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乐业。邻国之王凶狠残暴,肆意妄为,搞得天怒人怨,国困民穷,人们都称他为恶王。一日,恶王召集众臣商议欲攻打长寿王的国家,得到众臣的拥护。于是恶王带军队出征。长寿王得到消息后告诸大臣:“恶王之所以攻伐我国,目的不过是抢夺粮食、珍宝等财物,我若发兵两相交战必有死伤。虽然我们有很多娴熟战略战术的将领以及勇猛善战的士兵,但战争是残酷的,我不愿军民伤亡、痛苦。”大臣们见国王不肯出兵抵抗,只好暂不顾国王旨意,秘密组织军队奔赴边境。为了避免这场战争,长寿王舍弃王位带着儿子隐居深山。
长寿王父子出走后,大臣们只好饮恨投降,任恶王霸占了幸福的家园。随后,恶王又悬赏黄金一千两、钱一千万捉拿长寿王。一时,长寿王于荒野碰到一位远道而来的婆罗门,他是专程来求长寿王惠施的。长寿王苦于无物布施,不禁暗然垂泪,突然他想起恶王正悬赏捉拿自己一事,便执意用己性命做布施。婆罗门于心不忍百般推脱,但长寿王心意已决,告之:“今日你若不接受我的布施,他日有人向我乞讨之时,我亦当如法炮制。”婆罗门只好随他前往恶王处。恶王喜出望外,赏赐了婆罗门便派人于十字街头搭起刑台,要当众烧死长寿王。故国臣民痛哭不已,就连城外的樵夫也呼天抢地,涕泪哀嚎。这时长生太子赶到,奋力挤进围观的人群,望着将被处死的父亲悲痛欲绝。长寿王见状,惟恐日后长生太子替自己报仇。便高声大喊:“当儿子最大的孝顺就是让父亲死后无恨。你千万不要为我报仇,因为我是心甘情愿的,而且我内心充满快乐,绝无忧愁;你若不听从我的遗训即是不孝,我在九泉之下也不会安心啊!”
长生不忍亲见父王被烧的惨景,便回到山中,心中忿恨不平,久久难以宁静。左思右想,他又潜回王城,装扮成短工,为恶王手下一大臣做事。因他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故一直被提升,最后成为恶王的贴身卫士。一日,长生与恶王率众出城打猎。他故意诱导恶王奔入山林深处,两人迷路了,饥渴疲惫交迫之下,恶王便头枕着长生的腿休息,渐渐地睡着了。长生见时机成熟,三番举剑欲杀恶王,但皆因忆起父亲遗训而未下手,最终打消了复仇的念头。而恶王也梦到长寿王的儿子前来报仇,吓得浑身冷汗淋淋,三番从噩梦中惊醒。第三次从梦中惊醒时说:“奇怪,前面两次梦见长寿王的儿子来杀我,这次却梦见他原谅我了。”于是长生说:“我就是长寿王的儿子。我接近你的目的本欲为父报仇,但父亲临终叮嘱再三,不准我报仇。父命不可违,也只好作罢。请你把我杀了罢!否则,我以后恶意再起将危及你的生命。我死后你也就安全了,也免得我做不孝之子。”恶王听后,倍受感动,对自己曾造下的罪业愧悔不已:“都怪我昏庸无智,不分善恶,你们父子行为高尚,仁义四海,我却冷酷无情毫不自知。今天我的命是你赐予的,我感激不尽,怎能杀你呢?”于是长生带恶王走出山林。回宫后,恶王大摆喜宴,向臣民郑重宣布:“从今天起,我将回到自己的国家去,这个国家交还长生太子。趁此良辰吉日,我愿与长生结为兄弟,以后若有其它国家敢来侵犯,我一定前来救援。”宴会之后,恶王便率领原班人马返回本国。从此,两国相互通好,和睦往来,人民也都安居乐业,享乐太平盛世。
以慈悲心可以柔化怨敌的嗔恨是一种必然。的确,在他人义愤填膺之时,若自己也恨从心起,举起斧头,拿着刀子去挑战,那么对方的嗔恨心就会剧烈升温,跟着操起家伙……最终后果不堪设想。若能冷静地压下心头的怒火以温和的方式来对待纷争,那么怨敌的恶气一会儿便能烟消云散。所以对付敌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即是用佛法“消灭”他,快速、安全、一劳永逸。应如图美桑波大师所说的那样去实行,即:“伤害我及我方,或伤害佛法以及一切众生的恶人,不管见到、听到还是想到,皆当认识彼为特别需要慈悲的对象。诸佛子应以利益、恭敬、软语来真实地利益他们;若不具备这种能力,则应以猛烈殊胜的慈悲心将自己的安乐及善根全部回向给他们。”
弱者发怒有何用?强者为何起嗔恚?
