普遍受到大家尊敬。現在不一樣,完全顛倒了。

  前面說的是叁谛,都要用在生活上。所以我深深有感觸,佛的經典要重編,像《群書治要》這樣編法。你想要學哪些東西,經典裏有關這方面資料全都在這一本書裏頭,把它分門別類來編。像現在的學科,分成政治、經濟、生活,看學校去分科,把經典裏有關這個科目的抄在一起,這樣編大家就很有興趣了。應當要這樣做法,對于現前社會非常有用處。你說我想修身的,關于修身的,想治家的、想經商的,任何行業佛經裏頭都講到。這大衆化,每個人拿去就管用,就可以用這個教材來開課。最高的,所謂向上一著,這是什麼?提升境界,那就是高等的科學跟哲學。你真正想到,想知道宇宙的起源,真正想到我從哪裏來的,這都屬于高等的,這不是中下課程,這是高等課程。有,最高的課程都有,從最低到最高的統統有。知道佛教學四十九年,當時他把層次,像我們現在講的辦小學、辦中學、辦大學、辦研究所。他十二年阿含是小學,八年方等是中學,二十二年般若是大學,最後八年法華是研究所,他也分得很清楚。但是每個大單元所討論、所講的、所學習的東西都很雜,幾乎什麼科目都有。我們可以在裏頭把它分開,把它分開重新編一個教材,像《群書治要》一樣,每一段注明出處,這是哪部經典的原典,把它批注上。這個樣子出版之後,一定非常受現在人歡迎。我也希望將來佛學院來做這個工作。

  叁谛之後有叁觀,「諸家說叁觀,以天臺之叁觀爲最普通」。天臺家智者大師所說的,空觀、假觀、中觀。「空觀,觀諸法之空谛」,實在這是觀諸法的,哲學裏面所講的本體。本體是空的,但是這個空不是無,這空很難懂。這個空裏頭什麼都有,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是真的,但是它沒有現象,叁種現象都沒有,所以叫它做空,是這個意思。空不是什麼都沒有,這是佛法裏頭很深的一個意思。它遇到緣,能生萬法,一切法都從它生的,它是一切法的本體,在哲學裏面講的本體,一切法不能離開它。我們在講經,因爲我們用電視用得多,用網絡,現在用計算機來收看。我把屏幕,電視的屏幕、計算機的屏幕比喻作空觀,這個屏幕上什麼都沒有,但是你要是按到我們這個頻道,畫面就出現了,畫面出現就是能生萬法。我不喜歡這個頻道,再換個頻道,這個畫面消失,另外一個畫面呈現出來,就這個意思。所以屏幕上雖然現相,屏幕上還是沒有,它一點染汙都沒有。你把這個頻道關掉,它就沒有了。關著沒有,打開,屏幕上還是沒有,你要懂這個道理。你不要認爲它真有,那你就錯了,你就迷了。畫面有,屏幕上沒有,屏幕上沒有是空觀,畫面上有是假觀,這個比喻就比較好懂多了。

  「假觀,觀諸法之假谛」,就是觀一切法的現象。這些現象爲什麼叫做假的?它不是永恒的,它剎那剎那在變,分分秒秒都不一樣。你說我們這個身體,進入這個攝影棚在這個地方兩個小時,我這個身體是不是兩小時前進來的我?不是的。進來那個我跟現在的我完全不是一回事,你要知道這個。那這個我是什麼?這個我是前面那個我相似相續相,不是完全相續的,是相似的。就跟看電影,電影銀幕上的畫面一樣,電影銀幕上畫面速度很慢,你知道,我們現實這個速度很快,你沒發覺。這是我的道具,這是從前電影裏面的底片,幻燈片。這個大家都很知道,放在放映機裏面,打在銀幕上,一秒鍾多少張?二十四張。我年輕的時候喜歡玩這個玩意,我自己有一套機器。二十四張,換句話說,它每一張在銀幕上的時間是二十四分之一秒。它是連續的,叫動畫,連續的,我們以爲是真的。

