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
無論有或無學問,能知取舍爲智者,
猶如鐵屑混灰塵,磁石方能吸出彼。
無論有學問,還是沒有學問,只要能知道善惡的取舍就是真正的智者,比如混于灰塵中的鐵屑,只有磁鐵才能把它吸出來。
沒有學問不一定是愚者,有學問也不一定是智者。二者的差別關鍵在于取舍善惡業的能力。當你對一件事情一籌莫展的時候,如果去請教一位智者,肯定能得到一個滿意的解決方案;若是請教一位愚者,則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讓你感到更迷惑。
古印度有個國王名叫達瓦,他精通咒術,擅于幻變。王宮的侍衛都是他幻變的,寢宮護衛也是具力持劍的猿猴。當時有一位婆羅門窮困潦倒,欠債累累,因無能力償還債務,便去王宮盜寶。他憑借著機靈善巧躲過了各種機關,摸到寢宮,見國王已鼾然入睡,旁邊有猿猴持劍護衛。這時一條毒蛇悄悄爬到了國王的身上,猿猴瞥見,舉劍欲劈。婆羅門暗想:寶劍鋒利無比,劈蛇的同時定會斷送國王的性命。于是挺身而出,奮力攔阻。正與猿猴撕扯之時,國王被驚醒,抖開被子,毒蛇也隨之被抛開。國王見到婆羅門,質問緣由。婆羅門如實回答後,國王覺得有理,非常感激即以重金酬謝。國王感慨萬分:“智者即使成了怨敵,與之交往也對己有益,愚者即便成了親人,與他相處也會後患無窮。”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是非取舍只有智者才能履理而行。
智者以慧知格言,然而愚者非如是,
猶如陽光普照時,鸱鸮皆成盲眼也。
智者能以智慧理解、運用格言,然而愚者卻恰恰相反,如同鸱鸮,當陽光普照時,它卻成了盲眼。
魯鈍無學、胸無點墨又剛愎武斷的愚者,在沒有知識的癡暗中,渾渾噩噩地生活。即便懂得些相似的學問,但對格言曲意妄解,顛倒行事,誤了別人也誤了自己。進一步講,格言不僅是出世佛法,也是世間的處事哲學。只有具足智慧的正士才能了知格言的真意,比如阿底峽尊者初來藏地時,見一戶人家的門上有幅字聯,是他的上師念智尊者留下的格言。尋問旁人,無人知道格言的內容。尊者心中頓覺悲哀,痛哭了許久,認爲藏地人福報太淺薄。因爲念智尊者是印度東西兩地最極希有的班智達,怎麼來到藏地卻因緣不契,而放牛十幾年!
古印度有位梵施國王,他身邊聚集了許多能言善辯的婆羅門。其中一位名叫神安,智慧深廣,辯才無礙,深得國王器重,並將公主許配給他。婚後不久,公主覺得自己的智慧遠遠超過丈夫,逐漸變得傲慢起來,處處鄙視神安。神安覺察後,心想:應該懲罰一下這位驕慢的公主。于是他四處尋覓一個愚夫,終于發現在一棵即將被砍倒的大樹上有一人正嬉笑玩耍,無動于衷。經打聽得知此人以放牧爲生,神安斷定他是真正的愚人,然後把他帶回家,給他沐浴,穿上班智達的衣服,教他誦妙音天女心咒。
過了一些日子,神安對公主說:“幾天以後要舉行辯論法會,我的上師將要參加,他如果獲勝,你就嫁給他。”神安暗中又囑咐牧人:“你在辯論法會上,只能對國王說“索瓦索得”,對其他人的問題都不用回答。”辯論開始後,牧人面對國王萬分驚恐,胡言亂語。在場的人聽罷都面面相觑。這時神安坦然解釋:“我上師的言語密意深刻,不是常人能了知的……。”由于他系鈴解鈴,左右逢源,人人都覺得牧人的智慧高深難測。公主有些懷疑,上前啓問了幾個問題,牧人默然不答,神安說:“你的問題太過愚昧,我上師怎會輕易答複呢?”公主信以爲真,便嫁給了牧人。
一日,公主和牧人一起進入佛殿。牧人見到佛像時表情木然,但見到輪回圖案當中有牛的形相時,卻驚喜交加,大呼:“牛!牛!……。”公主才知自己原來嫁了個愚夫,無奈只好教牧人修妙音天女法。但修了很長時間也沒有絲毫長進。公主又讓他每天在妙音天女像前作祈禱,同時令侍女隱藏在聖像後面。當牧人前來祈願的時候,侍女向他身上吐水,口水自天而降落,灑在牧人的身上,他以爲得到了佛母的加持,倍生敬信……後感得妙音天女真實加持,得到語自在成就。從此以後,牧人將侍女的名字“南莫科”命爲己名。他精通詩學,察事料事非常准確,人稱班智達南莫科。古印度詩學有叁大派別,他所傳的詩學即是其中一派。
當時,有位國王爲了選出真才子,于是出了一道題:“水中蓮花爲何顫動?”並告示全國:善答此問者重賞。王舍城中沒有一個學者能作出讓國王滿意的答案。正好南莫科雲遊至此,在一家酒店見到考題,揮筆將答案寫了出來。女店主知道了他的身份,頓起歹心,暗殺了班智達,然後自己持答案到王宮領賞。國王看了答案,非常滿意,但疑心這樣的妙論不像是女店主能作出的,于是就隨便提了幾個問題,女店主不能作答。國王更加懷疑,將她處以刑罰拷問,隨即派人搜察酒店,終于在店中挖出了班智達南莫科的屍體。國王聞知,萬分悲痛,不能自己。後感得大梵天降臨,賜予回生甘露而使他複活,于是南莫科在印度大弘詩學。
