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完全断除)。”于是五祖用禅杖,在石碓上敲了三下,然后将禅杖背在身后离去。惠能立即明白了师父的用意,即于当晚三更天从后门去面见五祖。五祖为他秘密传讲《金刚经》,当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便豁然大悟,通彻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这就是心心相印的道理。
智者离开自处境,至于余处更受敬,
犹如外地宝畅销,岛上岂有彼销售?
学识渊博的智者,离开自己长期居住的地方而辗转异地他乡,就会更受人恭敬。犹如海岛盛产的宝物远运到内陆则极为畅销,而在海岛上却没有销售的地方。
世间上的许多物品在其出产的地方往往都不太珍贵。比如珊瑚珍珠等宝物,在产地海岛上显得平平常常,几乎没有销售的地方,即便有售也是价微物贱,无人问津。然而在内地却倍受青睐,而且价高物贵,供不应求。只需略作观察,就会发现这类事例在实际生活中比比皆是。同样,某些高僧大德因长年累月居住在自己的家乡,久而久之,周围的人便觉得他功德平平,与常人没有什么两样,甚至于身边的弟子也因朝夕相处而习以为常,往往看不到上师的功德。一旦这些大德离开自己的家乡远赴异地,广行弘法利生的事业时,便会受到更多信众的恭敬顶戴。凡是他所结缘、摄受的弟子都喜泪盈眶,大有“久慕其名而今始谋面”的感觉,依止他后更是如获至宝,并如侍奉真佛一样毕恭毕敬地对待。例如莲花生大士贵为王子,因生起猛烈的出离心,不愿当国王而触恼了父王并被驱逐出境。他于八大寒林(尸陀林)等地苦修而证得金刚持的果位,次第到乌仗亚那周围的诸多国家弘扬佛法,受到弟子们众星捧月般的恭敬。后来应藏王赤松德赞邀请远赴佛法的边地——西藏,降伏众魔,建立寺庙,终于在那里树起了正法的宝幢,成为藏传佛法的祖师。
还有人们对自境的大德有平常易见的感觉,所谓“拉萨老妇未见圣像”的事例值得深思。曾经有一位长期居住在拉萨的藏族老人,她常常见到不远万里来朝拜释迦牟尼佛圣像的信众络绎不绝。有步行来的,磕大头来的……虔诚至极,感人至深。这位老人也颇感兴趣,但认为自己身居拉萨,福份很大,用不着马上朝觐,而且日子还长,机会也多,以后再拜也行。这样“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也不知过了多少个年头,这位老人仍然没有去朝拜圣像。到头来,她突然患了重病,很短的时间内便过世了,留下了身居拉萨未朝觐圣像的遗憾。
智者学时即困苦,贪乐安住不成名,
贪图微小逸乐者,彼将不会得大乐。
智者在学修阶段都会备尝艰难困苦,如果贪求安乐享受就不会功成名就。那些贪图微小逸乐的人,绝不可能得到究竟的大安乐。
无论哪一种学问,在学修期间都必须要经历千辛万苦,身受种种磨难。古往今来的名人志士是多么的荣耀,多么的令人羡慕啊!然而他们的学识、名誉、地位又有哪一样不是经过废寝忘食的勤学苦练才得来的呢?世间智者也有善说,如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以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世间的成就都要经历这般难忍的苦行,更何况追求究竟解脱的大成就呢?历代的高僧大德,都是在饱经磨难后才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成就。比如佛祖释迦牟尼,曾于尼连禅河边经历六年的苦行,衣不蔽体,不避风雨,每日只食一麻一麦,渐渐地七日食一麻一麦,最后不饮不食。又如米拉日巴尊者在苦行时,采食荨麻使身体肌肤也变成绿色。再如法王如意宝于十八岁时到石渠江玛大学校求学,常常穿的是粪扫衣,夏季每日仅靠学校分发的少许酸奶充饥,最后获得大成就。真可谓“未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所以佛家以“慎勿放逸”来警戒学人。求法者要为法而忘却身躯,利益众生者要为众生而忘却自己。然而某些修行人却只顾追求外在的享受,忙于世间琐事,虽然物质越来越丰富,但向道之心却越来越淡薄。莲池大师曾说:“现在的出家人,吃得很丰盛,穿得很华美……一如富贵人家,而不知惭愧,佛法末落了,实在令人惋惜!”这类人非但不会成为智者名扬四方,而且会落得“欲求解脱,反堕轮回”的结局。智悲光尊者也曾讲:“吃穿受用圆满,此人未成佛已成魔矣。”生活条件各方面越优越,修行人越容易生起贪心和傲慢心;如果各方面条件都很差,修行人就容易生起出离心。《二规教言论》中说:“贪等愚痴所惑众,沉溺恐怖轮回泥,若尚未止贪痴心,则成卑劣入恶道。”那些贪图现世微劣安乐的人,迷醉于眼前暂时的享受,他们绝不会得到今生的长久安乐,更不会得到来世往生极乐世界以及究竟成佛的殊胜大安乐。
