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風喪膽,臨産的婦女甚至懷孕的牲畜都恐懼得不能生育。波斯匿王帶大軍前去征討指鬘,未謀其面,僅思其名與凶殘的暴行便嚇得昏厥過去。據說有一位遇邪魔違緣的人被魔衆抓住,他聲稱自己是指鬘的眷屬,邪魔眷衆也驚懼不已,不敢加害反而竭力保護他。
衆生誰與誰相屬,皆由前世業所感,
猶如鷹鹫背旱獺,水獺供養鸱鸮矣。
一切衆生,無論誰與誰相屬、親近,都是由前世的業力所感召。猶如鷹鹫常常身背旱獺于空中翺翔,水獺卻于夜晚供養鸱鸮。
“業”爲衆生流轉生死的主因,行善之人轉善趣,友善士,受諸善報;行惡之人轉惡趣,交惡友,受諸惡報。六道衆生無論誰與誰相屬,除了業因以外還需要緣來推動,所謂“善緣惡緣,無緣不聚”即是此理。人與人相處,有的一見如故,如膠似漆,有的卻是水火不相容,如仇人相見分外眼紅。有的人初次相見即如闊別多年的老友相遇一般,互相利益,交往的過程中都有共同的愛好,且言行一致,易于勾通。有的人不欲相見卻因業力感召而朝夕相處,整日于吵鬧中度過,且互作損惱。如《因緣品》中所宣:“不怨而興怨,不謗而造業,愚迷受輪回,今世及後世,先自作漏業,然後害他人,彼此相興害,如鳥墮羅網,破他還自破,冤家遇冤家,毀他還自毀,嗔他還自嗔。”又雲:“習善致名稱,妙者恒自妙,此由身真正,善者終以善,斯由親近善,智慧爲最上,持戒永寂滅。”所以若欲與人善交,保護良好的關系,必須從自身做起,慈愛一切衆生,同時也應珍惜今生的善業因緣,舍棄對惡業因緣的嗔恚,努力修習安忍,以佛法引惡向善。世間諸事無因無緣是不可能産生的,若欲詳知與己相屬衆生的因緣,也只有一切智智的佛陀才能圓滿透徹地宣講。在《百業經》中佛應機說法,于身邊的弟子有問必答,述盡了因果業緣的奧妙。如今我們有幸成爲釋迦牟尼佛教法下的弟子,于往昔定與佛陀結有某種因緣。
鷹鹫即是食屍的兀鷹,又名雕,極善高空翺翔。旱獺又稱爲龈鼠、土撥鼠,俗名叫雪豬,生活在幹燥的平地,鑽土做屋,喜冬眠。在氣侯宜人的夏季,旱獺異常活躍,于草場上賽跑、捉迷藏或曬太陽。此時鷹鹫從高空緩緩降下,展翅伏地,恭請旱獺乘坐,旱獺則如大腹便便的紳士般信步登“機”,然後鷹鹫就載著它到天上旅遊觀光。飛到大海邊或河邊時,鷹鹫還會送旱獺去喝水,心滿意足後又將它們運回老家。另外還有一種小老鼠,人們常見它從洞裏爬出“叽叽吱吱”地叫幾聲,就有一只比麻雀稍大的鳥從天而降。待小老鼠在身上坐穩便帶著它去周遊列國,然後又送回原地。看來它們都有一定的因緣,如此和睦相處也算得上是一種善緣了。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比如水獺和貓頭鷹,雖然種類不同,但也不知它們前世結有什麼樣的因緣,水獺總是無償地幫助貓頭鷹。在漆黑之夜,水獺總會准備豐厚的禮品--于水中捉到的一些魚,然後悄悄登陸,尋找貓頭鷹,恭敬供養無有疲厭。由此可見,業力確實不可思議。
若欲積累受用者,增時發施最殊勝,
若欲河水引進塘,放水養池是良方。
如果有人想積累錢財受用,那麼在財富增盛之時發放布施是最殊勝的方法。若想將河水引進池塘,那麼先把池中的水放掉即是養池的良好方法。
一切凡夫衆生皆懼貧苦而勵力追求安樂與富足。然而貧窮且無福報的人若不了知圓滿的受用資財皆由善行布施産生,反行偷盜、詐騙等惡業,則受用越求越遠離,微福殆盡終墮叁途。貧苦之人若能以清淨心布施少許財物,哪怕一麻一麥,一件破衣皆能積累福報。在佛陀時代,有一婢女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得以苟活。但年紀漸老,最終連勞動力也無以出賣。她回想起一生經曆的種種苦難,不禁于河邊放聲痛哭。這時迦旃延尊者出現了,向她求施淨水,以此方便買走了她的貧窮,使她飛升忉利天與五百天人共享安樂。所以稍有財富之人即應盡力行施。久遠劫前,有一聰慧的理家常行布施。當地國王巡遊天下,見富庶而欲奪之。理家奏疏呈獻國王家有私産叁千萬。國王發怒:“你分明有十億家産,怎麼敢欺騙于我?”“宅中財富是五家份額的財物,不全爲我所有。”“何爲私財?”“一心思念佛的事業,口中宣揚佛的教化,身體履行佛的事業;捐獻五家的份額,興建佛的寺廟,敬奉僧衆,供養他們的衣食,仁慈地飼養飛蚊爬蟲一類的小生物,即便心中不快也不將怨恨發泄在它們身上。因此福德能跟隨我,如影隨形。五家份額,一爲水,二爲火,叁爲賊,四爲官,五爲生命終結。命終之時獨自西去,家寶和身體棄如敝履,世事如幻故不敢占有全部財産。”國王聞之翻然猛醒,遂皈依佛教,命令國中衆人散施財寶赈濟窮人,任隨民衆所需建造佛寺,供養僧衆,淨持齋戒。時過叁年,四境安甯盜賊平息,五谷豐登,舉國人民無不福足安康。
由此可見,廣行布施實爲積累財産最殊勝的方便,況且受施的衆生並非都是惡劣之人,知恩圖報的人也會常時爲你作利益之事。布施的人越施越富有,吝啬的富人卻越來越窮。如人欲引江河之水入池塘,若池中的陳水不排放出去,又髒又臭,則流動的河水無法進入池塘,即使少許進入也終被汙染。當池水放空,清潔池塘後,江河之水即奔騰而來,源源不斷。一般的池塘都有排水口,常時引水常時排水,池塘才能永保清潔。沒有進排水口的池塘,則池水將被汙染,或日益損減,最終幹涸。
《格言寶藏論釋(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