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格言宝藏论释(下)▪P14

  ..续本文上一页,有谁肯去依止,好比只装了一半水的瓶子,有谁愿意将其顶在头顶携带呢?

   功德圆满士指的是于智慧、学问、修养等各方面精通、圆融无碍的人。严格地说来,只有如释迦牟尼佛那样的正等觉或大菩萨才称得上“圆融无碍”,但此处是指凡夫位中学识比较渊博,已经能够调伏自相续,贪嗔痴非常微薄,基本上能对治自己烦恼的正士。他们有着崇高的品格,谦虚和善不求名利,在很多问题上能作出正确取舍以及合理开示,有能力引导苦恼的众生,使其所作所为渐趋贤善,因此,这样的智者是人们依靠处的最佳选择。

   平凡者是指没有什么学问,但老实正直、性格单纯的人。这类人表里如一,不会花言巧语、口蜜腹剑地对待别人,故可以放心与之交往。在找不到功德圆满的正士作依靠处的情况下,就应该结交正直的平凡人。而一知半解的人,学习知识往往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仅懂得一点皮毛便忙于四处炫耀,自我陶醉。这类人一般性格轻浮、人格低下,夸夸其谈唯求哗众取宠。麦彭仁波切曾说:学法过程中最危险的就是学而不精,骄傲自满。一知半解的学法者对佛法粗略地研究一下,就妄下结论:“某大德的观点有误,某论宣讲得不究竟……”这就犯了严重的谤法罪,与他们交往也是极其危险的。前文也讲过:“愚者学问挂嘴上,智者学问藏心底。”虽无人请教,愚者也会热心地宣讲许多他自己分别心臆造出的“真理”,这即是愚痴的表现。著名作家大仲马说过:“不管一个人说得多好,你要记住,当他说得太多的时候,终究会说出蠢话来。”所以,圆满功德之人与平凡士夫以及一知半解的愚者,这三类人通过观察是不难鉴别的。取舍与否,智者也能做到心中有数,一知半解的人肯定不会有人前去依止。古人说:“万事半通不如一事精通。”求学之人当学而专一,精进不懈以求通达;学而不精之人往往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自己没有真才实学,事情办不成功而怨天尤人,那即是“不会撑船怪河弯,不会写字怨笔秃。”

   譬如:一人挑水,当他挑着空桶前往水井之时,行走自如,觉得轻松自在;若只灌半桶水,挑起来便会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而且荡起的水花会击到桶壁、溅到桶外,弄湿挑水者的衣物,行走起来极为不便,挑水者也会生起烦恼;将水装满时,水便安稳寂静地澄于桶中,不给挑水者带来丝毫麻烦,行走也比较方便。有些地方习惯用瓶状的水器灌满水置于头顶上带回家,而半瓶水是没有人肯将其顶在头行走的。因为半瓶水于行路途中会来回撞荡,很难掌握平衡,故难以携带。同样一知半解的人也不会有谁对其恭敬顶戴和依止。

   何人了知能辨别,智者愚者之差别,

   并能承办诸事业,此乃一切圆满根。

   无论何人若能了知智者和愚者的差别,并且能够承办许多事情,这些即是一切圆满的根本,其人也必定是位智者。

   有智有才有德的人,外表看来不异于众人,而在平凡之中却蕴藏着不同于众人的思想境界和胸怀,他们谦虚圆融,正所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智者常把聪明才智隐藏于笨拙之中,言行谦虚而不露锋芒,宁可随俗而不自命清高,并采用以退为进的方法处事。他们心量宽宏,胸襟开阔,光明磊落。另一类具有崇高修养的人看起来不可侵犯,接近之时却又温和可亲;听他讲话,尽管谈笑风声,但其言语的内容又非常庄严、不可违犯。反之,愚笨的人容易受人影响,狂妄自大,若稍作迎合乃至欺骗,他也高兴。另有一类愚者既骄傲又自卑,逞强好胜却又常常败事毁己。关于智者和愚者之相前文已作广述,在此仅略略提示。

   能了知智愚之差别,且合理地任用他们承办事情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此辨析之智慧即是成事的关键,亦是一切圆满的根本。作为一个君主、长官或佛教团体的主事者,具此辨析智慧尤为重要。比如法王仁波切,他老人家有时会选择一些表面上行为不是很如法的人来担任学院的重要职务。初时,众人都觉得不太妥当,但时间一长,就会发现仁波切所重用的人才堪称其职。在事实面前,僧众从心底发出由衷的敬佩。诚然法王是圣者,可以用神通观察智愚之人,而凡夫则必须通过长期细致地观察,才能推测一个人有无智慧,品格是否贤良等。若你能准确地观察出“此人有智慧,今后他有希望办成大事;那个人不行,委托他办事肯定要砸锅……”这也说明你是个有智慧的人。

   观察上师也须具此辨析智慧,华智仁波切说:“具足菩提心是上师的重要法相之一。”愚者喜欢装模作样,诈现“智者风度”;而具相的上师却善以平凡的姿态出现于人前。能够识别善知识的人无疑也是智者,由此,于今生可学习一切善法,断除一切过失,逐渐得到一切圆满。依此善根,行者即生或可得成就,或往生极乐世界,最起码于后世能够成为智慧深广、福报深厚的人中俊才。