是故为办事务时,若生嗔恨即自焚。
软弱之人发怒又有何用?坚强的人为什么要起嗔恚之心?因此在成办事务之时,若生起嗔恨心,这便是无意义的自焚。
喜怒哀乐人皆有之,其中嗔怒之心害人害己犹如毒蛇。比如说别人无端地殴打、羞辱于你,心量大的人也许能忍一时,但到一定程度,自心按捺不住的怒火便会如火山爆发一样不能控制,双眼圆瞪,牙齿紧咬,头上血管猛胀,扬起拳头,甚至以生命为赌注。
嗔怒之心追本溯源,其根茎叶花果都是恶,它不可能给人带来丝毫的利益,只会让人更痛苦。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和它断然决裂呢?任何人于任何情况下生嗔都没有用。假如你是一个软弱的懦夫,既无能力,又胆小怕事,那么你心怀不满、生嗔发怒又有何用?弱者无论多精勤也不能成办什么事,在别人眼里始终是个小人物,即如“芝麻添颗,有他不多,无他不少”。当他遇到不悦之对境时,就算一跃八丈高,拼命生嗔恨心,也只能是为己体内注射毒汁,使之膨胀、爆炸,也不会有人理睬他。反之,若你是个能力十足的强者,当嗔恚的对境出现时,为什么还要去生嗔恨心呢?没有必要!大可发挥你的能力去处理麻烦,否则不但无济于事,反而自引无穷祸患。
曾有一位长官,智慧如海,能力如江河难测其度,凡事亲力亲为,任何棘手的问题只要有他出面即如神医治病,药到病除。这位官员日理万机,身心疲惫,于是便派几个下属去代办一些琐碎之事,但下属能力欠缺,不能圆满地处理事务,还引来诸多过患。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长官都会大发雷霆,对下属严加惩治,但他却没有发脾气,首先自己做了一番检讨,之后又尽力将残局挽回。经过这次教训,长官挑选了几位拔尖人才,辛勤培训使之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从此他的事业又逐步走向辉煌。所以,强者没有必要发怒。
既知嗔心的过患,作为修行人则更不应生嗔。《入行论》中云:“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可见嗔怒心为最恶毒的敌人,也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佛说:“嗔恚魔敌,坏自名闻,今生后世,人不喜见。”世间诸人因不能正确认识嗔恚故而被迷惑,辗转于嗔恚烦恼之火坑中受灼伤。《瑜伽师地论》中抉择了嗔心之五相:憎恶心、不堪忍心、怨恨心、谋略心、覆蔽心。虽然凡夫人不能完全灭除嗔怒心,但也应通过观察分析嗔恨心的来源、本体以及它所带来的过患等来对治,以期减少对自他的损害。无论成办世间事还是出世利生之事皆不能生嗔,否则便是自己点燃嗔之烈焰,无异于痴人纵火。又有云:“如是心所贪,能助嗔火蔓,虑火烧德屋,应疾厌弃彼。”嗔心除了对治以外,还应防患于未然,力求断除嗔敌之羽翼粮食等诸因缘。
有施敌人亦自聚,无施亲人亦远离,
犹如母牛尽乳时,虽持牛犊亦离开。
凡有所施,怨敌也会不召自来,若没有财物施舍,就算亲人也会远离。犹如母牛,在其乳汁干竭之时,主人虽将牛犊硬拽到母牛跟前它也要跑开。
世间所有的众生都希求安乐,而他们所谓的安乐都是建立在丰富的物资之上。不劳而获之事人皆求之,凡有布施,众生则会如蜂采蜜,不请自来。《入中论》中云:“彼诸众生皆求乐,若无资具乐非有,知受用具从施出,故佛先说布施论。”布施济众,于世间也是一种无私的善行,于出世修法则是一项证悟空性的殊胜资粮。同时布施也是渡化众生的一种方便,依此相摄,不用说亲人,哪怕是敌人也会自然而然地聚集到你的身边。受施的怨敌有两类,一者顽固不化,受恩不报恩,反妄加猜测与陷害;二者感激涕零,发誓痛改前非,而甘于恩人前听从差遣、教化。比如义成王子乐善好施,金银财宝、车马田宅,凡有所求必有所施。于是太子美名远播,登门求施者蜂拥而至,就连敌国也委派大臣前来索求镇国之宝--威猛雄武、力战诸敌的宝象,太子仍然不吝施之。又如迦兰太子鄙弃荣华、退隐让国,又出生入死搭救被流放的罪人,但其妻却与罪人私通并设计谋害太子。太子吉人自有天相,得天神救护,脱离险境。太子回国即位后,又广行布施,此时昔日的恶妻已是穷困潦倒,为求施舍而背着罪人前来乞讨。
若人家徒四壁、捉襟见肘,穷困至极达到山穷水尽的境地时,那么不用说是敌人,就连亲人也自然会与他划清界线。许多建立在金钱关系上的家庭便随着资财的耗尽而纷纷瓦解,昔日“同命鸟”就在缺财少资的铁棒猛击之下各奔东西。佛陀于因地修布施波罗蜜多时,尽己所有一一惠施,施尽一切财物,甚至借贷济困,于是菩萨便暂时过着窘迫困顿的日子。亲友们不理解他发放布施的伟大,不随喜、不赞叹,反而恶言相讥,和他断绝关系。真是“财亲人不亲,落魄各分离”。古人言:“以势交者,势尽则疏,以利合者,利尽则散。”述尽了此中道理。
比如母牛,在水草丰美的夏季,其奶汁充盈富足,故而能讨牛犊的喜欢,即使在很远的地方,母牛一叫,牛犊也会飞奔而至,欢叫着吮吸母亲的乳汁。但是到了秋天,水草枯竭,牛类都过着饥寒交迫的苦日子。此时母牛奶汁干竭,小牛犊于母牛处无利可图,便自顾寻食,远离母牛。即使有人故意将牛犊牵至母牛跟前,它却象不认识母亲似的,死命挣脱掉,跑到远远的地方自寻食物。由此可见,小牛对母牛的态度和人们对财产的态度竟如此相似。
即使精通某些事,不定了知余一切,
如鹅虽能辨水乳,仍自身影为食物。
即使人们精通某些事情,但不一定了知其他的一切事情。如同能从水乳相融的汁液中分吸乳汁的天鹅,仍然将自己的身影当作食物来享用。
精通一些事并不等于精通天下一切事。以凡夫的智慧虽在某一学…
《格言宝藏论释(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