若具智慧虽弱小,有势怨敌亦无奈,
兽王虽有强势力,具智兔儿谋杀之。
具足智慧的人即便弱小,势大力强的怨敌却也对他无可奈何。比如兽王雄狮虽然具有强悍威力,但仍被具有智慧的小兔子谋杀了。
智慧即是力量,也是成办自他二利一切事业的如意宝。即使没有显赫的地位、强大的势力以及富甲一方的财产,只要具足智慧也就拥有了一切,无论多么强大的怨敌都害不了你。比如前面所讲的吾仗那婆罗门子,以智慧战胜众多劲敌的故事。甚至在动物的世界里也有许许多多以弱胜强的精彩故事。
在一片森林中住着一只凶狠的狮子——兽王,它每天都要残食各种动物,而动物们却敢怒不敢言,只有心惊胆颤地等待着死神的降临。后来它们商量了一个办法,请求狮子按顺序分食动物,众动物也自觉地按顺序到狮子面前受死,狮子很爽快地答应了这个请求。一天,轮到小兔子了,这只小兔非常聪明,不愿白白送死,一心想以计谋杀死狮子,解救其它动物。于是它绕道前往狮子处,一则拖延时间,二则观察地形,寻找对付狮子的办法。当它走到一口深井边时,不禁喜形于色,跳了起来,终于有了个好主意。赶到狮子处时,兽王大发雷霆,责骂它来得太迟。兔子假装受了委曲,哭着说:“我一大早就来了,但在途中遇到一头和您长得一样的猛兽,非常凶暴,也极其傲慢,将我抓住了。我向它解释说,我是您的部下,今天要把身体供养给您食用,请它释放。可是它一点都不怕,还说要和您较量,想替代您作森林之王。现在它正等着您呢。”狮子听后怒不可遏:“无知狂徒,看我怎么收拾你!”说完即令兔子带路前往。到达目的地,兔子指着深井说:“那猛兽就在里面。”狮子扑到井边,俯身一看,果不其然,井里有一只与自己一模一样的猛兽,也正在向上张望。狮子猛吼一声,抖动鬃毛,龇露獠牙,作出种种凶猛的姿态,想先吓唬对方,没想到井中“猛兽”也不甘示弱,对着它张牙舞爪,准备搏斗。狮子忍无可忍,大吼一声直扑井中,挣扎了一阵就沉到水底淹死了。
所以真正的勇士在于有无智慧,否则仅凭强大的势力是不可能常时取胜的。
若知所作同他人,和睦相处即智者,
即便傍生同类众,岂非类聚住一群?
如果自己所作与他人所行相近,并且懂得彼此和睦相处,那才是真正的智者,即便是旁生不也是同一种类的聚住在一起吗?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讲的也即是这个道理。马投马群,牛入牛族,鸡随鸡跑,狗追狗叫……动物们自己也知道分类,何况为人——万物之灵。我们在闻思修等善法方面应该亲近如理如法行持的人,并且使自己的所作所为尽量和他们保持一致,和睦相处,这即是智者最明智的选择。但是切切不可与那些缠绵世间法、说是道非、背离解脱道的低劣士夫“亲密无间”,当以“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对待他们。修行人若能追随高僧大德,精进修持而不离左右,无论你学识是否渊博、修行是否有成,别人都会认为你是一个很不错的修行人,也很愿意与你交往。反之,一个具足慈悲心、有学问的人如果常常和一些行为不轨或头脑有问题的人交往,别人都会认为他也人格卑劣,没有修行,甚至怀疑他是否也是个神经不正常的人。犹如吉祥草扔到粪坑中,臭不可闻,人见人厌,然而放在檀香木中,却能自然生香,增上吉祥。
然而世事多变,无奇不有,即使佛法在严整戒律之时,也应倡导因事制宜的变通之道。那种机械乖戾之徒往往行事呆板,难以迎合世人千奇百怪的民俗。很久以前,有兄弟两人各置办了些货物出门做买卖,当他们行至裸人国时,弟弟说:“这儿与我们的风俗习惯截然不同,要想在此地做好买卖可实在不容易啊!常言“入乡随俗”,只要我们小心谨慎讲话谦虚,依照他们的风俗习惯办事,想必也能成事。”哥哥却说:“无论到什么地方,礼义不可不讲,德行不可不求。难道我们也光着身子与他们来往吗?这可太伤风败俗了。”“古代不少贤人,虽然形体上有所变化,但行为却十分正直。所谓“陨身不陨行”,这也是戒律所允许的。”“那你先去打探一下情况。”“是。”于是弟弟先进入裸人国城门。过了十来天,弟弟派人来告诉哥哥,一定得按当地的风俗习惯,才能办得成事。哥哥听后非常生气:“不做人,要照畜生的样子行事,君子耻之,我绝不能步弟弟的后尘!”裸人国的风俗每月初一、十五的晚上,大家用麻油擦头,用白土在身上画种种图案、戴上各种装饰品,敲击石头,男男女女拉着手唱歌跳舞。弟弟也学着他们的样子欢舞其间。裸人国的人们无论是国王还是普通百姓都十分喜欢他,相互关系非常融洽。国王把他带去的货物全部买下并付给了十倍的价钱。不久哥哥也坐车拉货前来,他满口仁义道德,指责裸人国的风俗,违背民心,引起国王及人民的愤怒,将他抓来狠狠地揍了一顿,全部财物都被抢走。亏得弟弟说情才保住小命,弟兄二人准备动身回国之时,裸人国的人都热情地跑来为弟弟送行,对哥哥却骂不绝口,哥哥气坏了却也无可奈何。此中的弟弟可谓是识时务之智者。
必定发生…
《格言宝藏论释(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