   若经智者善培育,愚者亦会变高尚,

   犹如有师教言辞,鹦鹉亦会诵论典。

   若经过智者精心善巧地培育,愚笨的人也会变得高尚,犹如经过驯养师的训练、教示,鹦鹉也会念诵经论教典。

   《佛子行》中讲到,依止善知识后,自己的闻思修等功德将如上弦月一样日日增上。反之,若人依于邪师,滥交恶友,则终被腐蚀乃至彻底毁灭。众生无始以来因无明业恼沉沦生死苦海,邪知恶见横梗于胸,颇有“造诣”,而于解脱圣道却如无依无靠的盲人迷失在空旷的荒野一般所知甚少。故依止上师万分重要,一切佛经、续部、论典中从未宣说过不依止上师而成佛的先例。通常凡夫异生心不稳重,易受友伴等暂时因缘所改变,所以当恒时依止善知识和善道友。邪恶的人受正士善行悲心的感化与加持后,也能免除三毒过患而增长三学功德,如《功德藏》云:“如玛拉雅树林中,漂落普通一节木,枝叶滋润出妙香,依止上师亦随行。”依止具德善知识则不离光明,又可无碍趋入解脱圣城。然若不善加观察,遇到邪师则将毁坏信徒一生的善法资粮,并且将空耗失毁已得的暇满人生,所以依师之前应观察。如今时处五浊恶世,圆满具足众多续部宝典中所讲的一切法相之上师极为难得,但真正可作依靠处的胜善知识也必须具备以下功德:相续清净、广闻博学、具大悲心、通达显密、现前断证、圆满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共事)。对《大圆满前行》中讲到的如木磨、井蛙般的所谓上师,以及疯狂、盲目向导般的上师则不应依止。因此等上师未精进学修显密教法,孤陋寡闻,相续烦恼粗重,无正知正见,远离慈悲菩提心,无有净戒等,若去依止,非但无益反会遭到漂流于险暗之处的噩运。

   有胜善知识在身旁,就算是愚者,若恭敬承侍,一心依止,恒时将师观如真佛,则终有一天会得到智慧,行为也会变得高尚。如同一位善巧的驯养师耐心细致地教导鹦鹉,初时它什么也不会,渐渐地亦可以念“嘎、卡”等简单的藏文字母,乃至拼读单词,最终能念诵甚至背诵简短的论典。

   即使无力虚弱者,若依强者亦成事,

   如同水滴虽渺小,汇入大海永不涸。

   即使是一个没有能力而十分虚弱的人,若去依靠能力高强的人也能把事情办成功。如同水滴虽然极其渺小,但将其汇入大海,则永远也不会干涸。

   在身体上或是在智力等各方面稍显虚弱的人,仅依个人的力量则极难成办事情,而他们如果以种种方便寻找一个强而有力的人做靠山,依靠强者的力量也能轻而易举地成办诸事。这样的道理许多小孩也懂得运用。曾经有一个身体瘦弱的小学生,常常受到别人的欺侮,致使上学回家的途中屡出障碍,自己也打不过别人,只好忍气吞声。没有几日,他便以几包糖果和一些玩具做代价,结交了一位力气最大、身体最壮的男同学,且与之形影不离。以前欺侮他的人从此对他刮目相看,即使大力士同学不在身旁也无人敢招惹他。这样,他遣除了学习生活中的违缘,身心愉悦地出入校园,轻松自在地学习知识,成了学校重点培养的高材生。这则故事虽不堪登大雅之堂,却可说明身体弱小但仍可以做事业上的巨人,受人恭敬和尊崇。

   历史上弱者依靠有能力、有智慧的人而登上国王宝座之事例俯拾即是。比如汉高祖时期,最初所立太子为吕后所生之子,后来汉高祖因宠爱戚姬所以想废掉太子孝惠,改立戚姬之子。吕后得知此事后焦虑万分,孝惠也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但自己和母亲也没有强大的势力做后盾,也只能哀声叹气空悲切。吕后不得已只好问计于张良,张良说:“若孝惠太子能把商山四皓请来,汉高祖就不敢废他了。”商山四皓是从秦始皇时候就开始当隐士的四位老人,其学问深、名气大、品德高尚,汉高祖几次礼请他们出来帮自己治理国家都遭到拒绝。因汉高祖得天下以前,最讨厌知识分子,好谩骂,喜粗语,故商山四皓认为他不会礼贤下士。得此良策,吕后果然教孝惠太子以卑辞厚礼把商山四皓请来尊为上宾。汉高祖见到这种情形,就告诉戚姬:“孝惠太子党羽已成,连朕请不到的商山四皓都被他请来了,以后改立如意为太子的事就免谈了。”若不依靠商山四皓,孝惠太子也就不会有称帝的良辰吉日。

   比如水滴,本来非常渺小,但当它汇入大海,与之融为一体,大海若不干涸,这滴水也就永远存在。同样的道理,修行人所修之善虽然微弱,但若以菩提心摄持,则其善根乃至佛果之前永远也不会用尽。又如几年前所成立的尼众基金会,凡施资捐赠基金会的人,寺院的尼众每天都要为其念诵一百遍金刚萨埵心咒,乃至寺院未消失之前都如是回向。现今尼众寺院人数增至三、四千人,这样算下来,基金会的供养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二十几万金刚萨垛心咒念诵回向的功德。

   倘若自己无理智,应当询问余智者,

   如手不能杀敌时,此人岂非取武器。

   倘若自己没有才智,就应当去询问其他有智慧的学者,向彼等请教。如同能力不具足的人,空手…

《格言宝藏论释(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