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格言宝藏论释(上)▪P63

  ..续本文上一页风丧胆,临产的妇女甚至怀孕的牲畜都恐惧得不能生育。波斯匿王带大军前去征讨指鬘,未谋其面,仅思其名与凶残的暴行便吓得昏厥过去。据说有一位遇邪魔违缘的人被魔众抓住,他声称自己是指鬘的眷属,邪魔眷众也惊惧不已,不敢加害反而竭力保护他。

   众生谁与谁相属,皆由前世业所感,

   犹如鹰鹫背旱獭,水獭供养鸱鸮矣。

   一切众生,无论谁与谁相属、亲近,都是由前世的业力所感召。犹如鹰鹫常常身背旱獭于空中翱翔,水獭却于夜晚供养鸱鸮。

   “业”为众生流转生死的主因,行善之人转善趣,友善士,受诸善报;行恶之人转恶趣,交恶友,受诸恶报。六道众生无论谁与谁相属,除了业因以外还需要缘来推动,所谓“善缘恶缘,无缘不聚”即是此理。人与人相处,有的一见如故,如胶似漆,有的却是水火不相容,如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有的人初次相见即如阔别多年的老友相遇一般,互相利益,交往的过程中都有共同的爱好,且言行一致,易于勾通。有的人不欲相见却因业力感召而朝夕相处,整日于吵闹中度过,且互作损恼。如《因缘品》中所宣:“不怨而兴怨,不谤而造业,愚迷受轮回,今世及后世,先自作漏业,然后害他人,彼此相兴害,如鸟堕罗网,破他还自破,冤家遇冤家,毁他还自毁,嗔他还自嗔。”又云:“习善致名称,妙者恒自妙,此由身真正,善者终以善,斯由亲近善,智慧为最上,持戒永寂灭。”所以若欲与人善交,保护良好的关系,必须从自身做起,慈爱一切众生,同时也应珍惜今生的善业因缘,舍弃对恶业因缘的嗔恚,努力修习安忍,以佛法引恶向善。世间诸事无因无缘是不可能产生的,若欲详知与己相属众生的因缘,也只有一切智智的佛陀才能圆满透彻地宣讲。在《百业经》中佛应机说法,于身边的弟子有问必答,述尽了因果业缘的奥妙。如今我们有幸成为释迦牟尼佛教法下的弟子,于往昔定与佛陀结有某种因缘。

   鹰鹫即是食尸的兀鹰,又名雕,极善高空翱翔。旱獭又称为龈鼠、土拨鼠,俗名叫雪猪,生活在干燥的平地,钻土做屋,喜冬眠。在气侯宜人的夏季,旱獭异常活跃,于草场上赛跑、捉迷藏或晒太阳。此时鹰鹫从高空缓缓降下,展翅伏地,恭请旱獭乘坐,旱獭则如大腹便便的绅士般信步登“机”,然后鹰鹫就载着它到天上旅游观光。飞到大海边或河边时,鹰鹫还会送旱獭去喝水,心满意足后又将它们运回老家。另外还有一种小老鼠,人们常见它从洞里爬出“叽叽吱吱”地叫几声,就有一只比麻雀稍大的鸟从天而降。待小老鼠在身上坐稳便带着它去周游列国,然后又送回原地。看来它们都有一定的因缘,如此和睦相处也算得上是一种善缘了。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比如水獭和猫头鹰,虽然种类不同,但也不知它们前世结有什么样的因缘,水獭总是无偿地帮助猫头鹰。在漆黑之夜,水獭总会准备丰厚的礼品--于水中捉到的一些鱼,然后悄悄登陆,寻找猫头鹰,恭敬供养无有疲厌。由此可见,业力确实不可思议。

   若欲积累受用者,增时发施最殊胜,

   若欲河水引进塘,放水养池是良方。

   如果有人想积累钱财受用,那么在财富增盛之时发放布施是最殊胜的方法。若想将河水引进池塘,那么先把池中的水放掉即是养池的良好方法。

   一切凡夫众生皆惧贫苦而励力追求安乐与富足。然而贫穷且无福报的人若不了知圆满的受用资财皆由善行布施产生,反行偷盗、诈骗等恶业,则受用越求越远离,微福殆尽终堕三途。贫苦之人若能以清净心布施少许财物,哪怕一麻一麦,一件破衣皆能积累福报。在佛陀时代,有一婢女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得以苟活。但年纪渐老,最终连劳动力也无以出卖。她回想起一生经历的种种苦难,不禁于河边放声痛哭。这时迦旃延尊者出现了,向她求施净水,以此方便买走了她的贫穷,使她飞升忉利天与五百天人共享安乐。所以稍有财富之人即应尽力行施。久远劫前,有一聪慧的理家常行布施。当地国王巡游天下,见富庶而欲夺之。理家奏疏呈献国王家有私产三千万。国王发怒:“你分明有十亿家产,怎么敢欺骗于我?”“宅中财富是五家份额的财物,不全为我所有。”“何为私财?”“一心思念佛的事业,口中宣扬佛的教化,身体履行佛的事业;捐献五家的份额,兴建佛的寺庙,敬奉僧众,供养他们的衣食,仁慈地饲养飞蚊爬虫一类的小生物,即便心中不快也不将怨恨发泄在它们身上。因此福德能跟随我,如影随形。五家份额,一为水,二为火,三为贼,四为官,五为生命终结。命终之时独自西去,家宝和身体弃如敝履,世事如幻故不敢占有全部财产。”国王闻之翻然猛醒,遂皈依佛教,命令国中众人散施财宝赈济穷人,任随民众所需建造佛寺,供养僧众,净持斋戒。时过三年,四境安宁盗贼平息,五谷丰登,举国人民无不福足安康。

   由此可见,广行布施实为积累财产最殊胜的方便,况且受施的众生并非都是恶劣之人,知恩图报的人也会常时为你作利益之事。布施的人越施越富有,吝啬的富人却越来越穷。如人欲引江河之水入池塘,若池中的陈水不排放出去,又脏又臭,则流动的河水无法进入池塘,即使少许进入也终被污染。当池水放空,清洁池塘后,江河之水即奔腾而来,源源不断。一般的池塘都有排水口,常时引水常时排水,池塘才能永保清洁。没有进排水口的池塘,则池水将被污染,或日益损减,最终干涸。

  

《格言宝藏论释(上)》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修心八颂略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