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格言宝藏论释(上)▪P2

  ..续本文上一页生。

   无论有或无学问,能知取舍为智者,

   犹如铁屑混灰尘,磁石方能吸出彼。

   无论有学问,还是没有学问,只要能知道善恶的取舍就是真正的智者,比如混于灰尘中的铁屑,只有磁铁才能把它吸出来。

   没有学问不一定是愚者,有学问也不一定是智者。二者的差别关键在于取舍善恶业的能力。当你对一件事情一筹莫展的时候,如果去请教一位智者,肯定能得到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若是请教一位愚者,则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你感到更迷惑。

   古印度有个国王名叫达瓦,他精通咒术,擅于幻变。王宫的侍卫都是他幻变的,寝宫护卫也是具力持剑的猿猴。当时有一位婆罗门穷困潦倒,欠债累累,因无能力偿还债务,便去王宫盗宝。他凭借着机灵善巧躲过了各种机关,摸到寝宫,见国王已鼾然入睡,旁边有猿猴持剑护卫。这时一条毒蛇悄悄爬到了国王的身上,猿猴瞥见,举剑欲劈。婆罗门暗想:宝剑锋利无比,劈蛇的同时定会断送国王的性命。于是挺身而出,奋力拦阻。正与猿猴撕扯之时,国王被惊醒,抖开被子,毒蛇也随之被抛开。国王见到婆罗门,质问缘由。婆罗门如实回答后,国王觉得有理,非常感激即以重金酬谢。国王感慨万分:“智者即使成了怨敌,与之交往也对己有益,愚者即便成了亲人,与他相处也会后患无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是非取舍只有智者才能履理而行。

   智者以慧知格言,然而愚者非如是,

   犹如阳光普照时,鸱鸮皆成盲眼也。

   智者能以智慧理解、运用格言,然而愚者却恰恰相反,如同鸱鸮,当阳光普照时,它却成了盲眼。

   鲁钝无学、胸无点墨又刚愎武断的愚者,在没有知识的痴暗中,浑浑噩噩地生活。即便懂得些相似的学问,但对格言曲意妄解,颠倒行事,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进一步讲,格言不仅是出世佛法,也是世间的处事哲学。只有具足智慧的正士才能了知格言的真意,比如阿底峡尊者初来藏地时,见一户人家的门上有幅字联,是他的上师念智尊者留下的格言。寻问旁人,无人知道格言的内容。尊者心中顿觉悲哀,痛哭了许久,认为藏地人福报太浅薄。因为念智尊者是印度东西两地最极希有的班智达,怎么来到藏地却因缘不契,而放牛十几年!

   古印度有位梵施国王,他身边聚集了许多能言善辩的婆罗门。其中一位名叫神安,智慧深广,辩才无碍,深得国王器重,并将公主许配给他。婚后不久,公主觉得自己的智慧远远超过丈夫,逐渐变得傲慢起来,处处鄙视神安。神安觉察后,心想:应该惩罚一下这位骄慢的公主。于是他四处寻觅一个愚夫,终于发现在一棵即将被砍倒的大树上有一人正嬉笑玩耍,无动于衷。经打听得知此人以放牧为生,神安断定他是真正的愚人,然后把他带回家,给他沐浴,穿上班智达的衣服,教他诵妙音天女心咒。

   过了一些日子,神安对公主说:“几天以后要举行辩论法会,我的上师将要参加,他如果获胜,你就嫁给他。”神安暗中又嘱咐牧人:“你在辩论法会上,只能对国王说“索瓦索得”,对其他人的问题都不用回答。”辩论开始后,牧人面对国王万分惊恐,胡言乱语。在场的人听罢都面面相觑。这时神安坦然解释:“我上师的言语密意深刻,不是常人能了知的……。”由于他系铃解铃,左右逢源,人人都觉得牧人的智慧高深难测。公主有些怀疑,上前启问了几个问题,牧人默然不答,神安说:“你的问题太过愚昧,我上师怎会轻易答复呢?”公主信以为真,便嫁给了牧人。

   一日,公主和牧人一起进入佛殿。牧人见到佛像时表情木然,但见到轮回图案当中有牛的形相时,却惊喜交加,大呼:“牛!牛!……。”公主才知自己原来嫁了个愚夫,无奈只好教牧人修妙音天女法。但修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丝毫长进。公主又让他每天在妙音天女像前作祈祷,同时令侍女隐藏在圣像后面。当牧人前来祈愿的时候,侍女向他身上吐水,口水自天而降落,洒在牧人的身上,他以为得到了佛母的加持,倍生敬信……后感得妙音天女真实加持,得到语自在成就。从此以后,牧人将侍女的名字“南莫科”命为己名。他精通诗学,察事料事非常准确,人称班智达南莫科。古印度诗学有三大派别,他所传的诗学即是其中一派。

   当时,有位国王为了选出真才子,于是出了一道题:“水中莲花为何颤动?”并告示全国:善答此问者重赏。王舍城中没有一个学者能作出让国王满意的答案。正好南莫科云游至此,在一家酒店见到考题,挥笔将答案写了出来。女店主知道了他的身份,顿起歹心,暗杀了班智达,然后自己持答案到王宫领赏。国王看了答案,非常满意,但疑心这样的妙论不像是女店主能作出的,于是就随便提了几个问题,女店主不能作答。国王更加怀疑,将她处以刑罚拷问,随即派人搜察酒店,终于在店中挖出了班智达南莫科的尸体。国王闻知,万分悲痛,不能自己。后感得大梵天降临,赐予回生甘露而使他复活,于是南莫科在印度大弘诗学。