  我們現前的也是動畫,跟這個很相似,但是速度比它快。我們現在這個動畫,一秒鍾多少次?譬如說一秒鍾多少張?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秒鍾一千六百兆,單位是兆,一秒鍾是一千六百兆。我們在這裏待了兩個小時,不知道換了多少個身體了,哪個身體是我?沒有我。你要是真的把這個事實真相肯定、認清楚了,你再也不執著我,人我空你就證到了;證到人我空,聖人,不是凡夫了,這叫假觀。真假是一不是二,真跟假分不開,爲什麼?你看,畫面跟屏幕分不開,沒有屏幕,相不能現前;沒有顯相,屏幕上什麼東西也沒有。所以它一即是二,二即是一。但是它是兩回事情,你不能不把它搞清楚。兩回事情都搞清楚,就統一了,中觀就是統一了,這個才是正確的思想、正確的看法。

  正確思想、正確看法,你心是清淨的,你能夠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接觸得清楚,樣樣都明了,心裏頭怎麼樣?心裏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境界叫佛境界。這個境界高!生智慧,不生煩惱,煩惱永遠沒有了,滅掉了。你說說看,一秒鍾,這身體這個相已經換了一千六百兆次,哪一次是你?像我們剛才這個底片一樣,這底片哪一張是你?那說的是,張張都是你,張張不是你,你去體會到這個味道。這是佛教我們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這真的是深,真難懂!所以我們非常感謝現在的量子力學家,他證明了佛講的這個完全正確,一點都沒錯誤。我們對于佛經不懷疑了,以前總還是有點懷疑,只有佛這樣講,找不到第二個證明。現在量子學家給我們做證明,一點都不假。所以,這些科學家跟哲學家來學佛容易。

  方東美先生是個哲學家,沒人教他佛法,他也找不到人問。找到的,還沒有他自己讀得多,所以他也很苦惱,找不到談話的對象。把東西傳給我,晚年,我們常常在一起,大概也有二十多年。他講給我聽,我有的時候也有一點悟處,提出來向他請教。很少找到對象能討論這些問題的。我在臺中學了十年,離開臺中,老師說,你到臺北去會感覺得很孤單,爲什麼?沒有談話的對象。章嘉大師往生了,談話對象就是方老師。人要是一個對象找不到,確實很寂寞。方老師非常喜歡《華嚴》,告訴我《華嚴》是佛經的哲學概論,這部書編得好,世界第一。有圓滿的理論,有周密詳盡的方法,最後還帶表演,這個就太難得了!他說世界上哲學書沒有比這個更好的。後面善財五十叁參是表演,就是什麼?做給你看。這種教科書到哪去找!

  所以我學佛之後,看朱熹編的四書,我就想到,朱熹編四書的靈感肯定從《華嚴經》來的,要不然怎麼會那麼像?他確確實實是學佛,在佛門參學很長的時間。因爲四書就是根據這個,有理論、有方法、有表演,跟《華嚴》相同。《中庸》是理論,《大學》是方法,《論語》跟《孟子》是表演,也就是說,《中庸》跟《大學》,孔子怎麼做到的?孟子是怎麼做到的?孔子代表聖人,孟子代表賢人,你看聖賢如何把《中庸》的理、《大學》的方法來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妙不可言!所以我說,他恐怕是從《華嚴經》上學到的靈感,把這四樣東西湊在一起,現成的中國儒家的《華嚴》,真編得好!

  中觀,中觀有兩種,你看,「觀諸法亦非空,亦非假」,這叫中。這個中叫「雙非」,二邊都離開了,這是中道。另外一種,「觀諸法亦空亦假,即是中,謂爲雙照之觀」。一個是雙非的中觀,一個是雙照的中觀,兩個都是的。但是雙照比雙非好,雙非是定,雙照是智慧,有雙非才能有雙照。「又就性德之理而謂爲叁谛」,叁谛是從性德的道理上去講的,有這叁條。「就修德之智」,這就是叁觀,叁觀是講修,叁谛是講理。理,我們今天講真理,真理永恒不變。修德,修是修行。修行兩個字它的意思一定要搞清楚,絕對不是每天去磕頭,每天誦經,每天去拜佛,不是這個意思,那就完全搞錯了。修是修正,行是行爲,行爲有了錯誤,把錯誤的行爲修正過來,叫修行。行爲有叁大類,第一類,身體造作,我們身體做錯事情,要把它修正過來;第二種是言語,話說錯了,要修正過來;第叁個是念頭,我想錯了、我看錯了,要…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