鸱鸮即是貓頭鷹,又名鬼鳥,它的眼睛只能在漆黑的夜晚看東西,而白天陽光普照的時候,卻象瞎子一樣什麼也看不見。愚者不懂格言正如鸱鸮有眼不見陽光。故爾,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了知深奧格言的意義,而僞裝智者的人,最終都是枉費心機,徒勞無益。
智者能除諸過患,然而愚者非如是,
大鵬能啄有毒蛇,烏鴉不能如是行。
智者能斷除一切身口意的過患,然而愚者卻恰恰相反,比如大鵬鳥能啄食毒蛇,但烏鴉卻不能如是隨行。
世間上有兩種人極其可憐。一種人自作聰明、自以爲是,妄加點評某某大德如何如何,由此造下誹謗的惡業,終將墮入地獄感受無邊苦報。如濟公和尚飲酒、谛洛巴大師食魚、馬爾巴大師指示弟子殺生等,實際都是聖者菩薩以大悲心度化衆生、攝受弟子的種種善巧方便。還有一種人,沒有正知正見,以各種煩惱爲因,殺盜淫妄無所不爲,又美其名曰修持甚深密法,普攝群生。然而這樣的“修持”、這樣的“度生”只能引導自他墮入惡趣無邊痛苦之中。他們非但不能防患于未然,而且行爲舉止放肆無度,毫無克製,更談不上“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了。
曾經有一個國王的大臣,命令自己的兒子去放騾子,想借此來鍛煉他。一日,國王外出巡察,發現大臣的兒子竟騎在父親的背上,並不斷地用鞭子抽打。國王震怒異常,對這“大逆不道”的小孩說:“這個世界上應該恭敬的對象,除了叁寶以外,就是今生的父母,你怎麼能這樣對待父親呢?”小童反問道:“世上所有的父親都值得尊重還是只有我的父親值得尊重?”國王說:“當然是所有的父親都值得尊重,因爲兩相比較,父親比兒子要殊勝得多!”這時小童指著一頭驢子和一頭騾子說:“ 這頭驢是不是這頭騾子的父親?”“是的。”“那麼請國王您觀察一下,父親和兒子哪一個殊勝?”國王經過仔細觀察,發現騾兒子的確比驢爸爸好看,而且無論從力氣或價值來比較,騾子都勝過驢。國王從這個比喻得知小童要表達的真正意思是:我這個兒子要比父親更招人喜歡,也比父親更有智慧,我騎在父親身上的這一切正是爲了說明這一點。國王覺得這個小孩與衆不同,是個很有智慧的人,于是把他帶到王宮,封他做了大臣。
當然這個故事不值得我們推廣和贊歎。因爲小童的行爲不僅違背了世間孝道,也與佛法教義相左。然而這是個特殊的例子,所以我們要用特殊的態度來對待和分析它。故事的含義與頌詞“智者能除諸過患”正好相符。
小童是位智者,他以智慧和方便善巧擺脫了大逆不道的罪名及與國王爭辯所帶來的過患,既保全了自己,也使自己能更多地利益他人——充當了國家大臣。正如高僧大德能以飲酒、殺生等方便來實現自他二利的事業。但是愚者千萬不能跟隨而行,否則必將感受各種過患所致的痛苦,正如烏鴉不能效仿大鵬的行爲。大鵬梵語爲“揭樓羅”,也名金翅鳥,具有捕食、攝伏龍蛇的能力。凡是被龍類侵害而導致的麻風病等都可修金翅鳥法來對治。如果呱呱叫的烏鴉也去效仿大鵬鳥的行爲,那它只有死路一條。藏地有條諺語,也說明了這個道理,即“海邊的青蛙不要學林中的老虎。”雖然青蛙和老虎都能跳,但青蛙即使用盡全力也不能與林中的老虎相比。就算青蛙鼓足勇氣去效仿老虎,最後肯定是摔入深谷而粉身碎骨。
智者即使受挫折,彼智更加成頑強,
猶如獸王饑餓時,速能撕裂大象腦。
智者即便身處逆境,屢遭挫折,仍是不屈不撓,以智慧力使自己變得更加頑強,猶如獸王雄獅,在饑餓難忍時也能迅速撕裂大象的腦袋。
愚鈍懦弱的人,遇到違緣總是叫苦不疊,怨天尤人,更甭提重振旗鼓。而有智慧的人遭受坎坷時毫不軟弱,于行爲上更加嚴謹,洞察形勢,伺機重振。比如在文革期間,清定上師受誣陷入獄二十年。上師在獄中仍然堅持茹素,半月長淨、叁月安居等未曾間斷,如法如律地行持正常僧人的生活。上師把牢房作爲閉關房,潛心修行,經常連續數日禅坐,不飲不食。二十年如一日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最終獲得了不可思議的大成就,普渡了無量的衆生!
從前,雪山上住著一只獅子,山下的森林中有大象、狼、狐狸等很多動物。一天,饑餓至極的獅子抓住了狐狸。狐狸驚恐萬分,請求饒命,並許諾將大象供養給獅子作爲報答。獅子答應後,狐狸跑到大象面前說:“大象,我倆是好朋友,作爲好朋友,應該不惜身命地互相饒益,對吧?”大象點頭表示贊同。狐狸又說:“我可以把身體供養給您,但您不必供養我,您把身體供養給獅子好了。”大象也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于是它倆一起來到獅子面前。狐狸對獅子說:“大象願意把身體供養給您。”獅子十分高興,雖然它已經餓得更加厲害了,但仍然奮起神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撕裂了大…
《格言寶藏論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