   鸱鸮即是猫头鹰,又名鬼鸟,它的眼睛只能在漆黑的夜晚看东西,而白天阳光普照的时候,却象瞎子一样什么也看不见。愚者不懂格言正如鸱鸮有眼不见阳光。故尔,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了知深奥格言的意义,而伪装智者的人,最终都是枉费心机,徒劳无益。

   智者能除诸过患,然而愚者非如是,

   大鹏能啄有毒蛇,乌鸦不能如是行。

   智者能断除一切身口意的过患,然而愚者却恰恰相反,比如大鹏鸟能啄食毒蛇,但乌鸦却不能如是随行。

   世间上有两种人极其可怜。一种人自作聪明、自以为是,妄加点评某某大德如何如何,由此造下诽谤的恶业,终将堕入地狱感受无边苦报。如济公和尚饮酒、谛洛巴大师食鱼、马尔巴大师指示弟子杀生等,实际都是圣者菩萨以大悲心度化众生、摄受弟子的种种善巧方便。还有一种人,没有正知正见,以各种烦恼为因,杀盗淫妄无所不为,又美其名曰修持甚深密法,普摄群生。然而这样的“修持”、这样的“度生”只能引导自他堕入恶趣无边痛苦之中。他们非但不能防患于未然,而且行为举止放肆无度,毫无克制,更谈不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了。

   曾经有一个国王的大臣,命令自己的儿子去放骡子,想借此来锻炼他。一日,国王外出巡察,发现大臣的儿子竟骑在父亲的背上,并不断地用鞭子抽打。国王震怒异常,对这“大逆不道”的小孩说:“这个世界上应该恭敬的对象,除了三宝以外,就是今生的父母,你怎么能这样对待父亲呢?”小童反问道:“世上所有的父亲都值得尊重还是只有我的父亲值得尊重?”国王说:“当然是所有的父亲都值得尊重,因为两相比较,父亲比儿子要殊胜得多!”这时小童指着一头驴子和一头骡子说:“ 这头驴是不是这头骡子的父亲?”“是的。”“那么请国王您观察一下,父亲和儿子哪一个殊胜?”国王经过仔细观察,发现骡儿子的确比驴爸爸好看,而且无论从力气或价值来比较,骡子都胜过驴。国王从这个比喻得知小童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是:我这个儿子要比父亲更招人喜欢,也比父亲更有智慧,我骑在父亲身上的这一切正是为了说明这一点。国王觉得这个小孩与众不同,是个很有智慧的人,于是把他带到王宫,封他做了大臣。

   当然这个故事不值得我们推广和赞叹。因为小童的行为不仅违背了世间孝道,也与佛法教义相左。然而这是个特殊的例子,所以我们要用特殊的态度来对待和分析它。故事的含义与颂词“智者能除诸过患”正好相符。

   小童是位智者,他以智慧和方便善巧摆脱了大逆不道的罪名及与国王争辩所带来的过患,既保全了自己,也使自己能更多地利益他人——充当了国家大臣。正如高僧大德能以饮酒、杀生等方便来实现自他二利的事业。但是愚者千万不能跟随而行,否则必将感受各种过患所致的痛苦,正如乌鸦不能效仿大鹏的行为。大鹏梵语为“揭楼罗”,也名金翅鸟,具有捕食、摄伏龙蛇的能力。凡是被龙类侵害而导致的麻风病等都可修金翅鸟法来对治。如果呱呱叫的乌鸦也去效仿大鹏鸟的行为,那它只有死路一条。藏地有条谚语,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即“海边的青蛙不要学林中的老虎。”虽然青蛙和老虎都能跳,但青蛙即使用尽全力也不能与林中的老虎相比。就算青蛙鼓足勇气去效仿老虎,最后肯定是摔入深谷而粉身碎骨。

   智者即使受挫折,彼智更加成顽强,

   犹如兽王饥饿时,速能撕裂大象脑。

   智者即便身处逆境,屡遭挫折,仍是不屈不挠,以智慧力使自己变得更加顽强,犹如兽王雄狮,在饥饿难忍时也能迅速撕裂大象的脑袋。

   愚钝懦弱的人,遇到违缘总是叫苦不叠,怨天尤人,更甭提重振旗鼓。而有智慧的人遭受坎坷时毫不软弱,于行为上更加严谨,洞察形势,伺机重振。比如在文革期间,清定上师受诬陷入狱二十年。上师在狱中仍然坚持茹素,半月长净、三月安居等未曾间断,如法如律地行持正常僧人的生活。上师把牢房作为闭关房,潜心修行,经常连续数日禅坐,不饮不食。二十年如一日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最终获得了不可思议的大成就,普渡了无量的众生!

   从前,雪山上住着一只狮子,山下的森林中有大象、狼、狐狸等很多动物。一天,饥饿至极的狮子抓住了狐狸。狐狸惊恐万分,请求饶命,并许诺将大象供养给狮子作为报答。狮子答应后,狐狸跑到大象面前说:“大象,我俩是好朋友,作为好朋友,应该不惜身命地互相饶益,对吧?”大象点头表示赞同。狐狸又说:“我可以把身体供养给您,但您不必供养我,您把身体供养给狮子好了。”大象也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于是它俩一起来到狮子面前。狐狸对狮子说:“大象愿意把身体供养给您。”狮子十分高兴,虽然它已经饿得更加厉害了,但仍然奋起神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撕裂了大…

《格言宝藏论释(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修心八颂略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